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潮汕青年的文化冲突

音乐
铭泽推荐
2016年12月24日 00:29

夜幕降临,城市背影的渐渐模糊,影片《鮀恋》中的男女主人翁形象却渐渐清晰起来。五月的广州城,雨多气湿,闪雷震击着我们的心扉,夜不能寐,林奕新与苏心蕊的悲剧命运似乎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于是乎,黎明前便流淌出这一串串鲜活的文字。

继微电影《青恋》、《Because of you》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了微电影的魅力。它们一遍遍地诉说着,面对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该如何选择?

这个人生路口就是《鮀恋》中反复出现的渡口,望着渐行渐远的轮船,阵阵波浪激起女主人翁的记忆,开场的旁白,那种感伤,那种记忆,永远定格在了21岁那年。

《鮀恋》向观众讲述了林奕新从潮汕高中时期到广州上大学那一段情感变迁的心路历程。从夜里撕下倾慕的女生的照片讲起,在课堂上、在回家的路上、在校园活动中,以及在与梦洁短信和便条往来之中,无不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憧憬和向往,还有那晴朗的天空、干净的校园、美丽的校服、广播里传来的林俊杰那《被风吹过的夏天》,再加上转场的切换,校外菜市场、家里的那口水井、无忧无虑的浪漫,还有骑单车回家途中与邻里招呼,无不透露出林奕新的纯真。特别是影片描写林奕新关心因遗忘钥匙而苦等中的饿肚子的妹妹,公交车上写信被老翁无意打乱,女厕所的闹剧,以及妹妹发现他书中的“情书”的幽默细节。这些无不看出林奕新在荷尔蒙初萌时的人性特征。

马克思在论述人时说,人具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社会属性。这种自然属性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第一层级的生理需要。林奕新这种高中时代萌生的异性追求心理特征是人类所共有的。而感受这一时期第一层级心理变化正是影片《鮀恋》的意义所在。

正是在这个时期,影片还铺垫交代了另一条线。它就是,家中顶梁柱般的父亲在医院打点滴、肝癌晚期;常年在水井边忙于家务的母亲;年迈的阿公和求学中的妹妹。同时,用长镜头、摇移镜头、不同景别交代了居住的古朴街居与周围反差极大的高楼和跨江大桥。

也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林奕新从潮汕来到了繁华的广州,走进了中山大学的校门。

在这里,他遇上了苏州女孩苏心蕊。在这里,有钢琴,有音乐,有绿树,有草坪。他们畅谈理想,甚至想到了几十年后他们两人老年时会是怎样。林奕新又有了新的憧憬,完全沉浸在理想和浪漫之中,生活是那般得美好!

然后,随着学期的累积,他们也开始有了争吵!争吵之外,苏心蕊找到了考教师证的理由。

苏心蕊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一个高中时不想当老师的女孩竟然真的当上了老师。不是在苏州而是在潮汕。鮀字的本意是吹沙小鱼,也有潮汕地名缩写之意。心蕊到潮汕来了,也许是一条随浪被推上沙滩的小鱼吧!

对!正是在潮汕的学校里,心蕊这条小鱼多么渴望被呵护,她忍受着孤独、外来歧视等难熬的日子,多么希望早些见到林奕新,看到他那熟悉的身影。然而,当心蕊有一天终于在街边杂货店邂逅林奕新时,她却躲了起来,她哭了......

林奕新并不是一个真男人。而面对母亲的唠叨、阿公的期待、父亲的亡故和那间古旧的街道、老宅、喧嚣的闹市,林奕新内心充满了焦灼、挣扎,耳边又想起了苏心蕊的反问:“难道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吗?!”看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神童女作家蒋方舟。她说,她不喜欢永远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的人群、周围认识的人都会上同一个小学,同一个中学......,没有区别。这是她离开家乡“隐居”北京的理由。

当苏心蕊一遍遍地在渡口念叨那句话时,她更象是在拷问我们这个从农耕社会向工业信息社会转型的每一个中国青年,而不仅仅是潮汕青年。苏心蕊伤心地哭泣不是没有理由的。

第一次与母亲进行了“天井谈话”后,林奕新再一次与母亲商谈自己欲往苏州发展的计划,然而,面对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林奕新还是屈服了。尽管林奕新不顾一切地跑掉了,导演用长镜头俯拍旧宅群落的全景画面和林奕新佯装没有听到妹妹的哭喊:“阿公中风了!”林奕新仿佛变成了真男人。

然而,林奕新没有选择心蕊,选择了留在潮汕。因为他屈服于现实,留在了母亲身边。尽管林奕新曾说过:“我对梦洁不是爱”;还唱过“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

当心蕊夜访来到林家时,她彻底失望了,一番子夜对话后显得冷漠苍白。最后,心蕊选择了离开!留下的是沙滩上的脚印、夕阳,大海作证。这是一场悲剧!听到那哀伤的音乐,看到心蕊那离去的身影,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近百年前中国青年受爱情煎熬的身影。这群追求幸福的身影中,有胡适、李叔同、鲁迅......这些爱情故事仿佛在循环上演,连绵不断。

导演一反中国式喜剧大团圆的结尾安排,西方悲剧式的结尾也许是《鮀恋》的又一个意义所在。这一结尾,其实在影片开始不久后的“铁轨对话”早就已做了铺垫。两条铁轨永不相交!导演这一手法颇似《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异曲同工之妙。

俗话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在中国,这恐怕只是文人笔下的一种浪漫。著名歌星邓丽君的个人生活就是这种悲剧。她曾与马来西亚林氏青年和成龙有缘相恋,无缘而终!之后,便是两次连续的个人生活的失败。林奕新唱得好:“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中国,竟然有人还在高调:“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这岂不是还在循环打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悲剧吗?!

林奕新维护了道统,但失去了自我。他陷入了邻居大妈“鸡毛蒜皮”的家务琐事之中。然而,影片再次安排林奕新与苏心蕊回望中学生弟弟妹妹们之时,留下了一连串感叹......

马克思说得好: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失去自我的林奕新只剩下了躯壳,自然属性占了优势。但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多一些自我!尽管林奕新多次表露要有众多宗亲关系的情节,但他的精神灭失了!他给自己找到了理由“我现在做事不寻求答案了!”以此来安慰自己!“而我的美好记忆只保留在了21岁那年!”

人总是要有些精神的,有钱无爱的婚姻是动物!人的婚姻决不能凑合!否则,宁可不嫁!宁可不娶!绝不凑合!

如果有人说,人类已没有了爱。那是谎言!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