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拥抱“小鲜肉”的鸡年春晚是近年来难得的精品

音乐
媒玩
2017年01月28日 16:17

“吐槽”是段子手的事儿,传媒人要做的,是从专业角度来看鸡年春晚又搞出了哪些新意。看看有没有回答到你的疑问吧!

春晚变成“小鲜肉”拼盘是何用意?

“小鲜肉”是提振春晚信心的一注“强心剂”!

春晚就是用来“看”和“听”的,小鲜肉不仅可以“看”,还可以“舔屏”。在娱乐市场化浪潮中,借流量小生为我所用,不正是春晚想要达到的全娱乐化效应吗?

2015年、2016年,春晚连续两年邀请的鲜肉组合节目都在最后时刻被取消,今年终于成行,而且是“批量生产”。

胡歌、王凯、TFboys、陈伟霆、鹿晗、井柏然、张艺兴……小鲜肉参与的春晚节目数量达到的4个,其中3个节目都是为人乐道的“男男对唱”。他们还被安排在观众席,大大拉高了本届观众的颜值水平。

从前后历史的对比来看,“小鲜肉”完成了让观众重回电视场景收看的历史使命。这也印证了蔡明的那句话:“颜值越高,责任越大”。

可是看到这个阵容,梅丸君仍然有个疑问:除了黄子韬因身体原因没能成行,只有李易峰和吴亦凡没有出现在受邀行列,这样的阵容是不是在针对谁呢?

鸡年春晚有哪些黑科技?

虽然4年前春晚就曾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到整台晚会,但鸡年春晚显然没有落后时代,这一年爆红的AR、VR,为晚会增添了不少视听手法的新科技。

AR技术开始频繁运用在主演播厅舞蹈、武术节目中,这些360°静帧大回旋仿佛在看都敏俊xi。

而难能可贵的是,以户外实景为主的分会场演出中也有类似的特效,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在户外运用AR技术。

鸡年春晚在技术创新上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跨屏互动。过去三届春晚分别依托了二维码、、支付宝,从扫一扫、到摇一摇、再到咻一咻。如今,在三者皆可抛的前提下,电视如何跨屏?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新一步凝聚电视人智慧。

开场短片是春晚版的“假人挑战”吗?

是的,而且还是一件“声画分离”的艺术品。

有人说,春晚是人类历史上耗资最大的BGM(背景音乐),这句话在鸡年春晚的片头里成了现实。

在春晚开场前的短片中,画面是一段转场剪辑的一镜到底,展示了一场中国春节的“假人挑战”。而声音却回顾了34年春晚的经典音乐符号。一听那些熟悉的旋律和台词,你就知道是春晚来了。

在视听语言中,这属于“声画分离”的处理手法。也就是说,声音和画面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声画相得益彰,反而增强了视听表现力。

今年的主持人表现是进步还是倒退?

今年的主持阵容引起了不小的话题,一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小撒、周涛没有出现在阵容中,二是多年来首次采用5人的单数阵容。

从直播效果来看,这个阵容对春晚的直播有两大细节改变:

一是主持人更多地以单人出场、跨屏连线的形式串联,传统的两人对话形式篇幅变少。这样直接导致今年春晚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用以平衡画面构图。

二是朱军首站C位,正式奠定了朱军的“春晚一哥”地位。

前几年,春晚主持人一度改变话语方式,把主持串词变成插科打诨的语言类节目,但今年仍然回归到传统的报幕,这是不是一种倒退?

其实不是。之前的改变既是导演组的主动改革,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语言类节目匮乏的客观需要。而鸡年的语言类节目数量罕见地多。从网上流传的直播台本来看,主持人的程序化表达就已经足够。

怎样评价鸡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

不好笑,但好看。因为胜在剧本,而且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好作品。

蔡明的毒舌设定依旧,剧尾却上演温情反转。“郝建”的小品不好笑,却直指当下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此外,还有50%左右的语言类节目都是首登春晚的新人出演。

早些时候,就有媒体人称,鸡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有了“大丰收”,但观众的检验证明,一些作品有失水准,比如有的节目充斥着落后的婚恋价值观,南方的滑稽戏依旧冷场,一些小品依然是主题先行,蔡明和冯巩依然是网络语言“搬运工”。

不过,我们仍能从今年相声小品找到一些话语突破。

蔡明说完“翔”,二胡一脸秒懂地鼓掌

比如蔡明的小品中,第一次出现了“翔”的隐喻用意。姜昆的相声讽刺了当今的传媒生态,学传媒和传媒圈的小伙伴值得去细细品鉴。

鸡年春晚为什么忘了奥运冠军?

按照惯例,奥运年后的春晚将邀请该届奥运冠军登台,而今年登台的只有火遍全球的傅园慧(她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冠军)。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刚刚创办第3年的1985年春晚,就邀请到了中国女排队员登台拜年。1997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中国体操队加入了陈佩斯和朱时茂合演了小品,这是奥运运动员首次参与春晚有表演性的节目。

2001年春晚,陈中演了小品《咱也试一把》。2005年春晚飞人刘翔出演了潘长江的小品《魔力奥运》。2009年春晚上,更是有百名奥运、残奥健儿同时出现在直播舞台上拜年。

2009年春晚的奥运冠军拜年现场

其实,从伦敦奥运会开始,春晚就不再为奥运冠军的再度加冕。而体育和奥运的主题并没有缺失,从去年开始,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发展冰雪运动的体育节目,正成为晚会的一大主流。

这届还有哪些细节变化?

今年的总导演力求推陈出新,因此在节目的细节处理上也有很多新意。梅丸君给大家整理了几处不同:

  • 语言类节目的话筒,以往是别在胸前,今年全部变成头戴式。

  • 节目信息栏,首次全屏呈现

  • 首次实施公开统计收看人数

  • 用“快闪”短片代替了“念电报”

  • 新增了2个机位

因为今年舞美设计回归到两面台,增加了沿舞台边沿的轨道机位。

在武术表演中植入了主观视角镜头。

小鲜肉提振了观众对春晚的信心。春晚也终于明白,用这个舞台展示一批德艺双馨的“大娱乐家”,再引领一些电视直播技术比如VR、AR。春晚也学会改变话语方式,让主题关心寻常百姓家,让不那么好笑的小品至少不那么尴尬。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