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古镇游
文/清秋
大阳古镇在晋城市泽州县西北,距市区22公里。有“中国古城镇活化石"之称。
正月初九那天我们慕名前往。映入眼帘的是古镇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欢笑的男女,年味儿非常浓厚。畅游古镇,见城池寨堡、官宅商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比比皆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散发出别样韵味,吸引着我们。
五里长街,身着表演服装的村民们,伴随着音乐,扭着舞着。游客们拿着手机拍着,录着,都想把这美好的记忆留下来。
“猪八戒背媳妇儿",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改编成了十几个猪八戒背媳妇,虽然浓彩重抹,也能瞧出表演者有老汉,也有老太太,夸张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背上的假媳妇,脚上做的鞋尖尖的,大红色一翘一翘的,6岁的优优,好奇地挨个摸了一个又一个,高兴得跳了起来。
随着笙箫齐鸣,曼妙的音乐中,战国时代美女翩翩起舞,原来这儿是色艺双绝赵飞燕的故乡,长袖轻甩,粉色飘飘,大家连声喝彩,一为演技,二为剧情。
“二鬼摔跤",犹为生趣,一点儿不输于那武林风节目,草根演员很是卖力,引得大家眼睛都舍不得眨。不由得想起了,我小时候看“二鬼摔跤”,也曾好奇地看演员卸妆,主要是想知道到两个人还是一个人在表演。至今还忘不了。
早在明清时代,店铺就连成了街巷,木质结构的房梁居多。喧天的锣鼓取代了鞭炮,注意了环保卫生,又消除了一大安全隐患。
“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沿河十八庄,七十二条巷。”历史的遗迹可寻,这里既有乡村的朴实,又兼商业的繁华。不仅是小家碧玉的身姿,也有见过世面的从容。人称:九州针都,毫无虚言,德国的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记述:“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
铁货,粮食,煤炭,在明清时都名扬全国,商会活动的场所关帝庙和标志运河商贸文化的金龙四大王庙的修建等,都是浓郁的工商业文化特点,还有很多具有穆斯林文化的商铺,询问大多都是怀庆府沁阳老家,来此做生意,就此落户生根了。据清初学者毕振姬考证,古代著名的“阳阿剑”就产自于此。
打铁花也是大阳镇当地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把熔化了的铁水,用勺子舀起抛出,再用板对着铁水打向夜幕中,形成千点万星铁雨火花,煞是奇观。
“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明清时,大阳镇出的状元、进士、举人人数在当时山西省92个县的乡镇中为之冠;甚至有七十余县比不上大阳一镇;和江南名镇相比,大阳镇也毫不逊色。翰林府,在胡同里,可找到遗迹,高高的大门,里面穿堂过院,在当时应该很气派的。每个胡同口的扁额上都有题文,透射出这里久远的文化。尤其是街头那面古老的状元鼓,都愿意去沾沾吉气,敲敲留影,满足大家追求上进的心理需要。
我陶醉在小镇的美景中,一抬头,同伴们找不到,巷口太多,竟不知哪条是回停车场的路了。
幸好,电话联系上了大哥,让我朝着太阳方向走,拐了几个胡同,啊,出来了,心里也一片艳阳天!
大阳古镇,真像诸葛亮的八卦迷宫一样!也像一部韵含历史文化的书,有兴趣的朋友们都来看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