硪工号子—激情燃烧的黄河民谣

音乐
非遗文化传承
2016年12月27日 17:01

硪工号子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热情。体现勤劳勇敢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有凝聚民心、维系团结,怡情乐性的作用。

历史文化

黄河既为中华儿女创造5000年的历史文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时,好像故意要考验她的不畏艰辛的儿女,每每以不羁的洪水摧毁黄土地上的生命财产。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这样,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将消失的歌谣——硪工号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以夯实地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修筑洛阳柴河水库及白道河水库过程中,工地上曾经组织过十几组硪工同时打硪。他们边干边唱,互相比赛,劳动场面非常壮观。随着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硪工号子这种汉族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硪工号子花样多

最早的石硪叫片子硪,由一块直径60厘米、厚30厘米、重30斤的石饼做成,边沿有8个孔,拴上硪辫子(即绳子),八个人一起拉,硪上有一根木棍,由硪头扶着掌握起落平衡。硪被拉起时高过头顶,可离地面2米半。后来又兴起的一种叫灯台硪,因形似灯台而闻名,上下两头凸,中间凹,凹处拴硪辫子,重达60多斤。有一首传统的硪号段子,被奉为“抒发着沧海桑田的感叹,有文人莫能的大器”。这就是当时流传最为广泛的《十二个月》:正月里,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十二岁打登州,打罢登州救秦琼!二月里,龙抬头,孙膑下山骑青牛。手使一对檀香拐,他和庞涓结冤仇!三月里,桃花艳,三人结义在桃园。张飞桥头一声喊,关公月下斩貂蝉!  ……十二月,一整年,吴王领兵下江南。杀了刘王心不甘, 铁笼山上把营安!“硪对硪,不用戳。”彭忠老人笑着说,只要两硪见面,必定少不了竞赛,看谁的硪甩得高,看谁的硪号唱得好,往往这时候,是最令人心花怒放的时候,如欢快轻松的《对花歌》,是由两个硪头对唱:甲:俺说一来谁对一?众应:呀呼晦!谁对一? 甲:什么花开在水里?众应:呀儿呀儿呀呼海!乙:恁说一来俺对一,众应:呀呼晦,俺对一!乙:水仙开花在水里!众应:呀儿呀儿呀呼嗨!

传承意义

硪工号子其实是一种集体的精神力量。 一些老硪工们带我们走到临近的黄河滩边。他们看着自己曾洒下汗水的地方表情复杂,所有的往事都已沉寂,只留下一盘冰冷的石硪和几曲荡气回肠的硪工号子。一盘冰冷的石硪燃烧了一代人的青春。在他们眼里,石硪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工具,而是一种历史见证,见证了他们激情似火的年轻岁月;硪工号子也不仅是一种汉族民间歌谣,它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热情。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