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影评,只是一份观影指南。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请放心读下去,文中没有剧透。
2017年2月14日,期待已久的《爱乐之城》就要上映了。期待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这部片已经打破纪录地拿到了7个金球奖,入围了14项奥斯卡奖。
因此2月11号晚上参与提前点映时,我心里很忐忑:会不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呢?
(我在8号就提醒了大家电影在2月11日晚上提前点映。如果你不知道,说明还没有关注我哦)
幸好,最后没有发生那样的事情。当电影出现“The End”字样时,我忍不住和身边的女性朋友感叹:“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啊!”
可我说完后才发现,她早已哭的稀里哗啦。
爱乐之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两个青年男女的相爱。但这个简单的现实故事,却披上了音乐剧这层虚幻的外衣。
对于音乐剧形式的选择,导演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We all need hope and romance on the screen and I think theres something about musicals - movies are a dreamland, and a world where you break into song when your emotions are strong, that violates the rules of reality. Isn’t that what movies should be about?"
这段话翻译后的主要意思如下:
“我们都知道,电影就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我们在银幕里面想看到希望、想看到浪漫。
而音乐剧的形式恰好就契合了这个梦的意境:当人们的感情充沛到一定地步,他们就会唱出来。而当他们开口歌唱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与现实脱轨、沉浸虚幻的开始。
难道这不就是电影该有的样子吗?”
音乐剧拍摄,本身需要极其复杂的拍摄技术,而《爱乐之城》更是不简单。
比如其中的一场歌舞戏:超过100名舞者在高速公路上唱歌跳舞。这场歌舞戏如果不注意,你就会错过导演在这里使用的“一镜到底”。想象一下,100多个舞者要在室外的高速公路上拍摄这么流畅的一段歌舞戏,该有多么困难。
《爱乐之城》作为音乐剧,除了对拍摄技术有高要求,对演员也不例外。
拿女主角扮演者“石头姐”Emma Stone来说吧,她在电影里的音乐表现备受好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在片中最后的那段独唱非常震撼,而且这段独唱还是可怕的“同期声”录制
一般的音乐剧和MV拍摄,都是在录音棚提前录好歌曲,再拿到现场对嘴型。而“同期声”,就是在现场边演边唱,最后电影放出现场实际的歌声。
对于很多专业的歌手来说,现场演唱能够保证专业水准就不错了。而“石头姐”最后的独唱,不仅保持了高水准的歌唱,也保持了高水准的演技。
除了“石头姐”,男主角“高司令”Ryan Gosling的表现也非常令人赞叹。他在片中饰演一位才华横溢的爵士钢琴师,用自己行云流水般的琴技夺得了女主和女观众的芳心。
然而开拍电影前,“高司令”其实并不会弹琴。本来他可以像其他演员一样选用替身:远景由他他本人弹奏,近景的手部特写由专业钢琴师完成。
但他和导演都没有办法接受这种虚假的替身表演,于是高司令在开拍前,从零开始,苦练了3个月钢琴。
也正是因为这样,导演最后才能够将高司令的钢琴戏“一镜到底”,让观众享受酣畅淋漓的钢琴表演。
除了音乐剧形式,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虚幻之处就在于其复古的画面。电影的剧情是明明是发生在现代的洛杉矶,但因为画面太过复古,我总有种看穿越剧的感觉。
为了达到这种彻底的“复古”效果,导演选用了昂贵并且传统的胶片拍摄,使得画面充满“粗粝的质感”。在这层复古质感下,电影中的洛杉矶表现的亦真亦幻,美的简直不像话。
而电影中另一个复古元素,就是致敬了许多经典的老电影。里面的致敬彩蛋非常多,我就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说。
在《爱乐之城》里有一幕,是男主和女主去电影院约会。
他们看的是一部1995年的老电影,叫《无因的反叛》。这部老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青少年在叛逆期的故事。老电影的其中一个场景,是学校安排学生到下图的天文台上课。
现实中这个位于好莱坞的天文台叫叫格里菲斯天文台,于1933年建成。老电影里面,这个天文馆的作用只是用来上课。而到了《爱乐之城》里,就变成了(下图)这个世纪最浪漫的约会圣地了。
如果只是拥有华丽虚幻的外壳,《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可能没办法达到“男默女泪”的效果。
因为如果只有虚幻外壳,就意味着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比如《歌舞青春》,男女主角整天唱唱歌谈谈恋爱就好,根本不用操心现实的学业压力;比如《芝加哥》,女主角杀了人还能脱罪,继续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比如《悲惨世界》,描述的是遥远的19世纪法国大革命。
和现实生活距离太远,这个梦也就太过虚幻,让人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没有共鸣,我们自然很容易嫌弃那些看起来尴尬的歌舞:“怎么动不动就唱起来了?”
