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耿陈
编者:
这是一篇过时的“新闻”。中秋已过一月有余,你是不是早已忘记当时“低头思故乡”的心情悸动,回归到快节奏工作和琐碎生活带来的“苟且”之中?有这么一群人还在月下“赶路”,但奔的却不是家的方向。正因如此,在一次次月圆月缺的轮回中,他们的思乡情被越扯越浓。
他们就是或在护航、或在巡逻、或在训练的中国海军舰艇官兵们。
中秋已过,或许在下一个佳节——新年伊始的元旦,他们正抛锚起航。
谨以此“旧闻”,向中国海军致敬!
9月15日,湛江以东某海域,明月照我去战斗。穆可双摄
(一)
那是我第一次在海上过中秋。
海波微兴,月朗云散。
夜航,浪高5米,船速16节,能见度5海里,无线电在面前响着电流声。
兼着翻译的临时工作,我在无线电面前一守就是一晚上,公共频道里间歇响起两艘渔船的互通,两个报员操着蛤蜊味浓郁的山东口音,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再有个几天就中秋了哈?”
我瞄了一眼墙上的电子日历,丙申年八月初十。
距离今年的中秋节还有不到五天。
而距离船上的中秋晚会还有一麻袋的工作没搞定。
10天时间,在海上搞一场有10个节目、时长2小时的中秋晚会,晚会要有视频、有音乐、有PPT,现场还要有温暖、有抒情、有惊喜、有深度。
好消息是这是我入职以来施展我本行本领的好机会;坏消息是我成了一个没网络、没信号、没外援、没准备的“四无”导演,兼编剧、场务、演员和主持。
倒不是没人肯帮我,也绝不是我独揽大权,而是问了一圈下来,我发现由于任务使然,兄弟们都有本职工作要做。能上报、挤出几个节目来已属不易,排练走场又得耗费不少精力。
进导演组?没想过。
还剩五天,只有PPT做得差不多了,其他基本空白。好不容易凑时间审了次节目,却只有几个演员到场,语言类的三个节目都没来。
干啥呢?
不好意思啊,剧本还没写好。
……
一个脑袋两个大,心烦,可又没处说去。
“小时候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边怎么背来着?”夹杂着电流声,渔船还在闲聊。
听到中秋诗词心里焦躁,我用荧光笔在稿纸上开始胡写。
明月几时有?事多烦如狗。路见不平一声吼,哥哥我在岸上走。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
稿纸在黑暗的驾驶室里闪着微光,身旁的兄弟看了一眼,一下子就笑了出来。
“你可真有才啊,中秋晚会也会这么好玩吧?真期待啊!哈哈哈……”
原来大伙都期待着呢!
心一热,也一紧。视频没素材,节目没着落,剧本还要操心,还来得及么?能办好么?
我心一横,但愿吧!
军舰上的甲板舞会。
(二)
倒计时第五天。
下了舱,我直奔电脑,打开我所有的电影、电视、mv和综艺节目的库存,开始一部部地找有满月、中秋、节日的片段。
倒计时第四天。
我拿着过去五年写的几个小品相声剧本,开始“走访”那三个有些难产的语言类节目组,下午选定剧本,晚上开始磨相声的词儿,一磨就到了凌晨两点。
倒计时第三天。
扛着单反在全船前后上下跑了个遍,各种取景拍摄,再把前一天挑出来的视频分类剪辑,然后编写脚本,然后强行用文案把所有视频碎片拼到一起,攒出了一个山寨和格调齐飞的开场视频。
上交给领导看过后,领导让我再做一个体现亲情温暖的视频。
这……无米之炊,怎么做?
午休时间正烦着,恰巧看到一个兄弟拿起手机,津津有味地看着在家里录好的和儿子玩耍的视频,脸上全是慈爱与幸福——出海久了,与家人几乎信息隔绝,难免有思念之苦。所以,很多人出发前都会录好视频,存在手机里,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
如果有人在提前录好的视频里提到中秋的话……
当天晚上,挑来的五段祝福静静地躺在我的视频制作轨道上,我边做边被自己的智商深深地感动着。
倒计时第二天。
第一次彩排走场,现场堪称混乱。整顿,重来,再改剧本、PPT和流程。
更大的“混乱”在于,直到这时我才意外地发现,由于中秋当天的值更排班,少了一个节目,而我的记录本也突然找不见了。
还剩不到24小时,坐在电脑面前的我,大写的懵圈。
就在这时,乐队的兄弟推门而入,手上拿着我的本子,说:“我刚看到了你的原创,就拿过去试了一下。编曲很简单,你有没有兴趣……”
得,节目齐了。顺带着实现了我的乐队梦。
合了两遍,全部弄完,又是深夜。
中秋当天。下午挤出时间来搞了最后一次彩排,晚会终于成形。
海上中秋。
(三)
晚饭时间,中秋加餐,在甲板上都能闻见东坡肉和炸小鱼的香味,演员都去开饭和准备了,我却一点也吃不下。
看了看表,还有两个小时晚会开场。我一屁股坐在甲板上,望着海面发呆。脑子里空空的,又满满的。
只感觉这十天的时间,好像一下子就过完了。
天渐渐暗了下来,月亮慢慢显现,只有模模糊糊的一团橙黄的影子。
古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看来十五晚上,月光向来不敞亮。加上台风即将到来,天气状况一直不佳,能见着月亮已属幸事。
突然安静下来,真见着了月亮,一种麻麻酸酸的感觉才慢慢涌上心头。那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但我确定是属于这个节日的悸动。
带着海味儿的凉风从身边吹过,早已没有了夏日的湿潮,转而有种微瑟微凉的舒爽。
原来,真是到中秋了啊。
在海上,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正在奔波的赶路人,赶的却不是家的方向。
信号隔绝,没有了过去街道上的节日促销,也没有了微博上提前许久的活动,收不到购物网站各种卖力的宣传,也没有了短信在同一天的热热闹闹,只有充实忙碌的十天。
这一次,大概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过完了中秋。
别误会,没什么煽情的负能量,回想这些天的兵荒马乱,反而有些自豪。
在陌生的地方,虽然还没有几个相熟的朋友,还没能彻底融入一个新的大家庭,虽然只有一个人搜肠刮肚、殚精竭虑地过完了这个象征团圆的节日。
不过幸运的是,我还能用自己的能力与方式去尽力温暖别人。
而我们这些“赶路人“”,也在用属于自己方式,去尽力守护一个更大的家。
月光不问赶路人,长路漫漫,总要报团取暖。无人可抱,那就燃烧自己。
如果害怕燃尽比温暖来得更快,就好好积攒自己,努力燃得久一点。
19点整,灯光照亮整个甲板,我拿起话筒,对着面前排排坐得满满当当的兄弟们,蓦地想起一句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晚会开始。
2015年,执行远海实习访问任务的“郑和”舰举办海上中秋赏月会。 张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