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坐车。客车飘动。本来疲惫的你,忽然眼前一亮,急忙直起身子。
帷幕被轻轻拉开,似乎季节回转,似乎人在梦境,似乎人在画中。
夕阳斜照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一些色彩,呼啦啦就直扑进你眼帘。
地平线上,彩带把天地分割成两块,能清晰看见连结的痕迹。天是深蓝色湖泊,倒映出大地之影。云是湖泊中的岛屿,随风移动。
上帝多么偏爱欧洲啊,赐予它大片的平原和极其平缓的低矮丘陵,还有充沛的雨水,较少的人口。平坦如砥的田野一定被勤奋的雨水反复清洗过了吧,因为是透明的、浸染的、浓烈的。你仿佛能看见万物休憩的自足,听得到它们安详的呼吸。
寂静的旷野,清净幽雅。夏风如剪,绿色如墨,黄色如土;单这两种色就淹没了旷野和村庄。牧草们一片接一片,鲜嫩如绒。麦田平展展一整块,毛茸茸挺立。赭红的教堂,尖塔指天;窄窄的小路,蜿蜒延伸。不高的树木星罗棋布,有时深褐有时墨绿,被一条条小径分割开来,点缀在画板上:一切都安卧在夏日黄昏里。
绿是各种各样的绿,鹅黄、浅绿、翠绿、粉绿、深绿、墨绿,泼在大地上森林中,深深浅浅渲染,勾画出高低远近、形形色色的轮廓,如一幅绝美的写意画。风柔柔刮过来,带着清新草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嬉笑着滚动。如此生机盎然的牧场,却很少见牛羊。
一转眼,麦田毫不退让,出现在眼前。不是一小块一小块的补丁,而是连缀成一片的黄褐色地毯;不是调色板上的混搭,而是霸气十足的黄色王国。
收割过的田里,麦穗一律不见,留下齐整的、一尺左右的麦秸秆,士兵般兀自屹立如林。微风过后,摇晃着身子,浩浩荡荡又婀娜多姿,然后迅速站直。偶尔有车辙轧过,两道深深小道便跑到天边。有时还见到大片弯曲伏倒的圆圈,那规律不规律的图案,像行为艺术家们制造的诡异图片。
秸秆收割完毕的麦田,被轧出道道花纹,好像大地的指纹。打捆机将麦草捆成金黄色圆柱,卧在地头,是一个个巨大的辊筒。
暮色苍茫,教堂的钟声响起来,此起彼伏,声音穿过麦田牧场,一路摇曳,到森林中去了。一男一女从远处走来,各拉只牧羊犬,并排缓步。军绿色T恤的男子偶尔走快几步,便停下来,等着红T恤女子。到了路口,两人同时弓腰低头,解下两只黑狗脖子上的铁链。男子还在爱犬身上轻轻拍了一下。
稍停顿一会,人便沿着原路返回,沉默中慢腾腾向前。犬们不慌不忙低头嗅地,稳稳当当挪着步子。钟声继续袭来,两个人、两只犬,在苍茫的大地上,渐渐变成黑点。
据说,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比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崎岖、神秘、壮观、肃穆……
如果硬要选择,那么我给比利时的黄昏选择一个词——宁谧。
沉醉于这样的黄昏,只想做个守望者。
风情与悲情
1
这就是布拉格?嗯,这就是风情迷漫的布拉格!街道坑坑洼洼,窄小错落;巷道蜿蜒曲折,错综复杂;偌大的城区,几乎不见高楼大厦。和其他富裕的欧洲国家、中国相比,显得贫穷而落后。但复古斑驳的建筑,色彩绚丽;朴素破旧的木门,素雅古意;造型各异的石雕,历史悠久;磨得锃亮的石板路,游人如织;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氛围。沿着一条长陡坡往下,更窄的巷道里,挤满了游人。白人黑人、印度人日本人,世界上大多人种,都能在这里找到同乡。物价便宜、景色迤逦、历史气息浓厚的捷克,一贯有欧洲后花园之称,而布拉格做为后花园中心,无疑是八方来客的首要选择。傍晚街道上,不热不冷,温度宜人。灯火次第亮了起来,和余晖交相辉映,将一个童话世界摆在面前。严肃的教堂黑褐色,庄重的纪念碑灰青色;涂抹成明黄淡橘和天蓝色的楼房,在柔光下,素雅不失华彩。路边小店,大多数关了门,极个别在开门营业。透过玻璃橱窗望进去,多是书籍、明信片、印着人物像的咖啡杯、五花十色的印章。一路嚷嚷购奢侈品队员就有些不耐烦,有的埋怨石路不平整难走,有的叹息没什么看头。旅行目的不同,关注点自然不一样。在我看来,旅为心旅,行为脚行,与其他无关。
2
一阵音乐声停止,忽然听到男中音在怒斥,浑厚有力;女人在低低哭泣,弱小悲哀。游人顿时悄无声息,显然被吓住了。路边,锈迹斑斑的铁门里有个广场,不大。门口,瘦削大眼的金发女子竖起食指,示意行人不要喧哗;丰腴的黑发女子不停散发着小册子。大家故意慢了脚步,向里瞅,原来正进行一场露天话剧演出。铺了沙砾的地面上摆满了木椅,看戏人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前面团的日本游客想进去,叽里咕噜半天,被笑意盈盈拒绝。人们带着赞叹羡慕,沿着坑洼向下的十字路,继续前行。拐角处,咖啡店旁,一群人站在那里,黑压压静悄悄,西装白衬衣的胖男子正高声演讲。尽管听不懂捷语,但慷慨激昂的语调,不断挥动的手势,猜得出是个较严肃的话题吧。随处可见的涂鸦、宣传画,窗口上插着的国旗,使浪漫之都、神奇之都、艺术之都、sad but beautiful的布拉格,用别样风情展示着独特魅力。
