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又火了,这次是因为出现在《歌手》舞台上的赵雷。
赵雷
一首《成都》,让多少听者湿了眼眶。也有媒体人调侃地说,想要写出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民谣,曲名里一定要带个地名。
雷子打小苦出身,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养活自己,高兴了没人分享,委屈了自己消化。
北京城太大,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人人都是自了汉,坑他的人多、疼他的人少,故而,他把对他好的人都放在心尖上,以及琴弦最深处。
——大冰
从《董小姐》、《南山南》到《成都》、《三十岁的女人》,民谣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小众的音乐流派,现在却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热搜中。
凭借一首《南山南》而被大家熟知的马頔
国内民谣的发展史,应该也是不少人的成长史。把你从小到大喜欢听的民谣列一个清单,你是否看到了那个依然怀着赤子之心的自己?
希望你能从下面这篇文章里,找到突然叩响你心灵的那一首歌。
《像一块滚石》是鲍勃·迪伦在2003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记述了他作为歌手的辉煌时期和消沉时期。这本回忆录一经推出反响如潮,有媒体认为他的写作手法直追意识流大师普罗斯特,开始推崇鲍勃·迪伦在文学方面的造诣。然而,鲍勃·迪伦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还是「民谣歌手」。
青年时代的鲍勃·迪伦如果说民谣是鲍勃·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那么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最核心的因素。他的音乐,对理解和分析60年代美国文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那个无政府运动喧嚣尘上,反越战运动成为集体呼声的时期,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抗议」民谣歌手们,成为了青年人眼里民权和反战的代言人。这个抱着吉他唱歌的年轻人,所扮演的角色同样超越了时代的预期,歌词和旋律的余响,也许同样在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大新闻」里回荡。
欧美民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西洋民谣的流行,年轻人抱着吉他自弹自唱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然而,清一色的浓俗曲调,却难以被那个时代「自诩先进」的年轻人所接受。
1984年台视《大学城》节目“校园歌曲比赛”
从1977年开始,台湾新格唱片举办的「金韵奖」和海山唱片的「民谣风」歌唱比赛,带动了「校园歌曲」的流行风潮。当时,《金韵奖纪念专辑》一共推出了8辑,其中的一些歌曲,几乎是这个年代「校园歌曲」的「定义」。像是由范广慧演唱,取材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李宗盛参加的「木吉他合唱团」献唱的第一首歌曲《生命的阳光》等。
金韵奖纪念专辑封面
《民谣风》合辑李宗盛(中)与陶晓清商讨演出事宜,其身后之人是李建复
那时候,有许多歌手同时参与「金韵奖」和「民谣风」这两个歌唱比赛, 而齐豫是唯一双获冠军的歌手。对齐豫来说,遇见李泰祥或许才是她最大的收获。李泰祥拿出之前三毛创作的词,为齐豫打造了广为人知的《橄榄树》。歌中一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唱出了当时海峡两岸,多少异乡游子的心声。
齐豫《橄榄树》专辑封面
齐豫自弹自唱
那一时期,台湾民谣在《金韵奖》专辑的推动下,已经能和当时流行的西洋歌曲并驾齐驱,成为校园内广为传唱的主流音乐之一。李建复在这个时期推出的《龙的传人》,则将民歌的音乐内涵与民族意识再度结合,将民歌风潮推上另一波高峰。
而对于大陆流行音乐来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的录音磁带迅速流行,港台和欧美流行音乐也因此传播开来。而「民谣」,伴随着大陆流行音乐的诞生,也悄悄地开出了自己的新芽。
1983年庄鲁迅发型第一张个人专辑《跟随我 Follow Me》
1983年成方圆发型第一张个人专辑《成方圆独唱歌曲选》
在一些大的城市,尤其在北京、上海两地,自然最流行的文化会先汇集于此。年轻人总是有着对时代更敏锐的触角,各大高校的音乐氛围越发浓厚。流行于校园的民谣,大多是有关校园生活的心境或感受的创作。高晓松曾经回忆过,「最鼎盛的时期是1990年,那时候盛况空前,每个星期五清华东大操场,大家聚在一起,在草坪上弹吉他、搞小型演唱会,通常是前半段大家唱新作,中间一段是点唱每个人的经典,最后一段是翻唱别人的歌曲」。
这一时期,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对世纪之交的焦虑。社会正处在风云速变中,市场经济的不断蔓延使得原本的规则几乎被全盘打破。「校园民谣」一代正是处在剧变中心的群体,对逝去无所适从,对眼下状态难以融入,这些焦虑或多或少地被他们用音乐表达了出来。
1997年,29岁的老狼与高旗
1994 年,大地唱片的策划人黄小茂,搜集了一批1983年至1993年的学生歌作并出版,这其中包括老狼的《同桌的你》,专辑名称叫作《校园民谣 1》。黄小茂这一举动,无形中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乐评人李皖提到:「校园民谣中最好的一些歌产生于一只脚踏进成人世界时对青春的回头一望。」由此开始,大陆音乐圈刮起了一阵不小的「 校园风 」,「校园民谣」正式地步入大众的视野。
专辑《校园民谣 1》封面1994 年 4 月,老狼在上海的一场颁奖活动上。这一年,他参与了《校园民谣 1》的录制,演唱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三首主打歌。
近年来,民谣从以往「文青专属」的小众音乐,逐渐跻身主流音乐市场。不少独立民谣歌手开始被发掘出来,从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的《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等,这些具有诗句般的歌词,兼具人文情怀魅力的民谣开始通过电视节目、自媒体等传播载体被年轻人认识并传唱。民谣,不仅给人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歌曲中坚贞不渝的爱情,真挚温暖的感情,慢慢渐入人心,让人们感同身受。民谣,貌似开始由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
歌谣随时代与地方为转移,并非永远不变之一物。
——刘半农
【推荐阅读】
《知中·民谣啊民谣》
苏静 主编 | 中信出版集团 2016年10月
-End-
编辑:赵佳然 2017.02.19
近期新书一览,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