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发展如斯,精神文明愈来愈被人需求,真善美中的美在今天愈来愈重要。以前人们讲温饱,现在人们讲审美;以前人们讲实用,现在人们讲颜值;以前人们讲生活便利,现在人们讲生活舒适。生活愈来愈自由,美、艺术则越来越重要。音乐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美中重要的一环。
近些年不管是音乐类App,还是音乐类节目,还是大公司在音乐产业的布局,都体现了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音乐的形态、形式、展现方式、渠道等等多方面也在进行着演进。
从以前淘打口碟,买盗版cd,到某度的mp3下载,Mp3播放器;从到PC时代的Winamp、千千静听,到移动互联时代的QQ音乐、虾米音乐;从全民听歌,到鼓励唱作,「碎乐」的诞生;从免费,到付费;从百家争鸣,到巨头吞并……音乐在演进。
作为一个喜爱音乐的人,现在的音乐服务足够好了吗?现在的音乐App足够使用了吗?什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呢?下面仅仅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目前音乐类产品的理解。
在我心中,音乐类的产品,理应是一种服务,它应该满足人们在不同场景下对音乐的需求,并且应当是智能化的,人性化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音乐库+播放器。
人们在不同场景下对音乐的需求也不一样,人们大多不会想在临睡前听一曲动感摇滚,人们大多不会想在摇滚音乐节上欣赏古典曲子(当然对古典曲子进行再创作用摇滚方式演绎除外),人们大多不希望在开长途车时听让人昏昏欲睡的轻音乐。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人们会找到自己在不同场景下喜欢听的音乐。
做了个小样调查,人们通过自己的途径/渠道积攒到的音乐库的曲目总数大约是2000首,然而音乐世界的曲目仅仅是iTunes Store在2014年就达到了3700万首。如此庞大的音乐,也许普通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听到万分之一。
如此多的音乐,也就意味着如此多的可能性。你是希望你一直听着歌单里的数百首听过无数遍的歌,还是希望生活中充满惊喜,在合适的时候给你新鲜感,让你保持「发现」的快乐?
目前,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对一首歌的解读太少了,一首歌从现有的分类来讲,抑或是华语乐坛、港台乐坛、欧美流行等这类粗颗粒度的分类;抑或是对歌曲风格进行简单粗暴的分类如流行、爵士、灵魂、摇滚等;做的多一点,也会有某个场景下推荐的歌,如分手时听的歌、Party听的歌等。
在我看来,对一首歌的解读,应该远不止此。它的整体旋律是什么样的?偏快还是偏慢?它的歌词内容是什么?讲述的什么故事?它的音色偏高亢明亮还是沙哑低沉?它在味觉上的感觉是甜还是苦?它更适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播放?与它相似的兄弟姐妹有哪些?等等等等。
一首歌,能否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出现,不管人们认不认识它;
能否挑选最合适的“给”人们?
能否更进一步,通过手环、手表等自动检测人们的情绪?
当人们发现一首好歌时,能否给出另外一首类似的“好”歌?(这就是毒了吧)
能否和Siri/Cortana等语音助手结合起来?(苹果的Apple Music可以,不过准确度和推荐的歌太…… )
上面这些,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应该能够被实现;今日头条能做到事,“今日音乐”也能一定能做到,而且能做到更多。
如我前文所说,音乐的产品应该是一种服务,应该通过智能的解读,结合用户的实际场景,提供最适合的服务。我想,这才是音乐类的产品下一步要做的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吧。
市场一直在演进,不会有长久的成熟,就如中国一句古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