3
导游走过来,你一路问的卡夫卡故居,就在前方。可不要失望哦,一个破旧的楼而已。大家都笑起来,我没笑,脚步快起来。不会失望,几乎是肯定的。“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里。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犹记读到如此文字,潸然泪下。这个布拉格的犹太人,是此行最期待的旅程之一。游人是浩荡的河流,顺着陡坡匆匆向下,我和一香港来的姑娘、两个初中小孩从左侧拐进,如分流的小溪。从不高的铁门跨进去,就是卡夫卡曾住过的地方。楼果然不高,三层,暗灰色。门也不宽,仅容一人出进,墨绿色。我们欣喜若狂,正要进去,闪出个中年女人,白皙微胖,短发长裤,背硕大牛皮包,神色威严,开始锁门。素衣长裙少女急忙迎上去,英语加手势,表示想进去看看。那女人果断举起左手,连说NONO。她迅速锁上门,全然不顾在场人期望的眼神,匆匆而去。两个灰衣警察盯着背影,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耸耸肩摊开双手。无奈,只好趴在一楼窗口往里看。不大的书架,摆着他各种版本的书,都旧了;贴着几张明信片,也很旧。我慢慢返回,沿着石子路,汇入人流。“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奋斗,死后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沉默而来,以沉默告别,似乎是伟大作家们注定的结局。
4
艺术化身,是对捷克最好的注解。这里是德沃夏克、斯美塔的故土,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的家乡。多年前,我家红色木柜里,《好兵帅克》便是孩子们偷出来的读物之一。好心办成坏事、帮倒忙的帅克,坐着轮椅唱着战歌,让米勒太太推着去当兵,成为镌刻在心的画面。《鼹鼠的故事》里,三个圆头圆脑的小鼹鼠,演绎着既搞笑又充满温情的小故事,让多少孩子和成人享受到了快乐和温暖。当然,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曾深深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曾经为欢乐而斗争,我们将要为欢乐而死”、“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就越纯洁”,背着这些格言警句,人们心中涌动着革命豪情,散发着理想光辉。“当盖世太保闯进家时,他们并肩站着。妻子问丈夫:‘现在怎么办?’丈夫回答:‘我们去死。’她没叫喊一声,也没摇晃一下,面对瞄准他们的枪口,用一种十分优美的姿势把手递给丈夫”。一度,多少热血青年将这细节定格为奋斗目标。
5
夜晚的布拉格像一个魔幻世界,更像一首大型交响乐,不愧为全球首个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灯火辉煌处,伏尔塔瓦河水静静流淌,宽阔河面上有水鸟掠起,搭载游客的游船色彩暗淡,穿桥而过。查理桥上,挤满了兜售小商品的商贩、随时随手画像的画匠、手工艺品制作者,熙熙攘攘的游客穿行,繁华热闹,欢笑愉悦。音乐表演者是桥上最美丽的音符啊。三人拉小提琴,目不斜视;一人在自己大提琴声中兀自陶醉;五六个人排成一排,黑衣白手套,郑重如开音乐会;印度人手拿小笛,不停地招揽顾客,小藤筐里装着会跳舞的眼镜蛇(这个较恐怖,劝君某试)。桥头一对父子,同样皱巴巴的西装、黑红憔悴的脸,手握萨克斯,眉头紧皱,眼神忧郁,望着对面漂亮的白纱裙女歌手。她正激情四射地唱,身边围满了游客,一块花布上丢了很多硬币。我走过去,站在他们面前,父子俩立即整整衣服,挺立鞠躬,对视一眼,吹起《茉莉花》来。异域他乡,三人静静享受中国民乐带来的美好时刻。一曲完毕,他们深深弯下腰去,再次致谢。我在小帽兜里轻轻放下10欧纸币,笑着挥手再见。
6
