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百姓事 雕琢弹词音

音乐
曲艺
2017年07月29日 04:23

陈世海

2015年9月1日午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的评弹爱好者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赶去书场“占座”,而是早早地来到了湖滨社区礼堂,市里面的演员下乡说书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让镇上的书迷们激动不已。演出在简短的开幕式后准时开场,原来这是中篇苏州弹词《牵手》在全市巡演的第一站,在此后的半个月内,《牵手》走过了全市各个区镇,给爱好者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随着精彩演出的推进,凤凰镇书迷们的掌声愈发响亮。这儿说的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不是生拉硬扯宣读口号,讲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唱的就是群众喜欢的调子,“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编得好,唱得美!”老书迷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百姓情深,弦乐声稀可胜载

《牵手》是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新创排的中篇苏州弹词,根据凤凰镇金谷村村民陈利芳的真人真事改编。20年前,尚不足30岁的农村姑娘陈利芳因病失明,为了不拖累家庭一度自寻短见,是丈夫的关爱令她重燃生活的勇气;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0年前,丈夫遭遇车祸躺卧在床,成了植物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家庭与毫无知觉的丈夫,陈利芳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什么叫做不离不弃,什么叫做相濡以沫。她在亲友的资助下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的重任,这一干就是10年。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终于有了细微的知觉,并逐步开始好转。其事迹并不惊天动地,却实在感人肺腑,她也因此获得了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其家庭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江苏最美家庭”。人们很难对这个故事下一个孤立的论断,支撑这对贫病夫妻走过20多年的精神力量,已不仅仅是感恩、爱情、亲情,或是承诺,而是善良淳朴的中国人在传统道德情怀的滋养下做出的最美丽的坚守,是逆境中迸发出的人性最美好的光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人身上的体现,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具有了普世意义,对于呼唤典范的时代来说,应当成为赞美与学习的对象。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爱心人士的帮助也汇入到了这对贫病夫妻的生命中,演绎成人间的大爱,散发出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梦”的光辉。就像弹词中总结的那样:“慧芳用真情谱写了一首人间最动人的诗篇,用中华民族的美德,画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优美的画卷。”“夫妻美德静中参,风雨同舟共苦甘。传统精神传承好,何愁中国梦难圆。”

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4年,张家港市决定将陈利芳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托名“陈慧芳”,搬上苏州弹词的讲坛,并通过全市巡演,使其成为在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器。但是弹词艺术深谙传统美学精髓,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讲究“说、噱、弹、唱”,而非“唱、念、做、打”,表演过程也不像戏剧那样有大开大合的肢体动作,可以说是限制颇多,弹词这种艺术形式能否担当重任,人们起初疑虑重重。事实上,《牵手》以情感细腻取胜,对于情感的彰显恰是弹词的长处所在。说书人在口头艺术这一相对狭隘的领域中,通过琵琶、三弦和中阮的配合,将人声的感染力发挥至极,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就是对人声传情达意优势的写照。好的弹词作品能够通过简单至极的物质外壳与丰满至极的精神内涵,创造出高妙的艺术境界,迫使听众在反差的视听体验中,对人生的旦夕祸福、人世的苦辣酸甜有更深层次的感同身受。所以说,通过弹词来弘扬先进思想不仅是可以做到的,更有其独特的优势。

为了能更好地弘扬时代风尚,歌颂先锋模范,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艺术家们选用中篇弹词的形式进行演绎。弹词分短、中、长篇,外行看来可能只是篇幅的不同,其实质却蕴含着弹词理念的变革与创新。一般认为第一次用中篇弹词名称演出的书目为1952年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编演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那是一部讲述革命精神、弘扬群众力量的主旋律作品。过去的长篇弹词多瞩目于传统题材,与现实生活距离较大,中篇弹词在建国后的诞生意味着弹词艺术家们真正开始关注当下、关注群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牵手》选用中篇形式,饱含着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一方面希望将弹词为群众创作的传统发扬光大,推动艺术本身发展;另一方面,更希望在较为浓缩的演出时间内将完整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让更多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

巧雕妙琢,声腔入魂情入心

弹词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只有在表演性、文学性与音乐性等方面融会贯通、浑然天成,才能彰显艺术价值。弹词《牵手》作为一部新编作品,为了赢得普通观众的青睐与资深票友的点赞,将对于艺术性的不懈追求贯穿始终,竭力在表演性、文学性与音乐性等方面谋求尽善尽美。

