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民曾在日本Video Sunmall担任助理录音师、台北达采录音室(Creator Studio)担任专属录音师、台北各录音室担任Freelance Engineer、台北强力录音室(Megaforce Studio)担任专属录音师、任于北京绿洲录音室(Oasis Studio Beijing)副总裁及首席录音师。现主要担当专辑混音师、现场PA调音师、电视直播调音师。
主要合作歌手:齐秦、王力宏、羽泉、许巍、谭维维、汪峰、莫文蔚等。
主要参与节目:中国梦之声、最美和声、不朽之名曲、大事发声、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跨年晚会及春晚。
每期乐童君都会采访《大事发声》节目的参与音乐人,关于这档录音棚直播Live节目,得到最多的评价就是:
“节目声音调的好太多了.所以这会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可以有一个这么好的环境,这么棒的大师级的团队!”
“大事发声在声音方面非常专业,录音室直播比起其他形式更有现场层次感”
“我觉得这种节目应该越多越好,中国其实挺缺这样的节目的。”
这些音乐人肺腑之言的背后,要感谢林哲民——这个行业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和他带领的团队成员。成为大师不是一蹴而就,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对此行业的精益求精,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是匠人精神。一篇干货,值得阅读!
他是如何走入录音行业?
Q:如何介绍你的身份呢?
A:大部分说的是录音师,因为大家认识我是从录音师开始,现在做的现场成音是2012年才进这个行业。2012年之前我都是在录音棚里面。那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说,这两个是一样的,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是同行业,可是是完全不一样的工种。
Q:都有什么不一样的?
A:比如说做CD,面对的听众可能是发烧友,需要注重的是细节。做现场来讲的话,你只是把空间现场做好就行,那就需要让现场观众有感觉,兴奋。比如做《中国梦之声》,前面五期是录播,后面七期是直播。第一次做电视节目效果不太好,对方的反馈是好像在录音棚,意思就是不够现场。这就是观念,观念里如果转不过来的话,会影响你做出来的东西。那时候我还在录音棚,脑袋里的观念还是什么都要弄的干干净净的,那些串音能躲掉就躲掉。现场录音不是说越干净越好,而是要利用这些串音糅合在一起变好听,这就是成音跟混音的差别。
Q:那就从您是怎么进入这个行业的?
A:以前在台湾天天没事干,然后逛唱片行买一大堆唱片回家听。后来大学没考上,家里人就说既然你这么喜欢音乐,要不要去国外念个跟音乐有关的学校?那时我很喜欢去舞厅跳舞,我看到那些音箱设备什么的,觉得蛮新奇。心想那去学这个东西吧。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就叫朋友在日本找资料给我,看了一些资料后就决定留学去学,就是现在我从事的职业叫现场成音。
到了日本进学校要注册之前,我又看到其他资料,我看到录音行业也很好玩——坐在那么长的一张桌子,上面很多按钮看着蛮威风的,我就改念了这个专业。就这样跟这个行业有接触。当时刚开始念书还不知道音乐是怎么来的?念到最后终于懂了,原来一张唱片是这样出来的,那我是在做唱片的最前端。
Q:在《浅谈麦克风》中你提到在日本学习,靠的是“听和看”,听什么看什么呢?
A:我在台湾学了半年日语就去日本了,日语不好导致老师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后来碰到一个老大哥,他教我买一本最简单的这个行业的教材,然后拿一本字典在旁边,一个字一个字查。然后我就这样看完一本两本之后,几乎都不用字典了。
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怎么老师在讲什么我听得懂?好奇妙,然后才开始跟老师有交际。后来我就问老师有没有录音室可以去实习。后来老师介绍日本的师父给我。那时我师父经常去外面录音,Livehouse、录音棚、交响音乐厅......反正各种都有,我就在旁边看着。然后日本有一些设备展览,我都会跑到展会去收集器材说明书,看久了自然就会记起来了。
还有就是听,像跟着师父去音乐厅录音,就看他在那里弄半天,好了,就这样了,那种叫做定点录音,就是你要去找空间最好的点,他找到以后就去休息了。有时我也自己在那里摆弄混音,混完给他听都被打击,师父老说‘不用听我也知道你混出来什么模样?最基本的基本功都不扎实,你搞什么混音?’然后他会教我麦克风的重要性,每种乐器独特的声音,它的美妙地方在哪,都让我受益非常。
Q:日本和台湾的工作环境相似吗?
A: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台湾录音室都很小,所谓的交响乐台湾根本很少在用。来到北京以后,我才真正把日本学的东西拿出来用。记得我第一次要录弦乐,而且是二十几个人的弦乐的时候,我就很努力回想在日本学到的东西,麦克风一听声音,仿佛听到以前的声音,以前那些东西竟然还真的有学到,很神奇。
Q:当时为什么会来北京?
A:那是因为北京有一个应该说全中国最大的录音棚,也是最现代化的录音棚。最早是羽泉找我来混音,就是有《深呼吸》那首歌的专辑,然后我就说要求什么品牌型号的调音台,那个录音棚有,我就来了。
这个行业缺少有血泪的作品
Q:这个行业的专业性如何?
A:在我眼里,现在号称是混音师、录音师的,及格的真是不多。我会从外面收到很多素材,比如录管乐,录弦乐,录吉他,录鼓什么的,然后这一首歌只是拿来给我混音,录音是别人做,来自各式各样的录音室,来到我这里一听就是不及格。
Q:你觉得进入这个行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A:以我的观点来讲,70%靠天分,20%靠努力,另外10%就是靠机遇。比如我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可以分好几种角度去听,而且是很自然的,我可以去分析它,也可以去欣赏它,就是说我可以做切换。比如说我在混音的时候,后面老板和制作人唧唧喳喳的时候,我就有办法把他们屏蔽掉,当我在分析音乐的时候,我有办法只听里面的一样乐器。
做这个职业不能急功近利,之前我也有过想开班授课,一共十节课,很多人报名都只想学后面的混音然后出去赚钱。现在音乐产业发展得很快,原来开个录音棚几千万谁敢开?现在开个录音棚二三十万就可以了,而且电脑可以帮助你一半的事情,所以你不需要学那么多,你可以出来赚钱,所以很多人都想要走捷径。
Q:在录音、混音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个人感情在里面么?
