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于墨林
校对丨宋子轩
编辑丨董露茜
全文4497字,阅读大约8分钟
在今年7月音乐财经举办线下沙龙时 ,做专注独立音乐中小现场演出的新声浪创始人温大维,还尴尬地表示与同台嘉宾比起来,只有自己没拿过融资,近日他就对音乐财经表示在9月底完成了一轮融资。
在目前的投资方之前,温大维表示也有公司想要以更高的估值更低的股份进入,不过相比之下现在的投资人更符合未来新声浪的发展。“我们理念上比较合适,我想做的事情跟他们说了之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他们也愿意用所有的资源来支持我。”
新声浪成立于2015年3月,90年生人的温大维,开玩笑地说是在2015年“创业大潮”忽悠下创立的公司,但在后来的聊天中,他表示是在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设定下,在那一时刻决定进行的事业。不过在他刚准备好一切着手做的时候,资本寒冬来了,用温大维的话就是“直接把我们那一片都打倒了”。
在那段低谷期,温大维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还好我扛过来了,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能渡过’,而且我知道未来我一定会遇到更难的事,但是我一定能扛下去。”
其实在低谷之前,新声浪发展得不错,在去年底实现盈利,不过温大维坦言当时因为第一次创业,不知道要严格控制资金 ,在各个环节大手笔花钱,结果公司资金出现了问题,陷入了低谷。之后他在意识到问题后,快速做出了调整,除了搬离高租金办公室,也调整了新声浪自创立以来的校园演出方向,改为专注青年文化的演出公司。
“那时候O2O、校园这两块投资人肯定不看的,死了太多校园的项目。因为学生没有忠诚度,谁便宜跟谁走,只要有资源谁都可以做校园,所以后来就转型到了青年文化。”
现在新声浪集中做更加小众细分的音乐类型,并且开始抢占海外乐队市场,做包括后摇、后朋、新浪潮、dreampop的港台、日本独立乐队。问及原因,温大维坦然表示纯凭感觉,这是他同为从业者及音乐人的敏感度,他认为更偏气质、有态度的音乐内容是未来的方向。
截至2016上半年,新声浪累计流水超过200万,有80万的赞助。而在融资后,新声浪也将进行全方面的扩张。温大维表示这一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包括线上线下巡演经理、编辑、记者、运营、项目、现场执行的人员招聘。
编辑、记者这两个在演出公司不会出现的职位,是新声浪下一步扩张的必要元素。温大维表示接下来新声浪要开始孵化自己的IP,通过建立不同角度、不同人群、不同平台的KOL号,孵化艺人和演出。并且未来计划也不只做音乐,还可能与其他伙伴合作,向影、图、文的方向扩散。
在问到新声浪的长远计划时,温大维只说未来新声浪下还会有很多细分品牌,并且在他看来这些品牌都会比新声浪发展的更好。但更远的未来,他并不愿多说。
为什么觉得现在的投资方和新声浪更适合?
温大维:因为我们理念上比较符合,他们愿意提供所有的资源来支持我们。现在新声浪的方向,就是做独立音乐中小现场的演出,然后在独立音乐领域做多个音乐IP。
比如草莓音乐节就是一个IP,新声浪其实也是一个IP,只不过新声浪还没有故事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是做一些更有我们内容情节的东西,然后再往深延展。线上的影、音、图、文都可能涉及。
既然你提到要做内容,是否要签艺人?
温大维:如果我们签艺人,肯定不是传统经纪公司那样签,据我所知一些主流艺人也不是传统签约方式,而是成立工作室、公司,然后接受投资。我们如果签艺人就会是这种方式。为什么?因为尤其是独立音乐人,需要保持特质,我们根本就不会在乎他到底怎么做,只要出歌就行,然后我们把他当作内容去投。
我们能投的艺人大概是这两点,首先要符合我们品牌的气质和我们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是要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去做音乐,而且作品要成熟。目前有几支乐队我们都挺看好的,大部分是成熟的乐队,有自己成熟的体系,比如怎么接活、怎么分钱,自己的工作室里有设计、摄影师等等。就是很像投小公司。
现在一些厂牌包括十三月,也都是这种投工作室的形式,原因是什么?
