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那个曾经唱着《南方姑娘》如今却哼着“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的民谣歌手赵雷,将一首《成都》带到了《歌手》的舞台。或许昨夜过后,来成都和小酒馆的人会更多,会有更多的情侣向往玉林路的尽头,会有数不清的游子喝着小酒,谈论着这座阴雨的小城,回忆那时拥有着浪漫爱情的自己。
从现场嘈杂版本到北京演唱会版本到大事发声版本,再到专辑正式版和如今的《歌手》版,很多人其实也是前几个月某音乐平台将其推至首页才听到这首歌。从节目开播前至今,赵雷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从33万飙升到将近41万。网友纷纷感慨,因为这首歌而恋上一座城。然而这首歌掀起的风浪,远不止这么简单。
对民谣护犊心切的人叫嚣着雷子不该站上这么大的舞台,走上成为一个烂大街的主流歌手的道路;而激进派却反驳这些高举着小众优越感的人担心过多;一部分人傲娇地说自己的idol终于火了,而另一部分人则安静地活在《成都》带给他们的自我回忆中。
胡扒医的思考却不止于此——这首歌为什么火?它为何能引起这么多人的情感记忆?民谣又是否应该坚守住我们心中那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的净土?
的确,赵雷的这首《成都》火了,它火得来之不易。
2010年,赵雷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犹如一颗跌进平静湖泊却没有泛起一丝波澜的小石子,这个抱着把吉他参加快男却连开场舞都腼腆到临阵脱逃的男孩没有给众人留下任何印象,而三年后,翻唱了一首《董小姐》、反复炒自己和女友的爱情故事的左立进入了那年的全国十强;无独有偶,两年之后的《中国好声音》里,我们看到了唱着民谣的张磊借着一首《南山南》攀至顶峰,而在这之前,赵雷参加了《中国好歌曲》,那首被刘欢激动地称作近年来最好歌词的《画》将民谣的感动再次唱至每一个人的心里。2017年开年,赵雷登上《歌手》唱起《成都》,拿下第二名,要知道这一季的首发歌手阵容曾被称作五季以来live实力最强。
如果说流行乐如大海,波涛汹涌地掠夺听者情感,那么民谣就是一首小溪,涓涓细流丝丝浸润心间。与其说是民谣打动了你,倒不如说它唱出了属于你的故事。《成都》就缘起于赵雷初到这座城市的经历。
2007年他第一次来到成都,在成都住了两周,在玉林路小酒馆驻唱的他结识了酒馆创始人唐蕾。
“唐姐带我去看了崔健的演出,后来我朋友的钱包丢了,拾到钱包的人打电话给朋友把钱包还给了他.....就是在成都经历的这些小事情、小细节汇聚,让我没法不爱这座城市”赵雷坦言,后来他又陆陆续续来过成都很多次,到成都的感觉逐渐像是到家,特别亲切,但不能留下来,又不能带走,就把成都当做一个爱人那样去写,于是这才有了《成都》——这首致天府之都的一封情书。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最初演唱就是在这个小小的酒馆,一唱即激起千层浪,只是那时还没有人发觉,这个属于民谣的新时代,来了。
民谣从小众走向大众,究其根本是因为很多人感觉唱出了自己,很多人想起了本已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一些人、一些事。民谣走心,它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就像是繁华落尽后,老木头房子中升起的壁炉火,也是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放弃追寻美好的人对纯粹的音乐和生活的憧憬。
比如《南方姑娘》“南方的小镇,阴雨的冬天没有北方冷,她不需要臃肿的棉衣,去遮盖她似水的面容...芳香在回某人的心头,眨眼的时间芳香已飘散”被业内誉为不输《董小姐》的民谣经典;再比如老狼的《同桌的你》唱出了多少人青春期的回忆;《少年锦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着一个古老城中的暗恋;好声音中的那首《画》说的是童年,谈的是忧伤与孤独,它直击着有着共同记忆的人们心灵,仿佛让人回忆起小时候丢失的那个心爱的玩具
民谣歌手们,谁没几个心中的姑娘?而我们心中谁没几个回不去的过往?