人真多啊!挤满了布拉格广场。尖塔耸立,古老神秘,蓝灯绿雾,人头攒动,紧盯着一面墙。墙上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钟,据说可追溯到1410年。十点钟,窗户开启,死神鸣钟,耶稣的十二门徒在圣保罗带领下一一现身。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拍照摄影。传说议员们害怕钟表师傅Hanuš再造天文钟,命令将他弄瞎。独一无二的背后尽是鲜血淋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之所以对这座广场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它别样的风情,更多有悲情的延续。捷克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家,风靡世界的‘波西米亚’风就源自拉丁语、日耳曼语它的称呼。布拉格是波西米亚文化的发源地,经历了无数政治风雨飘摇,依然屹立。单近代,就有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1993年的斯洛伐克独立。1968年,领导人杜布切克宣称要建立“人道的社会主义” ,8月20日,前苏联勃列日涅夫号苏、波、匈、保、东德华约五国,从四面八方杀入捷克。就在这个广场上,米兰·昆德拉与捷克人民举行抗议入侵集会,一时坦克机枪,鲜血横流,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历史阶段。1989年爆发了“天鹅绒革命”,回归欧洲的捷克、改革后的捷克,饱受动乱摧残,渐渐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成为“穷人欧洲”中的富人之一。远离喧闹美丽的景区,我们蹲坐在停车场等车。写字楼空无一人,民宅透出零星灯光,破烂的建筑,萧条的街道,还是显得寒酸凄凉。或许是我们看惯国内的高大上了吧。
7
在布拉格,听说还有个贪官污吏豪宅观光旅游线路,可惜我们没此行程。一路所见所闻,战乱带来的痛苦迷漫欧洲,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下午时,沿着“王者之路”赶往山顶俯瞰全城。布拉格保存着罗马式、哥德式、巴罗克式、洛可可式以及文艺复兴式各种建筑,大多为教堂。无数塔尖直刺穹庐,尖尖相连,别号“百塔城”;夕阳下,更显金碧辉煌,誉称“金色的布拉格”;的确值得羡慕。修建了六百年的圣维特大教堂,红衣大主教官邸富丽堂皇,那王冠上的十字架徽标,那处处的精雕细刻,无不彰显神权的不可侵犯;黑衣白巾的修女们,白皙安详,微笑点头,迎接来往四方的客人。附近,为纪念二战时屠杀犹太人修建的一座犹太教堂,墓碑参差不齐,零乱堆砌。下山时,山道弯弯,沿路站着的,都是无家可归的黑人,也有少数逃难白人。他们集体沉默,或立或蹲,紧盯来往的游客,寻找机会。这一路,无论到哪个国家,导游总会不断提醒防盗防偷防抢劫。中东战火纷飞,难民蜂拥而至,欧洲动荡不安,到处是逃出来却无法生存的人。灯红酒绿衬托着无家可归,安详富足对比着颠沛流离。相比之下,中国真是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8
风情与悲情同在。这块土地上,既有历史传承、人文底蕴、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也有历史伤痛、社会弊端、观念矛盾、种族冲突等。清晨告别,与德国一望无际的牧场麦田相比,捷克的田野更像补丁。道路坑坑洼洼,粗糙不平;土地荒芜杂乱,潦草无序;农舍家园破旧黯然,绿树掩映、鲜花遍地的欧式风格也很少。
车子疾驰,奔向海关。谁的手机里放着《布拉格广场》:
透着光
琴键上透着光
彩绘的玻璃窗
装饰着歌特式教堂
谁弹一段
一段流浪忧伤……
莫扎特故居
1756,中国农历丙子年,生肖为鼠,属清朝乾隆二十一年。这一年,欧洲发生了许多大事:英向法宣战;普鲁士对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欧洲“七年战争”爆发;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的6层楼里,一个音乐天才诞生了,他就是莫扎特。
一幢不高的楼,漆染成米黄色;一面红白红的国旗,在风中飘舞;三、四层楼之间的外墙上,镶着很大的白色艺术字,“莫扎特出生处”。游人们摩肩接踵,停留此地,叽叽喳喳。学钢琴的同行者兴奋极了,不停摆姿势拍照。她说,我毕生所追之星,就是莫扎特。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和中国人推崇孔子为圣人一样,奥地利人对莫扎特,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与敬仰感。
