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
物质匮乏的年代,舞蹈成了他儿时珍贵的记忆。广场舞盛行,生活在山村的他按捺不住对舞蹈的向往。电视成为他的老师,院坝就是他的舞台。本期《边城叙事》将带您走进官庄镇老人崔德抗的独舞世界。
独舞老人
冬日的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照得人心头暖暖的,也照开了人们脸上久违的笑容。这几天,昔日宁静的滨江公园显得格外热闹,一场广场舞大赛正如火如荼举行。舞台上,69支文艺团体轮番上阵。演员们一个个服装整齐,神采飞扬。而在现场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位古稀老人和着音乐,独自起舞。
老人叫崔德抗,今年72岁,是官庄镇鸳鸯村人。和在场的其他舞蹈团体不同的是,这次广场舞大赛,他并没有收到邀请。尽管没有上台的机会,崔大爷仍然穿着舞蹈服装,在台下自个儿模仿着跳舞。现场主持人也被他的执着所打动。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对舞蹈如此热爱?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踏上了去崔大爷家的路,去探访他的真实生活。
崔大爷住的地方叫鸳鸯村湛涛组,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一座吊桥就是村民们通往外界的路。听到有人来找,崔大爷立即迎了出来。崔大爷的家是两间木房子,因为修建年代久远,看上去十分破旧。闲不住的崔大爷在门口种满了紫荆花、月季,梦花,房梁上养了两桶蜜蜂。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崔大爷就给我们讲起了他与舞蹈的故事。
崔大爷老家在溪口镇。在他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溶溪镇。那时候,崔大爷家里十分贫穷,但他生性开朗,喜欢学习各种新鲜事物,他最喜欢的就是看别人跳花灯。1961年,崔大爷的母亲与继父先后去世,他又回到了自己老家。先后当过生产队长、记分员,广播员。看着村里宣传队有知青在教授舞蹈,他一有空就跑去学习。
1967年,崔大爷经人介绍,“嫁”到了官庄镇鸳鸯村当起了上门女婿,并有了两个儿子。随着家庭负担的增重,崔大爷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赚钱养家上,以前学习的跳花灯逐渐成为一段记忆,尘封在柴米油盐里。
三年前,崔大爷的老伴患病去世。为了生活,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去了,家里就剩下他带着三个孙子度日。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崔大爷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平日里,这把二胡就成了他排遣孤独的朋友。
这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舞逐渐流行起来,城市乡村,广场空地,到处都是人们跳舞的身影,崔大爷尘封多年的舞蹈记忆也再次被唤醒。由于家在农村,每天到县城学习跳舞很不现实。后来,崔大爷了解到官庄镇老年体协在教授广场舞,就主动申请加入。崔大爷的家距离官庄集镇6公里左右,都是山路。每天晚上跳完舞,回到家都十点多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大家都劝他不要去了。
没有老师,崔大爷就对着电视练习,没有服装道具,崔大爷就靠着去周边打零工赚钱买。广场舞都是集体舞蹈,平时不管县里、镇里举行的各种活动,都是集体报名参加,由于崔大爷是一个人,所以就就没有参加这些活动的资格。
一个人的舞蹈
我独自舞蹈在这空旷的舞台,没有音乐,没有角色的安排,我舞出心灵中寂寞的徘徊。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没有舞伴,也能自己精彩。跳吧,跳吧,跟着我摇摆,送走冷漠,送走无奈,跳吧,跳吧,跟着我摇摆,每天的晨曦,总会送走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