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个时尚到浮夸的城市,但很奇怪的是,香港的很多事情和现象又有着近乎苛刻的规矩和伦理。以前不知道,现在慢慢的大家都了解,比如做人的辈分,做事的原则。新义安等社团的传说也在内地逐年愈传愈广。
我之前还看过一个讨论,关于成龙和洪金宝的辈分高低,关注一下,也会发现几乎香港所有的上一个年代的娱乐明星都有自己的教父类的角色,而很多新生的歌手演员,也都直言自己的贵人和靠山。
听着娱乐圈里讨论这类事情,毫无浮夸的感觉,反倒觉得有一种传统规矩被沿袭的欣慰。
今天,黄家驹55岁生日。如果他还在,他应该会继续站在舞台上唱歌,疯狂的弹着吉他;他也会对很多事情执着发声;他也会是元老,在某一个颁奖礼上,对某个新人关爱有加。
但这些都是想象,上帝喜欢听他的哥,用一次坠落完成了招募程序,人间不再黄家驹。
很多时候,会和同龄人交流;也会有孩子问我,为什么喜欢黄家驹?
黄家驹的歌好听
这还用问么?我们喜欢一个歌手,除了他的歌,还会因为什么???
在九十年代,一首粤语歌如果想要流行,需要很好听很好听才可以。因为电视很少放,电台会放但歌词听不懂。
现在听一任何一首歌,哪怕是外文歌,都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找到歌词,甚至还带着翻译和演唱节奏。而那个时代,听一首粤语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听歌——找歌词——打听歌手的全过程的。
现在如果想顶一个歌手,可以买专辑,看演唱会。那个时代,只能是抄歌词,买大幅的海报。
黄家驹的歌首先是好听,beyond,这个组合能被喜欢,首先是因为歌好听。无关颜值,无关炒作,无关一个年代的人的心情,只关乎他们的歌。
黄家驹在最好的时间里占据了我们的青春
现在的流行音乐,包括原创的新作品,也包括演绎旧作品的各类综艺,还包括其他语种的引入,一个悲惨的结论是,听不过来,太多。
但黄家驹的那个时代,我们的选择很少。
那时候有小虎队,四大天王,谭咏麟,陈百强,张雨生,周华健……打开WORD,在九十年喧嚣风华的歌手,几行字就可以列出清单。
那个时代,那些歌手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责。负责描述年少稚嫩的,负责抒发苦恋迷情的,负责讲解人生道理的……
在我们能做到的少数的几个选择中,选择黄家驹,是因为在他的那些好听的歌声中,黄家驹完成了一个宏伟的目标:用摇滚的方式演绎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用音乐的方式描述更大的天地。
BEYOND的《AMANI》和《光辉岁月》是我听到的最早的用流行音乐讲关于和平的祈愿的歌。
青春期能听的歌很少,听黄家驹,成长的荷尔蒙爆棚。《真的爱你》是我那一代人唯一的可以大家毫不羞涩的合唱的关于母亲的歌。
黄家驹的歌,好经典
经典有两种演绎方式,一种是放在现在也依然流行;一种是现在虽然不流行但每每想起,可以瞬间帮助我们回到之前的时光。这两样,黄家驹的歌都占了。
我记忆中,还有一个人符合这个特征,迈克尔杰克逊。
现在不太听黄家驹,因为歌太多。
但黄家驹的歌,时至今日,一旦响起,那种声音依然那么熟悉,那段前奏,依然可以飞速把你带回那个年代。
海阔天空,还是喜欢你。
黄家驹,55岁生日快乐。
一箱子磁带,找不到了,但那些歌,还是可以不看歌词的唱下来。
这就是你给我们的青春。
该记得的都记得,就是最好的纪念
我是你的朗读者,一半是冷静坚硬的视角,一半是温和婉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