这位音乐神童,6岁就会创作乐谱。7岁便以处女作《奏鸣曲》一鸣惊人,14岁被任命为宫廷乐师。短短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以及《费加罗的婚礼》 《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可惜天妒英才,举世无双的音乐天才却命运多舛,35岁就离开人世,结束了传奇又辛酸的一生。现在故居里还保存着一缕金色遗发,供人们凭吊。
故乡,当年曾将自己一脚踢了出去,成为他最憎恶的地方(最喜欢维也纳),现在这块土地上所有人以他自豪骄傲,并且给城市一个新名字——莫扎特城。不远处就是莫扎特大街,有莫扎特广场。广场中央,高高矗立着他的全身铜像——一个穿18世纪紧身上衣,肩披斗篷,手持长笔,姿态潇洒的音乐家。再不远处,还有纪念馆、音乐厅、档案馆、图书馆,均标识着他名字。
盐河桥上,牛仔衣的歌手怀抱吉他唱着欢快的歌,管风琴坐在地上弹着忧郁的调。一个个红绿黄蓝、沉沉甸的同心锁挂满了栏杆,上面刻着各种誓言,钥匙被抛入河中。“你送我一份情,我送你一把锁。缠也悠悠,爱也悠悠,心不再寂寞”,看来,无论西方东方黑人白人,世人都希冀用这种形式寄予对感情忠贞不渝的期望。哲人说白驹过隙,我说人生苦长,铁锁铜锁,锁得住人身,哪个锁得住人心?
顺着错综复杂的街道走,尽头便是萨尔茨堡大教堂。一座17世纪的巴罗克风格建筑,依山而建,莫扎特曾在此接受洗礼做弥撒做祷告,3扇镀铜大门象征着忠实、希望与慈善。狭窄的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到处都可见他的名字。餐厅、咖啡店、超市;巧克力、奶泡、香肠(猪肉、牛肉和蔬菜混制,发明人说是梦中获此配方的)、啤酒、面包;居然还有短裤、马球衫和胸罩……
据说在萨尔茨堡,有三分之二人靠“莫扎特”过活,真正意义上的啃祖族。晚年穷困潦倒,死后还欠债3000盾,天如有灵,他一定无法想象,后人拿自己赚这么多钱吧。或许会目瞪口呆,做一首更奇妙的乐曲呢。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今,人们更是将他神话为传奇。斯人已去,托体山阿,只留下一幢房子供人瞻仰。而多少碌碌后生,寄托于先人声名中,继续着蚁族般的日子。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阳光照旧笼罩着远山近水,一阵悠扬的音乐声传来,忧郁清新的旋律在耳边回荡。
面对前人心血的结晶,我们总会自觉渺小,这就是古典情怀!
小镇远去,岁月斑驳,无论哪个民族,唯有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中,才算是活得完整。
高丽君,宁夏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六届高级研修班(文学评论)学员。出版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在低处在云端》(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随笔评论集《剪灯书语》。现为固原第五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有作品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选刊》《人民教育》《青年文摘》《中华诗词》《台湾新闻报》南美《中华日报》《学习时报》《飞天》《南京日报》《西部作家》《朔方》《黄河文学》《宁夏日报》等发表,创作散文四十多万字,300余篇。
曾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首届“林非散文奖”、首届“千高原”散文奖、第四届国土资源部“景芝杯”读书奖;第五届中国徐霞客游记奖、全国中小学网大赛奖;“织金杯”全国文艺艺术奖;“六盘山杯”全国诗文大赛奖;中国“大漠旗果杯”网络诗歌散文大赛奖;固原市2013年“新锐作家评论奖”;固原市2014年先进文艺工作者;固原市原州区2015年度先进文艺工作者。
东方散文平台ID:dfsw123456
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
主编号:buxiangxin6666
东方散文,作家摇篮号:dfsw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