《爱乐之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仅有虚幻的外壳,还有一个接近生活的故事:追求梦想。
导演曾经说过:
“这部电影是献给所有人的。因为里面关于梦想,追梦者和其中的意义,而我们都有梦想,实现与否,我们仍努力追求。我想赞颂这样的精神”
片中追梦者的故事是这样的:
女主角梦想是成为电影明星,但为了生计,她只能在咖啡馆打工。男主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爵士钢琴师,但因现实所迫,他只能在普通餐厅弹奏他不喜欢的歌曲。
这两个小人物每天挣扎于梦想和现实之间,但仍然不忘记追求生活中的浪漫,像极了世界上每个角落里你我一样的年轻人。
人物虽小,但并不容易演出来。比如“石头姐”身上的那种平凡女孩气质,换个人演就没那个味道了。
实际上,这种气质和她多年的打拼经历是分不开的:
“石头姐”在电影中,饰演的是一位大学辍学,跑到好莱坞想当明星的女生。这和“石头姐”现实的经历非常相似:她15岁时,就搬到好莱坞寻梦。年轻时的她不停试镜,但每次试镜都是说一句台词就被喊停。
男主角“高司令”也不例外,他跟导演透露过一次试镜经历:
“我记得有一次在试镜过程中,面试官突然开始打电话,并且一直在讨论她的午餐吃什么。我当时心里很难受,但我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完成我的表演。”
(高司令2001年的青涩照片也找到了,请收好。)
与角色类似的打拼经历,不仅使男女主角把这两个小人物演活,也使他们得到了最高荣誉:获得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并入围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
电影里,既有最梦幻的想象,也有最残酷的现实。能把这两点做到极致,想想也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操控这个故事的“魔法师”背后的故事也充满了魅力。
《爱乐之城》导演叫Damien Chazelle,他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2010年还在读书的他,就已经写了《爱乐之城》的剧本。但他当时穷困潦倒、毫无名气,没人愿意投资他的这部音乐剧。
几年后,他千辛万苦到处奔波,终于找到了愿意投资100万美金的投资方。但投资方为了票房考虑,提出了修改意见:片中的爵士乐要改成摇滚,甚至电影结局也要大动刀修改。
导演没办法接受,因为他的初衷就是希望“重现老派音乐剧的魅力,并且讲述现实生活中追求梦想的故事。”如果把音乐形式和结局改了,就什么也没了,所有他最后拒绝了这份100万美金的诱惑。
但梦想如果能那么容易放弃,就不叫梦想了。为了完成梦想,导演在2014年选择妥协,成为了另一部商业电影《爆裂鼓手》的导演和编剧。虽然是妥协,这部电影的口碑并不差,甚至入围了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文章前面提到一个概念:
电影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我们想在电影里看到那些不现实的东西。如果这个梦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就会为电影里的人物欢笑、落泪。
而我想,《爱乐之城》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梦既遥远又临近:既满足了我们最大的幻想,也和我们的现实有最相似的贴近。
因此当电影结束后,无论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都可能和电影本身关系不大了。
最后,给你三点建议:
1、选择IMAX格式;
2、看之前不要喝水;
3、情侣不要一起看!情侣不要一起看!情侣不要一起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考验就不!要!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