温大维:首先对于音乐人来说,他希望自己掌握更强的自主权;其次传统的音乐内容模式已经不能再帮助音乐人完成他们需要的事情了;第三我举个例子,像我们这种做中小场地、独立音乐的(公司),可以和艺人签短期演出约,我们可以不停的换艺人,然后持续的产出内容,这样上游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能供应上,但如果是传统公司的模式只有3、4个艺人,那我就没办法持续输出新的内容。
你们品牌的气质是怎样的?
温大维:首先我们是专注中小现场演出的主办方,之前是因为关系比较好,我们做的都是偏金属、校园的音乐风格,现在转为后摇、后朋、新浪潮、dreampop这种清新、有气质的港台、日本独立乐队。
之所以这样转变,首先是迎合市场,其次是我喜欢。我认为这些是未来趋势,没有数据支持,单凭感觉,因为我觉得应该有这种敏感度。虽然我看起来比较粗俗,但其实我内心比较喜欢艺术的,哈哈。
其实今年已经可以说是后摇元年了,我非常吃惊。7、8月我们定下了中国的后摇乐队文雀、沼泽,之后我看后摇相关的演出单时,全世界四大(后摇乐队)来了三个,全是世界级的,数摇、后摇、氛围全来了,真是让我非常诧异。
那你为什么认为这些偏气质型的音乐内容会是未来?他们现在大多还是小众。
温大维:首先来看这类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我举个例子,Adidas和三叶草年轻人喜欢哪个?肯定是三叶草,因为它更有态度。独立的、有气质的肯定是未来。以后新声浪会有更多细分的品牌,这些品牌最后肯定都会比新声浪牛逼,因为他们更有态度。就和贝壳头超越Adidas的道理一样。
另外,小众也分大小,我做的这些肯定大众还是接受不了的,因为它有态度,主要针对的还是有一些音乐基础、高层次、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在这种人里是大众就赢了。
新声浪是否会接触到电子音乐?
温大维:电子是未来,但是现在我们做不了,都是大公司在抢,竞争太激烈,而且目前能接住电子的场地不够。我认为电子、金属、氛围是接下来马上要起来的,布鲁斯、爵士肯定没戏。布鲁斯太小众了,而且注定是小众的。
之前新声浪没做过海外的乐队,为什么这时候要向港台、海外的乐队拓展了?
温大维:首先国内我们做的这种风格,我们能碰的乐队越来越少,因为好的乐队、已经有公司的乐队都会比较贵,而一些不是这个风格的头部艺人不值现在的市场报价,所以只有海外乐队的市场还有空缺,我们希望能从这块肥肉上切一块。
具体大概是从1个月前开始接触这些乐队的,海外的人都知道中国是块肥肉,唯一沟通不下来的问题还是钱,其次是合作模式。现在我们在沟通的乐队、公司,都对我们非常认可。
而且其实国外市场也需要快速抢占,目前国内做这部分的人也有十几个,重型、后摇、朋克、核、歌剧、世界音乐都有,而且做海外艺人的个人也挺多,但实际能来中国演的海外乐队也就一两百个,所以我们也得加速。
那根据你说的,现在情况是不是国内新的好乐队出来太慢了?
温大维:其实永远都不缺好乐队,即使国内的乐队不够,海外的好乐队也会有,好音乐一定会得到乐迷和市场的认可。
关键这就是市场缺少一个好的promoter,去真正把好的音乐内容放大。我们明年会服务于很多好的音乐人,只要作品足够成熟、气质符合我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出钱给他们做演出、巡演、一系列宣传,赔了我们买单,赚了大家一块分。
这是前期的事,后期我们希望在自己的公司能有一个共享的工作室,工作室里有做演出的每一个环节:经纪人、宣传、策划、视觉,然后50个乐队可以同时共用这个工作室,你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来找我们,然后我们合作,以项目展开我们工作室里的一个人负责10个乐队,可以分高中低端以及音乐类型。未来如果我们做的足够专业,收费也不是不可能。其实可以理解成推广这些演出的广告公司。
你提到中国市场缺少一个好的promoter?
