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们通过眼睛接受信息知识的过程,大脑接受信息的同时,开始紧张的工作。如对书中的字句要辨认思考,又要进行总体上的加工整理,然后选择贮存。所以,读书时脑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所以,看书时间长了,就会有疲劳、头昏的感觉。
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质有140亿个脑细胞(一个脑细胞就好比一个功能元件),脑细胞的工作有较细的分工,如语言、书写,绘画、计算、运动等均有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自工作一段时间(工作时处于兴奋状态),就需要休息(抑制),所以,读书时间长了,负责阅读的脑细胞就要休息,而其它脑细胞开始兴奋。所以,数学计算一段时间可以改换去读书,读书长了可以运动,或者听听音乐,以调节大脑的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如果你就有一本书,每天把孩子关在屋里,即使你用任何强迫的方法,恐怕也难以让孩子读下去。
因此,让孩子读书时,首先在内容种类上要随时更换,交叉阅读。读文学书疲劳时,可以做会儿数学;读历史长了,可听会儿故事、名胜,或写字作画。其次,要劳逸结合,根据孩子的特点,动静也要结合,必要时让孩子唱歌或听音乐,也要给一些户外活动。有的孩子有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的习惯,我认为可以试用,因为美妙的音乐,有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的作用,还可以弥补单纯读书的枯燥。
世界上的书目种类繁多,不一定每种书都能细读。这样,一是占用时间太多,二是没有必要。所以读书时,就要根据自己的要求,有所选择,对于与自己的专业志向关系较大而又有一定价值的书,或者想认真研究的书,就要读得细一点,边读边思考,细嚼慢咽,而对一些关系不大,但又想了解一下的知识,不想花费太大的精力和时间,就可以采取生吞的方法,要抓住中心思想,提要式地阅读。这样,既不失中心,也可以较多地接触到一些其它知识。
生吞与细嚼要互相结合,适当调配,如果无论什么书,为了求快节省时间都用生吞的方法,囫囵吞枣,只见读书,而不见收获。相反,如果一味地细嚼烂咽,无论什么内容都想去精读、细读,必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所读的种类内容有限,知识既不能扩大,也无法精深。这些读书的方法都是前人经验体会的总结,作为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的时候,首先应当学习领会,正确地指导孩子选择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