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长江水,沸血海棠红,
家信雪花白,乡土腊梅香。
永远的偶像罗大佑,弹指间,一唱三叹,
忽如江水,百转千回。
乡愁四韵 |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1975年前后,罗大佑在台湾南部、被称为台湾民歌之父的杨弦在台北,不约而同将余光中这首诗谱成了曲,那年罗大佑才21岁。
40年过去,罗大佑已是花甲,我们已至中年。
年青时并不懂罗大佑,觉得他的歌太过沧桑,声音干哑,及不上李宗盛或是齐秦。虽然很早就喜欢余光中先生这首富诗经感觉的《乡愁四韵》,却并不知罗大佑曾有如此感人肺腑的演绎。
有人说,能读懂罗大佑的人,是有故事的人,
不知何时起,罗大佑走到我心里,
这首歌,也成了我的挚爱之一。
余光中先生,这位“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的诗人,被冠以乡愁诗人之名,因为他约有60首“乡愁”题材的诗作,其中诗题含“乡愁”二字的除了这首《乡愁四韵》,还有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因《乡愁》而后知道《乡愁四韵》,读过没能忘记,
因为有时代背景的乡愁更能打动人,无论古今。
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愿将千万山峰化作千万个身躯,站在峰顶一起眺望故乡,这是怎样令人动容的乡愁?
近代书圣于右任先生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 ,这又是怎样感天动地的乡愁?
我想不明白罗大佑怎能于青春年华之时谱出如此有年代感的曲,
他这一曲吉它弹唱,由缓入急,由简至繁,抑扬顿挫;沧桑的声音饱含深情,歌声中我已看见一袭长袍的游子,正远眺故乡,反复吟唱,眼泪两行。
常有人拿李宗盛与罗大佑比,
说李宗盛善用“针”,不经意间就能扎进你心头最柔软的地方,
罗大佑用的则是“钝器”,当头棒喝,打得结实。
如果说李宗盛象一把吉他,罗大佑在我心里好似一支尺八,道不尽的苍凉,虚空背后是厚重。
余光中先生还写过:”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他亘古的思乡情被一直传颂。
罗大佑于不同时代亦留下许多经典,
它们是《童年》,
是《恋曲1990》,
是《滚滚红尘》,
是《皇后大道东》,
是《沧海一声笑》。。。
这一首《乡愁四韵》已传唱了40多年。
他们都是时代的"代言者",他们的作品均可成为历史。
一位“乡愁诗人”,一位“音乐教父”,他们将“一瓢长河水、一掌海棠红、一朵雪花白、一朵腊梅香”吟诵得如此情真意切、纯朴深沉,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深沉的爱、博大的情啊。
那是时代的乡愁,世纪乡愁。
余光中先生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罗大佑给《乡愁四韵》谱了曲,别人问我‘经过你同意了吗’,我说‘没有’,但我觉得他谱的很好,我很赞同”。
【以上所有摄影作品系郞静山先生之作。】
余光中
罗大佑
郞静山
“他就是摄影界的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赞叹道。
你能想象80年前的中国有郎静山这样的世界级摄影艺术家吗?他在1931年至1939年期间,共有755幅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至1948年底累计有千幅以上作品入选国际沙龙。
郞静山1892年(清光绪18年)生于江苏淮阴一个官僚家庭,幼年受父亲及中学老师影响,12岁就开始拿起相机拍照。
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
他成立了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
他拍摄了中国第一张人体摄影;
他是以中国水墨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
致敬真正的摄影大师郞静山先生!
【山脉】携诗情画乐,行走山脉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