温大维:对,promoter这个角色在中国其实是特别欠缺的,唱片公司到现在为止还和booking agency、演出商没有分开。像新声浪就是典型的演出商,我们不带任何经纪的属性。所以我们会把(主办)这一块事做精,只有在某一领域把事情做得特别垂直特别精准的时候,在这个领域才能做出高质量,在整个行业有很多高质量小公司的时候,整个行业才能起来。
如果有人想做promoter或厂牌,首先上游有乐队、场地资源,下游对乐迷能产出持续多的内容,这个内容一定是从艺人身上发掘,如果能做足够细分的风格最好,如果做不了也可以做足够细分的人群,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个针对的方向。细分一定是越来越重要的。
又是小公司,又是细分,如果走不起来量会不会很难生存下去?
温大维:单独看目前的几个细分,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细分的公司出来。刚才我说越细分、精准,这个行业标准才会越高。尤其是promoter这个角色,是媒体、艺人、场地之间连接性的作用,只有它能把大家连起来,而且是能挖掘内容做推广的人,promoter才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但目前在中国来说,promoter是一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处在特别不受尊重的地位。对于我现在的状态就是每天求艺人、求媒体、求场地,特别悲惨,但实际上演出商应该是被尊敬的。当然,我也非常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们是一家新公司,我岁数也还小,对待事物还是应该谦卑、尊重的态度,遇到一些个别的人,忍一忍就过去了。
新声浪现在是怎么做promoter的?
温大维:其实现在独立音乐还在特别初级的阶段,各个行业都有很多陋习,我是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演出商有更多精准的行业标准。比如说现在我们每一场演出都会做一些舞美,哪怕特别小的、简单的舞美,就是为了能提高演出观看质量。
我们会尽量满足艺人的需求,因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buyer的角色,我们真正想把演出做出品质,然后投放给观众,可以说我们是和艺人在同一个“战壕”的。所以现在合作的艺人,也都会为我们考虑,毕竟我们做舞美也是有成本的,然后大家共同呈现出好的演出,让大家觉得“这乐队牛逼、新声浪牛逼”,这是最重要的。
你对现在国内演出市场怎么看?
温大维:中国演出市场铮铮向荣啊,现在全国只有300个Livehouse,我觉得要有2000个livehouse才算饱和,目前就是刚开始。中国2014年有2.25亿青年人群,体量非常可观,而独立音乐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绝对能够抓住青年人。
你认为新声浪和其他演出商的竞争优势在哪?
温大维:执行力。我招人只有3个原则,责任心、强执行力、快速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围绕执行力的,我们就是快。
在做新声浪之前的音乐相关经历?
温大维:其实在做新声浪之前我唯一的管理经验是建大觅音(北京建筑大学音乐社团)。初中我开始瞎玩乐队,高中正式组乐队,不过那时候学贝斯的特别多,一共2、3个乐队7、8个贝斯,就是弹两首下一个贝斯上,特别逗。
到了大一我又组了一个乐队,是那种能正式上台的了,当时也在高校摇滚夜的帮助下登上了MAO的舞台,到了大二我组建了社团建大觅音,之后开始在高摇兼职,进去之后拼命干学了不少,我就基本确定要进入音乐行业了。把建大觅音运营了3年,做到了当时北京最大的音乐社团,最好的时候有13支乐队,每支都能演出,毕业之前出了一张合辑,也做了演出,现在仍然是北京高校的票房纪录,当时有400多观众。
其实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有毕业恐惧症,当时我学的是修地铁,我不太懂,而且兴趣全在音乐上,后来我在确定不出国之后,就确定了我未来的期望就是做音乐。
当时我就思考过,文化产业、音乐产业肯定是一个朝阳行业,只是何时成熟无法估量。我那时候也还特想写本书,讲社团管理,视觉、宣传、沟通、拉赞助等等有一套自己的流程,现在看觉得这些是运营公司最基本的。
毕业之后休息了一段时间,就去江湖做了演出经理,不过我不太会经营店面,所以就去了Modernsky Lab做演出经理,之后就做了新声浪。
父母对你创业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温大维:最开始都不会太支持,但其实家长不支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没办法让父母相信这件事能养活你一辈子,所以只要做出来成绩了,父母自然就会放心。当然我也特别感谢我妈,特别支持我,就是不管我做到什么样,我妈就觉得这个样是最厉害的。
我爸也在思想上给了我不小的影响,做事永远结果导向是从我爸那来的。就是想到的结果一定要大,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之后一步一步退回来,我每一个时间点都需要做些什么,然后去完成这个时间点的事情,进而走向最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