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刚看完《乘风破浪》,回来把《后会无期》连带着又看了一遍。两者确实存在很多共同点,人们会很容易把它们归纳起来,然后说:“哦,这就是韩寒的风格”。当然韩寒本人一定认为自己是个没有套路的酷导演,毕竟一个连自己人生都不按套路走的人,拍戏怎么可能会有套路呢?
电影海报
不过,电影本身就是一件个人色彩非常鲜明的事物。一盏吊灯、一件衫,也都有设计师的风格和印记存在,但是创作者的心智与最终的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比较抽象,辨识度就不那么高。
而电影,是再造一个2D-5D的世界,从这个电影的立意是什么、选什么样的剧本,到挑什么气质的演员、甚至选什么样的音乐,都反映着创作者的世界观,全部拼起来,几乎是把导演和编剧的大脑直接敞开来给大家看了。
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是韩寒的绝对不是郭敬明的,是李安的绝对不是冯小刚的,是谁的都跑不了。
总是不可避免被放在一起比较的两人
从商业的角度,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有风格就有差异化,有差异化就有机会建立品牌,有品牌就有了今后谈判的筹码、融资的溢价。从观众的角度,我觉得这也不错,至少让你对自己即将掏钱看到的东西有一定的预期,好过踟蹰在电影院门口,对着几部具有同等烂片气质的电影选择恐惧。
下面,就让我们从人物、台词、结构和主题几个方面,来聊聊韩寒和他的电影吧。
人物:当“小人物”有了“大愿望”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包括韩寒早期的一些书,都很喜欢讲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不同于普通人,普通人无所谓孰是孰非,生活得不好不坏,一辈子无功无过,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至少代表着社会的平均水平。但小人物通常都生活得很惨,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本是普通人,但因为有了超出自身能力和资源的愿望,于是便成了小人物。
因此,“小人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大人物”、“大时代”、“大趋势”这些“大”的东西面前,方显示出其渺小,比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想要“民告官”的秋菊,天生瘦弱却偏偏想要保卫美国的变身前的美队等。
《美国队长》改变了身材,也获得了力量
而在韩寒的电影中,文艺而善良的地理老师江河,被从东极岛分配到西部去教书,早几年在外面闯荡过的浩汉,怀抱着回来建设家乡的豪情却不被现实理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的程序员小马,是亭林镇上被绑架都无人发现的小透明,至于正直仗义的徐正太,率领着只有三四个人的正太帮,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前囤积录像带,想要打败香港来的地产商保护自己的小镇,他们——都是彻彻底底的小人物。
台词:这里有一些“失败人生的经验”
不同于大人物花团锦簇的生活,在小人物的生活中,有更多机会看到世界无情和凌冽的一面。于是,学着成功人士的样子,他们也总结出了一套“失败人生的经验”:
钱你赚了,牌坊你也想立
我哪来的身与名,让我去败和裂
小朋友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不古
女孩心里如果没有你,做什么都没用
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可没人愿意听我说话
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从小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和近年“来点负能量”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一样,相比于成功经验,也许这些“失败经验”更能引起我们的会心一笑,因为它们更贴近于你我日常生活的真相。而且你发现了吗?这些话连起来,好像一首现代诗啊。
结构:在段子和金句里插播故事
从影片的组织排列和叙事结构来看,《后会无期》曾经被批评故事性不强,是一部“由段子和金句构成的电影”。轮到《乘风破浪》,批评者又说:“比《后会无期》故事性只强一点儿,但段子和金句少了很多”。
是的,因为同样是写“小人物”,周星驰对故事张弛的掌控力就很强,主人公该窝囊的时候窝囊,该英雄的时候也一点儿不违和,随着情节的推进,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是笑着看完,混不觉时间流逝;同样是黑色幽默,冯小刚从前的贺岁剧多扎实啊,《甲方乙方》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片长,讲了多少老北京人的故事,每一个单拎出来都还能拍一部电影。
电影《甲方乙方》剧照
但实际上,故事性不强是很多文艺电影的通病,因为文艺本就文艺在那种点到即止、不可说破的氛围里,很多话梗在喉咙,沉默是最好注解。在文艺和喜剧之间,《后会无期》更偏向于文艺,所以故事性更弱;《乘风破浪》更偏向喜剧,故事性稍强。
在《后会无期》饰演刘莺莺的袁泉
相对而言,台词是写字出身的韩寒更为擅长的部分,他的喜剧之“喜”也主要来源于这些段落:一讽刺现实,二不怕打脸。
太浪说:“这个时代真好,当我说我想静静的时候,没人问我静静是谁”,正太说:“我的梦想是,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只洗澡”,连小混混罗立也会说:“不能杀人,不然我以后还怎么转型进入政商界?”。
主题:那些追梦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就像我们在开头谈到的那样,电影是一件个人色彩非常鲜明的事物,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拍出什么样的电影。因为韩寒自己从少年时期就是一个很敢追梦的人,所以在他的电影里,无论是小岛青年,还是小镇青年,也都是追求梦想的年轻人。
1999年,17岁的韩寒获得新概念大赛一等奖,次年从松江二中退学写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被社会贴上“80后”、“叛逆少年”的标签。
2009年,韩寒获《时代周报》褒奖为“推动中国进步100人”,2010年被评为“中国心灵富豪榜十大人物”、“中国作家富豪榜第8位”。
如果说追求梦想是一个项目,那到这里大概算是完工了,舆论开始转变论调,拟标题说:“韩寒——翻过年少轻狂,与世界达成和解”。但我翻看这次电影宣传时采访他的稿子,他说:“可能下次我拍不一样的题材,批判的力度大到过十年都没看到这个片,都有可能”,还是一副我和世界不一样,时刻准备搞个大新闻的样子,似乎并没有变,所以明明是在成功之后,“世界与韩寒和解”了吧。
关于梦想、名利、成功、认可、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想亲身经历过的人应当最有体会。所以他拍了这两部电影,向那些后来的、想要像他一样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展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命题,比如:
“那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到底什么样的人身上,具有能实现梦想的特质?”
“如果你这一生到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
连世界都没观过的江河成功了,而号称带着他见世界的浩汉消失于人丛;
存在感为0的跟班小马成功了,而他们的老大成长为暴躁的中年男人。
他似乎试着吓退你——在《后会无期》里借着贾樟柯饰演的三叔说:“都是没本事的人,各走各路,这才是现实”,《乘风破浪》里又借着罗立的口说:“都是小人物,就别说什么大话了”。如果你听了这些话就心里一凉、萌生退意,那么,你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迟早会中途退出的,倒不如早些收心,做一个平凡快乐的人。
但如果你看了电影,听完了这些话,不仅不退,反而觉得浑身热血沸腾,那这条道路也许天生是为你准备的。他也鼓励你继续向前走,甚至像太浪对小马那样,拍拍你的肩膀,提醒你:“这个世界会变的,你该上路了,你不属于这里”。
小马变马化腾这个梗,被认为是该片最大的彩蛋
在这条平凡之路上,你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人和事。
但曾乘风破浪,何惧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