一首首简简单单如在原野中呐喊的民谣,配上一把木吉他,略带沧桑的嗓音,弹奏演唱出来的淡淡忧伤,只要你也是那个有故事的人,难免不会跟着流泪。而听赵雷的歌,如果没点回忆,你也来不了共鸣。
固然做民谣太小众,歌手们普遍都穷过,甚至民谣歌手弹唱的爱情都被嘲笑,但听它的人爱的就是这种生活的历练,它主导着人的思绪,就像诗歌和短篇小说的妙处一样
我们期待美好
现实不够美好
于是我们在不断追寻
因此,那些护犊心切不愿民谣太过大众的粉丝其实并不是有着所谓的小众优越感,只是无法释怀心中那一首首不曾被快餐时代的音乐沾染过的属于他们心中的歌被喧嚣的时代所湮没,有些故事或许只有那些经历过的人才懂,民谣不是上不了台面,也不应该穷。
回到问题的最初,赵雷的《成都》为什么火?
这种网友纷纷代入自己个体情感经历的不常见现象恰恰表明了它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而成都这一地名恰恰就是公共记忆的最好载体。在城市里,我们不能轻易地找到共同话题,但如若大家都是成都人或者对成都有所印象,那么可以共享的就是“成都”这个地点。就像《东京爱情故事》播出已过25年,但仍有大批的人去完治和莉香呆过的地方旅游,寻找自己心目中关于的爱情理解。
如果说地名已经起到了凝聚情感的作用,然而在非熟人的城市,还远远不够,因此这首歌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记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是融入了情感故事的大众传播产品。
可以这么去理解,《成都》是一首十分讨巧的歌曲,歌词里真正与成都相关的词句并不多,拆解出来不过“垂柳”“阴雨”“玉林路”和“小酒馆”。而其他的就是我们都在经历的儿女情长,关于爱情、关于甜蜜,也关于回忆。我们用它去承载自己的故事,获取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当故事与城市发生连接,化学作用便是代入感。每个听到这首歌的人都会对成都产生好感,好感来自于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美好的点滴触动了全国其他城市人民的神经。所以,在只见歌名,不听歌声的时候,我们已经为《成都》脑补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当简单的旋律流出,赵雷唱出了这些美好,自然我们也仿佛跟着歌声来到这里开启了一段旅行。
我们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可以听着它哭出声来,还因为,它是一种对不如意生活的侧面表达,我们追求的终究是一种纯粹生活的向往。
而对胡扒医来说,会更有感触,如果一条路与一段感情有了联系,那它就不只是一条路,是大醉后会突然出现的回忆,生长在成都的20年,这样承载着回忆的路有太多。当《成都》响起,听哭了观众,也让胡扒医为这样熟悉的旋律在这样的大舞台上响起而由衷的开心。当喜欢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喜欢,共鸣的东西引发了更多的共鸣,我们能做的,或许应该是沉默地用心去感知这些在繁华城市里安静吟唱的民谣。
音乐是心灵的捕手,当你沉醉其中,你就会明白这些独有的感受属于你、我,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指的不应该单单是这首歌否认不为人知,而是那些让你流泪让你笑让你安静下来的情绪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曾经那个livehouse票价80元的是赵雷,剧场880元的是他,登上《歌手》舞台将民谣唱响的还是他,或许今后他的演唱会不再廉价,但赵雷还是那个赵雷,尽管这首歌好像会开始烂大街地出现在超市、卖场、咖啡馆;而成都,始终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都,也是你心里那个独一无二的城市。
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讲的:
什么是摇滚?
睡了吧?沉沉的睡着......死了吧!痛苦的活着......
什么是民谣?
微风中,夕阳下,两个孩子,荡秋千......
每每听到民谣,胡扒医都会跟着音乐在脑海里描绘着属于自己的画,当旋律响起,就任由其一笔一笔在脑中那张白色的宣纸上,一点一点水墨流畅然后渲染散开。或许这就是我们那一点点的私心,不是来自于优越感,而是因为民谣本身,就是安静的存在,是繁华世界里的一股清流,是应该沉默地、用心去感知的音乐,是所有民谣粉小心翼翼地想要收好的自己的故事。
就像无法长大的赵雷低吟的这首《成都》,让我们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们依依不舍的不止故人的温柔,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