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种音乐就像做饭加不加辣椒,各人有各人的意愿,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每年都会有一种食物会议迅雷不及掩耳响叮当之势席卷全国,去年的重庆小面就是最好的例证,也许音乐也会如此,象寻求口味的刺激一样寻找可供怒怼的话题。其实早就知道赵雷参加歌手,却没想到一首成都刷爆了朋友圈,赞之者,辱之着,鱼龙混杂,蜂拥而至,甚至一些言论让人匪夷所思,只不是唱了一首歌,竟然牵扯到地域歧视、音乐真谛、民谣传承等等。
在我看来,赵雷的出现将人群划分为三种,第一种象看见宝藏的,原来歌唱好听这个简单,像是找到一股清泉。第二类是趁机蹭热度的,最佳方式便是开启最擅长“一黑到底”模式,基本原则就是大家喜欢什么我们黑什么,最大拿唾沫淹死自己,抱着眼不死不成功的心态。而第三种人则是一如既往听着赵雷的唱歌的人,只是冷眼旁观,像是美好的宝藏被别人发现了,找不出理由拒绝分享,却又知道哪些借机炒作的人多像小丑。
网络给了很多人自由表达的权力和权利,但渐渐发现很不多便的不会说,更多的人变得不回想,曾无数次,网络事件出现无限循环的反转,甚至在善与恶、黑与白的穿梭往来,究竟是谁在牵着舆论的鼻子往前走,这就是网络自由空间里搏出位,为眼球不在乎事实,一首歌都能黑出大段文章。
这世界上,好与坏,有时候不要只让别人讲给自己听,因为不同的故事后抱有不同目的和想法,曾经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丑,可悲的是我们当下的一切都成了网络舆论任意打扮的小丑。这个世界需要话题,那是因为人类基因中有扯淡需求。我想,作为一个喜欢赵雷的人,他不会在歌手上走太远,因为民谣就是民谣,只能唱给懂得人。
等有一天,剧场散尽,话题热度降温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去寻找新的话题蹭热度,而有些人就是在那里继续听歌,听一首首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一群二货在远处群魔乱舞,继续充当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