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时代的民乐生态新格局
——民族音乐会《天下为公》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文 / 薛小华
历时18天,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广播艺术团、江苏省演艺集团、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台湾中华国乐学会承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民族音乐会《天下为公》——海峡两岸大型民族音乐会交流巡演》圆满完成预定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南京保利大剧院、台北中山堂、广州艺术中心剧院、中山艺术中心巡演,于11月26日晚在中山市落下帷幕。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对中华民族来说,这150年极不寻常,它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人民从受尽屈辱、濒临灭亡的苦难岁月中走出来,建立起一个新国家、新社会,今天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创造出举世公认的光辉成就。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取得的成果。
以民族音乐的文化气质书写中国故事、书写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有效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今年的民族音乐会巡演已经是一年一度的第三载,民族音乐会巡演让金秋的海峡两岸掀起了对民乐的追捧中。音乐会不仅演出地域覆盖了海峡两岸5个城市,演出阵容也汇聚了海内外民乐界精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台湾中华国乐团和台北簪缨国乐团,大陆和台湾著名音乐家共聚一堂、联袂献演。
民族音乐会演出的最大危机是大批年轻观众的“失联”。但是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江苏省音乐家协会连续举办、每一年一次的海峡两岸大型民乐巡演,通过多媒体宣传推广,不仅让演出资讯广为传播,还把青少年受众吸引回来,不仅引发各地青少年学习民乐的热情,还带动了艺术创作的内容革新。
“历史文化主题巡演,新的受众群被
激活,新的观演生态也在形成”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天下为公》民乐音乐会’是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近三年来举办的第三次大型主题性民乐巡演活动。2014年在南京、台北和香港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大型民族音乐巡演’,2015年在北京、南京、江阴、香港、澳门和台北举办‘海内外纪念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诞辰120周年《光明行》音乐会——两岸四地民族音乐交流巡演活动’都影响很大。” 在南京演出的空隙,我终于有机会采访到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秘书长杨丽娟女士,她这样向我介绍演出情况。
“音乐会整合国内音乐资源,以创新为引领,释放民族文化的核心魅力。创新行体现在两岸多地的策划层面的交流与组织、巡演,音乐会上展现著名音乐家与新锐作曲家创作新作品,在这个两岸交流的舞台上,不仅有著名指挥家、著名演奏家,也有才华横溢的新人。通过音乐会的策划与组织,不仅是‘以敬畏与自信的心态’对历史、对传统的纪念,作为艺术家、音乐工作者,更是通过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要留下新的经典作品。”说到这里,已经连续很久全身心扑在巡演上的杨丽娟副主席,略显疲惫的脸上露出满满的自豪与淡定,“‘出人才,推新人,出作品’这是我们的目标,基本实现了。通过历史文化主题巡演,新的受众群被激活,新的观演生态也在形成。”
“队伍结构发生变化,
格局品味年年提升”
“民族音乐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希望重新融入时代主流,为此做了各种尝试,包括交响化、新民乐、时尚化,我们的巡演是更加注重本体与本色的守正创新的展演舞台。历年的民乐巡演音乐会都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等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成为演绎当代民乐的盛典。”杨丽娟副主席说。
“2014年,举办‘纪念辛亥百年 《光明行》’民乐巡演时,观演者以‘撼人心魄’来评价。著名指挥家陈燮阳、阎惠昌、黄光佑指挥由中央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台湾中华国乐团联袂组成的大型民族乐队演出。程大兆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天下为公》,王酩作曲、刘锡津编曲的古筝、声乐与乐队《知音》,琵琶、钢琴二重奏《汉江潮》,弹拨乐合奏《送别》,赵季平作曲的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钟立民、周兰萍作曲,赵东升编曲的二胡、革胡与乐队《相望》,苏文庆作曲的《台湾追想曲》,王丹红作曲的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百年华章》等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委约国内一些知名作曲家创作的一批新作品,他们独特的视角和音乐语言、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气息,令艺术更加感人。” 杨丽娟副主席说,历年巡演场景历历在目。“2015年,更多新作涌来,琵琶与乐队《狂草》、弹拨乐合奏《太湖泛舟》《姑苏情》、新江南丝竹合奏《瀛洲新韵》、古筝与乐队《秦淮随想》、二胡随想曲《莫愁》、《烟雨楼台》——为民族乐队而作、民族管弦乐《盛世江南》《神韵》《冲虚》等传统民族音乐将为观众展现大美江南的神韵与情怀!代表中华传统经典之一的民乐作品,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不是要将经典通俗化,也不是非得按西方音乐模式改造。我们的创作演出队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中,格局品味年年提升,今年的新创作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为举办民族音乐会《天下为公》,中国音协组织了著名作曲家、新锐作曲家围绕孙中山的功绩与足迹这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专题进行委约创作。大量涌现新创作、首演乐曲是本次音乐会的一大特色之一。
