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春秋手写
他用知识分子的方式思考,用音乐人的方式表达!
他心里流淌出的歌曲是经典电影的点睛之笔。对社会和历史的关注,使他在音乐领域鹤立鸡群,成为教父。给现实和人性的考量,让他的音乐在电影中大放异彩,乡愁和光阴,红尘和土地,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今年10月13号,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结果非常出人意料,他颁给了美国摇滚民谣为特长的音乐人鲍勃迪伦。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音乐人?诺贝尔文学奖官方给的解释是:他的歌词展现了一种诗意的表达,他的歌词就是一首首诗歌。这些诗歌借助音乐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二十世纪人类伟大的100名音乐人当中,至少有六七十名翻唱过鲍勃迪伦的歌。影响力直指人心,并不比传统文学家小,所以,诺贝尔文学奖非常开放的颁给了鲍勃迪伦。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很是鼓舞了众多华语音乐迷。既然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颁给鲍勃迪伦,那是不是也可以颁给中国的音乐家?只要你的歌词,只要你的音乐流传的范围足够广,而且能够上升到人生探究的这种高尚内涵当中!也就是说,他不仅是个歌手,他同时也是个行吟诗人。他的东西能直指人心,起到了诗人、作家往往都达不到的普及程度。我们要是有这样的音乐人,是不是也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探讨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颁给中国的音乐家,那么,有谁可以获得呢?大家共同认可的有一个人,那就是罗大佑!
罗大佑三个字几乎代表了一整代人的全部青春回忆。《童年》、《光阴的故事》、《恋曲1990》、《亚细亚的孤儿》、《未来主人翁》、《现象72变》、《是否》、《海上花》等等等等。
罗大佑有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但是每一种风格谱写出来的乐章,都曾经震撼着当时青春的年代,在那个时代里了,罗大佑就是音乐界里了,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现在许多人崇拜的小鲜肉,不可同日而语!
大家熟悉的很多经典电影里都有罗大佑的歌,但是罗大佑的歌,可不是简单的电影插曲,他和电影之间不是,我服从于你的关系,有罗大佑的歌,这个电影的主题能得到了升华,内涵得到提升,但是没有电影,罗大佑的歌依然是罗大佑的歌,也就是说,罗大佑的歌曲是高于电影的存在,他不是电影的附庸。
罗大佑的歌曲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专门给某个电影写的歌曲。另外一种就是,电影拍的时候找来找去,只有罗大佑某个歌曲适合。先说后一种,《英雄本色》中张大哥宋子豪和小马哥在去找大哥成的路上,旁边一个小朋友组成的唱诗班,唱着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电影展现的是一个鲜明的反差,一边是孩子们充满希望,一边是英雄末路的惆怅和悲凉。
《明天会更好》是1984年台湾音乐人要纪念台湾光复四十周年,而诞生的一首歌。因为1945年日本人撤离台湾,1985年就是台湾光复四十周年,为了鼓舞,士气,台湾的音乐人决定做点什么,所以就有了这首歌。结果这首歌一下就火了,但是到第二年,国民党大选居然要拿《明天会更好》当作自己竞选的歌曲,罗大佑当众表示不满!他说我的歌,没有任何政治立场!所以当时的国民党和罗大佑的,之间的关系很紧张。罗大佑也因为这方面的原因,离开了台湾,当时去了美国,后来到香港继续创作。
《明天会更好》是一个,还有就是《中国合伙人》中的《光阴的故事》,这是电影主动用罗大佑的歌曲,因为它的内容深邃,非常适合表达电影里面的内容。而罗大佑,专门为电影定制的歌曲,则更为契合。1983年台湾有部电影叫《搭错车》,这部电影里一共有六首歌,其中有三首歌跟罗大佑有关,《酒干倘卖无》和《一样的月光》是罗大佑作词,《是否》则是罗大佑作词作曲。电影播出后,很多导演发现,这三首歌和电影特别贴合,恰当,所以就有很多导演主动找罗大佑作词作曲。比较典型的有杜琪峰导演的《阿郎的故事》,《阿郎的故事》里有两首歌来自罗大佑,一首是《阿郎恋曲》,还有一首是《你的样子》。《阿郎恋曲》是粤语版,他的国语版就是《恋曲1990》。时至今日,这两首歌依然流传,可是《阿郎的故事》现在好多人不了解了,所以罗大佑的歌,放在电影里,很合适,离开电影,也依旧是经典。另一首很经典的《追梦人》最早出现在电影了里是刘德华和吴倩莲演的《天若有情》,罗大佑写这首歌时,出现了意外,就是这首歌写完,他的好朋友三毛去世了。所以罗大佑又在里面加了四句歌词‘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声音里徘徊;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这首歌被称为纪念三毛最好的歌曲。
其实三毛和罗大佑也有过一次合作,三毛写过一个剧本叫‘滚滚红尘’,写的是当年张爱玲和汉奸胡兰成的爱情故事,罗大佑为此写了同名歌曲。‘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这首歌给电影插上翅膀,把三毛要表达的东西高度的凝练了出来。罗大佑有很多歌曲为什么被当作经典,在电影里反复使用?那是因为他的歌代表了一个时代,他写的歌绝不是儿女情长,背后都是时代大背景。如《鹿港小镇》,《鹿港小镇》反映的是当年台湾的拆迁和城镇化。‘如果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你是否看到你的爹娘?我的家就在妈祖庙的后面,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再说《亚细亚的孤儿》,《亚细亚的孤儿》被称作台湾三部曲的过去篇,这是因为在七十年代初,台湾在联合国那边被断交,和很多国家都断交,感觉被抛弃。还有反应映对未来忧虑的《未来主人翁》,反映现实社会的《现象七十二变》,‘眼看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原因是大家见面越来越少,苹果价钱没以前高,或许味道变得不好,就想买彩色电视,变得越来越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却越来越少。’这何止是歌词,这就是一个时代真实的写照。就像行吟诗人口中的诗篇一样震撼人的心灵。
罗大佑的歌,是时代的缩影,是社会的写照,所有电影爱用。罗大佑还有一个身份,是医生。我们很多著名的作家,影响社会的思想家,很多都是医生出身。鲁迅先生,是学医的,现代的一些作家如冯唐、毕淑敏,余华都是医生出身。医生,对社会现状的描摹,对人生的思考,往往高出很多人,是因为医生这个职业经常接触到生、老、病死,他们能够通过的这些必然,直接找出人生的真谛道理。他能透过这些表面看起来很残酷的现象,感受到人生在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