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钱杆子”和“钱杆子”舞

音乐
胡同牛仔
2017年02月08日 08:54

春节假期,和友人去观览一番临近的凤阳新姿。在老城中的“中都鼓楼”处,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凤阳“钱杆子”和“钱杆子”舞。当我循着“啪啪”“哗啦啦”的节奏声,走入鼓楼广场时,顿时,被这种青竹竿做的“钱杆子”吸引住了。这一拳之握粗的“钱杆子”大约一米二长,两端对称挖有三个长方形的槽孔,槽孔中各垂立着两枚“铜钱”。“钱杆子”上除了缠绕着三色彩带,两头位置还系着像花一样的红绸布。身穿红黄马褂的人们,迈着十字步跳着“钱杆子”舞时,一手握着“钱杆子”中段,举过头顶绕摆着,随着音乐边唱,边用“钱杆子”穿插打击着身体的肩、臂、腰、腿、脚和大地。其中还有单打、双打、对打和不同队形变化。

“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这是流传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口头禅,还有一种说法:“叉拉机”“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由此可见,钱杆子起源于凤阳东乡燃灯寺。

相传在洪武初年,由于战后的濠梁,人烟极稀,朱元璋把江浙一带的大户移居到濠州,随又告示乡里,凡移居此间的百姓不准回乡探亲。这条告示的真谛,实为怕去而不归之故也。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祭祖,人们便用花鼓小锣沿街乞讨的形式回江浙一带探亲、祭祖。这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被官府发现,朝廷下令:凡以花鼓小锣乞讨回乡者必须潜送回豪梁。一时无人再敢以花鼓小锣乞讨回乡。又过一段时间,有人想出奇招,用当年洪武棍做文章,把仿制后的洪武棍编织一套舞曲套路,手握棍的正中,分别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肩、臂、前胸、后腰、腿、脚一起动,一边舞,一边唱,另一人打着两块竹板,用个竹锯齿,打着、拉着配合“钱杆子”,对唱、重唱相互协调,让观众心花怒放,耳目一新;串门时有跳跃滚打式,有温情说唱式,唱舞结合,欢快激昂,声情并茂,舞姿铿锵,棍随曲舞,歌声悠扬。一队队舞者神采奕奕,一个个演员技艺超长,唱、念、做、打揉为一体,人棍相连无限风光。在套路中有双击,有单打,有对舞,有群舞,男女老少都可参与,长短奇棍都可对舞,乐曲悠扬动听,舞姿特别迷人。演练成熟后,思乡的人们,移花接木,以钱杆子取代了花鼓小锣。

常言道,日出太阳归西海,边塞游子思故乡。由于移民们终日想着回乡,于是就以串门的形式,打着舞棍要饭的招牌,来遮掩官府的耳目,前往江浙一带探亲。他们拿着乞讨道具“洪武棍”,见门就跳,见人就唱来掩饰自己的真面目,舞曲一响,花棍一动,铜钱碰撞,连连响起,故: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连响”。在乞讨中,洪武棍既当兵器防身,又能驱魔打狗。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使乞讨者的生活起居都可解决,所以又称之为“钱杆子”。故而才有“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之说。

“啪啪”“哗啦啦”,鼓楼广场上大一片小一片,跳着“钱杆子”舞的人们,居多为中老年妇女。轻盈的脚步,优美的舞姿,看得我眼花缭乱,心旌摇动。铜钱声、敲击声、脚步声、音乐合唱声,交织在一起,声声悦耳,好不热闹。我凑进一位卖“钱杆子”大爷旁问了价格,心里还想说,这恐怕就是当年朱元璋时期,开始流传的乞讨棍吧。但没说出口老人家已自豪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金钱杆子”“钱杆子”。出过明朝开国皇帝的凤阳人真会起名和变通。我在佩服中,又想到了那个曾经要饭,当过和尚,无奈又投奔了红巾军,最后成了明太祖的朱元璋,此人本领大矣。当了皇帝可能仍恋着曾救过他命的严小姐,更想尝尝衣锦还乡的滋味,他执意要在家乡修建皇城“中都城”。耗财费力六年,当他在视察中,看到家乡因为大兴土木,百姓四处乞讨、流离失所时,这个穷苦人起家的朱皇帝,遂又改变了主意,突然下令停建将要完工的“中都城”。

今天,也许人们仍记着,凤阳人曾经有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乞讨历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苦难的凤阳人又是聪明的。他们为了嘴巴,为了活命,而脚踏他乡,在外饱经风霜中,又将普通的乞讨棍智慧地演变成了集防身、挑行、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乐器”,这也是适者生存的一个独创吧。如今,富饶的凤阳,“钱杆子”已成了人们锻炼身体或表演的一种器具了。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