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徘徊于流行与摇滚之间的追梦人

音乐
鹏有约
2017年01月30日 12:10

如果要我不加思索说出一个英文单词,我相信不是yes也不是no,而是beyond。如果要问我最熟悉的一个名字,可能除了吴启鹏,就是黄家驹。哈哈,从1993年,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首歌叫《光辉岁月》起,我就知道在香港有一支摇滚乐队叫beyond,主唱叫黄家驹,那时候beyond在内地译为别安乐队,我也不知为什么叫别安,也不知beyond是什么意思。只知道他们的歌很特别,跟崔健,零点乐队,黑豹乐队,小虎队,草蜢,太极乐队都不一样。现在想起来,他们的特别,归纳起来有三个,一是歌曲内容,二是旋律,三是市场化。

BEYOND四子时代

记得那时候经常听广播电台,那时候很多人在电台点播歌曲,听到有人点播beyond的歌曲就非常开心,听到点播其他歌手的歌曲就觉得点播者很脑残,哈哈,无意得罪其他朋友。我当时真是个骨灰粉。当时就觉得,你无论点给谁听,beyond都有适合的歌曲,比如点给妈妈,是《真的爱你》,点给爸爸,是《报答一生》,点给女朋友,可以点《喜欢你》啊……为什么要点其他歌手的呢?我那时候特别反感很多歌手一张嘴就情啊爱啊,可能就像家驹说的,“很多歌手经常出席慈善活动,什么扶贫啊到孤儿院探访啊…可是他们的歌从来没表达过关怀社会的讯息,为什么?想红,当红者想更红。‘’这是我觉得他们区别于其他乐队或者摇滚歌手之处,首先是歌词。从早期的《永远等待》《再见理想》写自己的心声到巅峰时期的《真的爱你》《大地》《光辉岁月》写家与国,以及对自由的这种渴望,表达的都是自己对理想,对这个社会的关注。这是很多流行歌手欠缺的,一方面除了大部分流行歌手想红之外,大部分当红的流行歌手也不是创作型歌手。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歌词内容。

BEYOND

第二点是旋律,喜欢听BEYOND歌曲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歌旋律非常流畅,主要是针对黄家驹时期的。请注意!首先是流畅,如果你不大理解什么叫流畅,可以挑几首崔健的歌对比一下,我在此无意冒犯崔健,我也是他的歌迷。当然有些人会说我不懂摇滚,我确实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觉得,歌是用来传达乐队思想的工具,它是工具,是形式,而真正核心的是内容,不是形式。如果别人听都不想听,你 哪有机会传达?不过听起来有点讽刺,这也不是BEYOND一开始能接受的,黄贯中在2005年的告别演唱会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家驹让他们三个开了窍,家驹当时说首先要创作一些大众喜欢的歌,市场打开了才有机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摇滚歌曲。我们接下来谈市场化的时候还会说到这一点。在当时可以说是家驹的远见,也是一种妥协。后来远赴日本发展,某种程度上也跟这个原因有关吧,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朋友觉得相对于四子时代,三子时代的BEYOND更摇滚,其中黄贯中的歌表现得最突出,这是后话,我们有空再另外谈他。这是我说的第二点特别之处:旋律。

BEYOND三子

第三个是市场化。说到市场化得提一件旧事。2001年,香港导演张婉婷在北京拍了一部电影叫《北京乐与路》影片讲述一个发生在北京的爱情故事,以长城、故宫、四合院等远古的背景,衬托出一段现代中国摇滚乐手的离合聚散。当时因为价值价的不同遭到北京一班摇滚乐手的联合抵制,这就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树村声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我在此没有要评论谁对谁错的意思。在这里举这个例子是说一个摇滚歌手是需要做这种市场化的推广的,而不只是躲在家里写歌和排练,当时BEYOND也上电视和拍电影,虽然他们未必乐意做。我经常讲黄家驹就相当于东北二人转中的赵本山一样,是一个过滤器,绿色二人转就是BEYOND这种带流行风格的摇滚乐,把一些粗糙的,尖锐的成分去掉。他们的音乐才得以走进大众视线,影响至今。所以回到刚才举的那个树村声明的例子,看开一点,只不过是一次宣传,虽然这种宣传未必如意,但也是提高知名度的一种折衷的方法。这个不知是摇滚歌手的悲哀还是中国乐坛的悲哀!见仁见智吧。

BEYOND

不管怎么说,BEYOND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作品,足以陪我们走过人生中的每段路,遥望未来,希望在中国乐坛,能够有后起之辈超越BEYOND,这才是BEYOND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信念,永不放弃!!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