A:其实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我的作品和我自身感情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会适时的将个人的喜怒哀乐注入到音乐里,让音乐更有生命。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一些音乐不好听,因为我们以前做音乐是要流传用,现在不是,现在能多快就多快。很多东西不是说有天分就好,真的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以前做的歌都是越听越喜欢,能够一整天在那里播都不会腻的。原来录音的时候,有时候自己会笑、会哭,那些情伤的歌,几乎都是带着我的眼泪在里面,这就是以前的东西跟现在东西差别的地方。
录音棚里的艺人都是什么样?
把庾澄庆《情非得已》改都面目全非
原本这首歌的编曲也是非常的丰富,除了四大件乐器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键盘乐器。当我缩混的时候就觉得东西会不会太多太丰富了,当然在哈林来做最后确认的时候,我还是按原来的模样做。
等到他最后确认完之后,我提供了我的意见,是不是可以作出一些调整。我就把鼓给mute掉,然后再把一些觉得没必要的乐器也给mute掉。只留下了主要的bass、gtr、organ还有一些衬托用的小打乐器,一开始他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整首歌都是乐手用真乐器录的,是花了钱的。呵呵!这应该是我缩混以来,改变幅度最大得一首歌了,连编曲都给改了。
听莫文蔚和顺子唱歌是一种享受
莫文蔚她的配合度很高,乐手各自之间的默契都让人印象深刻,听她唱歌在录音棚里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还有顺子,他们都是要从头唱到尾的,不像其他歌手一句一句接。在录音棚也有录到歌手唱不好,然后结果制作人摔谱子的时候。
为巫启贤录音,也是唯一一次跟师父PK
这辈子录音唯一一次跟我师父PK。那个时候我们公司要发展成唱片公司,对我来讲也是新的挑战。那时候巫启贤问我对我新专辑有什么想法?我听了他以前的东西,就想做一张不一样的唱片,就想做一张翻唱女孩子唱过的,然后交响乐配电子乐队,他听了兴趣就来了,还因为这个想法签约,然后我们就开始做。
那时候真的是轰动一时,开发布会的时候媒体把我们的录音棚给挤满了,里面都站满了人。当时心里有点发虚,就打电话给我师父让他来帮忙。我师父到了之后就说,话筒摆放时要他摆他的,我摆我的,最后看看谁的好?我说好吧,最后是他胜了,我输了。那也是跟他认识这么久,他真正跟我讲说麦克风怎么摆,那是我唯一的一次跟他PK,也是我受益最多的。
我的技术提升过好几次,一次是跟着齐秦到美国去,我那时候我的混音技术已经到一个瓶颈,但跟着团队去过一次美国看人家工作学习到不少,还有技术的提升就是这次跟师傅PK。
《大事发声》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专业又有趣
Q:为什么会参与到《大事发声》这个团队?
A:做大事发声应该说是好玩,因为整个栏目可发挥的自由度很高,只要不影响直播就可以。之前做过一些节目,大多是节目组说要怎样就怎样,有时候我说为了质量希望可以要一些设备,对方嫌麻烦就去掉了。但是跟这个团队比如怪兽啊都很熟,也会按照我的要求弄来设备。
Q:之前看您写的文章说,兄弟本色那一期是第一次做这种嘻哈的。
A:对啊,我从来没有做过嘻哈音乐。做嘻哈的都是年轻人,也不会找我们,这个圈子就是这样,年轻人找年轻人。我是做流行音乐的,各有各的客户。所以兄弟本色那期是我第一次做嘻哈音乐,在话筒的选择上希望可以呈现出一些Old School的状态。
Q:上期李泉和 Faye飞有什么挑战吗?看事后文章说手指都已经掰成“一字马”了
A:因为这两位音乐人的音乐特点,就是需要把他们的音乐做的更细,调控台上的每个推子都管一种声音,现场的那些大小声音的变换需要去平衡,所以我得一下子这里拉一点,那里推一下。但我经常和李泉合作,他的音乐我很熟悉,上手也很快;反而是Faye飞,她的新歌还没有发行,所以我只能在排练中去熟悉她的音乐,而且她的新歌加入了许多电音元素,编曲也很复杂,所有这一切我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化。
Q:在节目中会根据每个音乐人的声音来选择话筒吗?
A:对啊,因为话筒选对了,一来他唱歌可以省力气,二来我这里处理声音也比较方便,更好听。因为如果话筒选错了,有可能音乐人这一首歌听起来好听,下一首歌不一定好听。因为每一首歌的调子不一样,调子不一样,发声区域就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必须要得选,咱们这里大部分都不选。
Q:都是使一个麦克风吗?
A:很多节目就是一只麦克风打天下,所以把音乐人搞得也以为一支麦克风就可以适应各种场合。所以来过大事发声的音乐人一定都会很新奇,彩排还需要试各种型号的话筒。比如Hush那期,因为我对他的声音不是很了解,就拿了八个话筒让他来试,希望他的声音能得到最好的呈现。
天分、热情,还有耐得住寂寞与杂乱烦思的一份定力,对林哲民来说“声音”就是一片海,游的越深,越能探索到惊奇。12月“大事发声”,期待他为我们还原更多声音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