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城西土著
很多年前的西安,购物中心并没有这么密集,去商场买衣服还是一种奢侈。年轻人更喜欢去“市场”里买衣服。
锥子裤、帆布鞋、灯笼裤、小西服,全部都是市场时尚购物时代的标签。网络上用三个字来命名,叫做“非主流”。
别看这三个字现在是“嘲讽”的意思,放在很多年前,能被人说成“非主流”,是件无限荣耀的事情,它代表着你的时尚感和受欢迎程度。
颓废风是非主流最显眼的标签,如果很多男孩儿的QQ名字里都有“王子”、“孤独”等词汇、很多女孩儿的QQ名字里都有“公主”、“幸福”这样的字眼。
那时的西安城中有四个服饰市场,差不多汇集了所有的所有“潮人”——
· 南郊的百汇市场
· 东郊的多彩商城
· 西郊的土门市场
· 钟楼的韩国城
在这几个市场中,人气最好、口碑最好、最时尚的,就是小寨商圈的百汇了。如果哪个中学生周末有机会去百汇转一圈,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款式超前的服装,就等于拥有了和同学整整一周的谈资。
那里有最好吃的小吃、最炫的音像店、最潮的服装店、还是很多街头文化的诞生地。
每年春节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向父母要300、400块钱,去百汇买新年的衣服。
很多人也是在百汇学到了砍价的本领,无论买什么东西都能砍价。30、50、100,砍掉10块钱也算成功。
这么多年过去,许多曾经百汇的“潮人”们已经完全不是当年模样,而百汇曾经的辉煌鼎盛时期也早已过去。
之所以说百汇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不仅仅是因为人流大不如前,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衣服的款式完全丧失了特色,没有了“非主流”的亮点, 也不再有潮流感可言。
很多服装店还像原来一样,会在店门口挂满各种新款的衣服,顾客进出店铺必须要低头、弯腰、钻过去。
店门口的衣服往往是能吸引人进店的东西。还记得早先很多店铺喜欢把店里的灯光调节的非常昏暗,让人就算喜欢门口的款式也不敢进去看看,生怕里面会有爱欺负人的“社会青年”。
包包依然挂在墙上售卖,“LV”、“GUCCI”、“CHANNEL”、“PRADA”都可以买得到。说不定跟老板娘聊得投缘,买一个“LV”的包也只需要80块钱。
打底裤全部挂在栏杆上,各种颜色、大小的都有。没有包装,喜欢什么颜色直接抽下来就可以。
清仓的裤子被挂在走廊上,35块钱就能买一件。
美瞳的颜色很丰富、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灰色的,每走几步就能看到有店铺在售卖。
除了漂亮的美瞳外,香水也是很多女孩子的最爱。
百汇市场的二楼几乎没有顾客,只有零星的几家店还在坚持。还记得很多年前,二楼汇集着很多“工作室”,有说唱的、有纹身的、有做本土原创服饰的、还有学吉他的。
当年的百汇吸引着很多有梦想的人,不知道那些曾经在百汇中的小房子里写歌、设计衣服、练吉他的年轻人现在在过怎样的生活。
土著哥有认识的朋友,就是曾经百汇街头艺术大军中的一员,
曾经拿着吉他哼着歌的人,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乐队,靠给商场和楼盘演出谋生,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也曾开心,也曾振奋,也曾彷徨。
曾经发誓一定会坚持说唱的人,后来参加过很多比赛,拿过很多奖,还如愿制作了属于自己的专辑。现在完全不提当年的事情,出国求学,想出人头地。
很多当时发生在百汇的故事,都成了现在茶余饭后的笑谈,那些遥远的记忆,每当被提起都让人有仿若隔世的感觉。
还记得有个女孩因为砍价太无理,跟老板打了起来;
还记得有个女孩怀疑自己在百汇卖衣服的男朋友跟女同事有不正当关系,冲进店铺众目睽睽下暴打“第三者”;
还记得有个男孩不满意发型师做的发型,找了一帮哥们扬言要砸店。
后来听朋友说,百汇终于做出明确规定,但凡店铺、店员跟顾客发生冲突,打架斗殴,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处罚。
如今的百汇,早已没有了那些“混乱”的事情,看上去略显破败,也没有了当年熟悉的感觉。
很多80、90后根深蒂固的时尚感,都来自这个小小的市场。虽然曾经的它只会和“非主流”这样的词汇挂钩,但不可否认,百汇对西安年轻人对“时尚”和“潮流”的认知,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
怀念当年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外套,怀念换上它以后,走在街上,自己整个人都在发光的感觉。
(黄土地民俗观光园:Huangtudi555)
(西安我的城:xianwode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