这次音乐会上推出的世界首演新作品有中国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新《光明行》”,采用二胡与乐队的形式呈现孙中山一生为中华民族新生殚精竭虑、四处奔走、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生命历程;著名作曲家关乃忠具有“梅花三弄”“旱天雷”“娱乐升平”等经典民乐元素的民族管弦乐作品《1911序曲》、江苏作曲家杜小甦创作的融合江苏地方音乐元素创新性作品琵琶、古筝与乐队曲目《拾级中山陵》;青年作曲家臧恒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海纳百川》;此外还有委约新作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印青根据孙中山的七言绝句创作了女声独唱《咏志》;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卫东根据孙中山的“就职联”创作了男声独唱《心声》。这些新创作的曲目中,注重原声、原音、原味,将乐器本色的声响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感,使人在一派清新的感受中唤醒储存的记忆。
在音乐会现场,即使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也做了新的编配,并有新的演奏方法展现,在熟悉的旋律中体现出新的意境与新的技法,从而产生新鲜感,更加适应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可以用“熟悉的曲目有新鲜感”和“新创的曲目有熟悉感”来形容这场演出。
“我们民族的东西在表现精致典雅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这也是当下社会的稀缺品,用当代价值唤醒传统魅力,可以充实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在谈及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在民乐走出去方面的工作,作为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秘书长的杨丽娟女士说,“十月份,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民乐美国之行,参加了在美国第九届大湖孔子学院音乐节音乐会。江苏民乐团在芝加哥地区展开的音乐培训、各地演出,深入中小学、大学校园的活动及音乐会精彩演出。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洪磊激动地说:“你们做这样的活动绝不逊色于一场维也纳音乐会的影响力。长期耕植,通过培训、交流、提高,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2016年10月17日,江苏省民族乐团在印第安纳州瓦尔普莱索大学的第九届“大湖孔子学院音乐节”音乐会演出规模空前,来自江苏省民族乐团、瓦尔普莱索大学交响乐团及大湖区6所高中乐团的近300名中美艺术家和学生同台演奏中外名曲。瓦尔普莱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孟剑云和瓦大交响乐团指挥卡泊主持音乐会。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忍离去。
“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在芝加哥地区演出,开展二胡、笛子、古筝等民乐培训已经进行了12年,参加培训交流基本上都是白皮肤、黑皮肤的外国人,辐射到芝加哥周边地区,洛杉矶、旧金山甚至加拿大地区都主动联系我们,希望我们的培训与演出落地。说到这里,杨丽娟女士的眼睛是闪亮的,言语间充满自豪,“对外交流初期,主持人问:‘知道江苏吗?’对方茫然。知道上海和北京稍微多些,几乎很少有人会知道南京。我们的演出,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文化风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风范。从江苏民乐的演出中,让外国人获得认识中国、了解江苏的另一种视角;在文化交流中,也给我们的音乐家更加包容性的创作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曾预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根源将主要是文化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而艺术是突破语言和思维障碍、体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在人类文明无数次螺旋式上升的阶梯上,都有艺术曼妙的身影。
在采访中,我深深地被杨丽娟副主席的生动讲述感染,为中国民乐自豪。
“宣传进驻网络平台,音乐会艺术形式和业态不断创新”
“这几年,在媒介多元融合的文艺生态中,江苏民乐宣传更加注重新媒体宣传,不仅有多个自有公号自有新媒体平台,从去年开始,邀请东方文化周刊参与跟踪式深入地宣传报道。今年《东方文化周刊》新媒体平台同步演出推出‘直击音乐会’直播,对音乐会指挥家、音乐家、作曲家专访和追踪报道,让那些即使不能进入音乐厅的人聆听观看的人们,也能随着网络的宣传和报道的深入了解。”杨丽娟说,“即使是关乃忠这样的大家,长期也只是在民乐圈、音乐界有很大影响力,普通大众即使听过他的曲子,也不了解这位作曲大家。我们的宣传进驻网络平台,音乐会艺术形式和业态不断创新。同步音乐会进行的网络宣传将大家立体化呈现了,使艺术经典接触到更为庞大的观众群体。报道在受到网友青睐的同时,在演出市场中被观众追捧。”
一位台北的“东方独家”(《东方文化周刊》官方)读者廖先生,通过得知音乐会第二天在台北演出,但是已经买不到票了,辗转留言给主办方,期待能调剂出票观看演出,甚至诚恳地附上个人简历:“家住台灣台北。大學是音樂系畢業的,主修理論作曲及小提琴,熱愛古典音樂及藝術美學,太太也是音樂系主修鋼琴畢業,育有兒女各一,目前跟愛人在經營超市。”令江苏省音协工作人员非常感动。
艺术创新,不仅是局部性技能性的创新,更是在局部性与技能性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进而实现的整体性审美品格转化。而支撑整体性审美品格转化的,既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更要有艺术创新的自觉和自信。刘天华阿炳中国民族音乐基金会坚持每年一次主题性民乐巡演,作为一台民乐形式的演出,以现代演绎方式,构成了整体欣赏趣味的转化,同时融进了朗诵、独唱等表演形式,没有反客为主、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营造情势、渲染情境、放大情感的作用,构成一种新的和谐。同时注重宣传的多媒体宣传介入,让民乐与青年人也不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