《牵手》全书分为“惊变”“劝妻”“奇迹”三大回合,第一回由王智雄、殷琴、戴芳表演,第二回由陆嘉乐、叶桦上、下手配合,第三回则由王智雄、陈美东、季静娟三档演绎。这份演出阵容在张家港的评弹圈子里,算得上众星云集,都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中坚力量,至少也是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由他们创作、主演的作品《送果篮》《东渡·庆安往事》《兰考情》《苦谏》等先后获得第九届江苏五星工程奖金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节目推选活动一等奖等奖项。在第二回中,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艺术顾问、原浙江曲艺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国曲协苏州评弹艺术委员会委员的陆嘉乐老师亲自上阵,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话题度与含金量。

盲女陈慧芳是串联全篇的中心人物,由季静娟等三位女演员分别代言演绎。季静娟师承“丽调”传人、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张碧华,又拜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周希明为师。她擅唱丽调、香香调、张调,行腔吐字刚劲清脆,声情并茂,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在《牵手》的演绎中,她将邢晏芝老师“音随情回,字随腔转”的艺术声腔理论灵活运用到了表演中,并严格按照周希明老师“说表要有神韵,唱腔必要过硬”的指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一缕心魂灌注到表演中。第三回中的盲女陈慧芳,已经任劳任怨地生活了多年,比起年轻时的彷徨忧愁,变得朴实内敛、乐命安道。面对婆婆与父亲善意的规劝和佯怒,她坚如磐石;面对毫无知觉的丈夫,她又柔情似水,其内心的挣扎可见一斑。内心戏对于演员最具考验,季静娟嗓音醇厚而不沙哑,声腔连贯、爆发力强,能够随时改变念白与唱词的节奏与音调的高低,使其说白与演唱充满张弛有度的艺术张力。

清朝弹词艺人王周士根据毕生的演出经验,对弹词表演总结出了7组56字的“书品”。《牵手》是一部情感戏,情感跌宕起伏,为了配合情绪的变化,演员们在语速、音调、音色、响度等方面的拿捏恰到好处,毫不夸张地说,“书品”中提到的“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放而不宽,收而不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急而不湍,新而不窜”等要求,在本作中是不折不扣地做到了。

弹词《牵手》文本精雕细琢,读来令人唇齿生香。文本由陈碧红与王智雄夫妇合力创作,夫妇二人都是有着三十年评弹表演经验的资深演员,除了演出,还合作创作过长篇弹词《蒋汪之争》《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等剧本。演员心中有舞台,他们的创作比起职业曲艺作家的作品,往往在用词、语法等方面更契合表演的需求。作品经邢晏春、周希明两位大师润色,更具内涵。《牵手》全本用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保持着传统唱词精练流畅的特色,这与作者深厚的评弹基本功是分不开的,方言俚语、衬词叹词的运用展现了强烈的吴地风韵,“奈个朋友讲讲就要喇叭腔”、“闲话推车撞壁、关门落栓,看上去又是墙头上刷白水,白说”;语法句法也是吴方言所特有的,如“勿客气则哇。”“有只歌倷勿是顶顶欢喜唱的吗?”等句子,若不熟悉吴方言恐怕难以读懂;与传统弹词表演一样,《牵手》唱词除了强调平仄,也极为雅致雕琢,如“心如死灰哭失声,哭失声语倍酸辛。辛酸仿佛哀鸿叫,哀鸿声声不忍听。”这一段除了讲究平仄,还灵活运用了传统诗文的顶针手法,唱来颇具古风,为演员的传情达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通过文白分离,让听众能轻易地辨别出角色代言语言与叙事语言的区别,从而获得更好地欣赏体验;此外,过去在历史故事类弹词中,说书先生往往在叙事部分使用苏州话,在角色代言部分使用中州韵,今天虽然没这么讲究,但《牵手》还是注意让医生说普通话、让乡民说本地话,与人物的身份相符合,听来真实可信。总之,《牵手》的曲本强调语言的文学性与弹词的本体性,做到了赏心悦目和雅俗共赏,对于演出的成功功不可没。

都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品借用一首上世纪90年代曾经走红于大江南北的歌曲为名,暗示了本作的精神内涵。听过《牵手》的人都知道,它讲诉的是爱人之间发誓风雨无阻、同舟共济,要在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扶持前行。整首歌曲从容、深情,恰到好处地点明了陈慧芳的心境。全场多次出现歌曲片段,以歌曲代言,既增加了弹词的情趣、引起现场观众共鸣,也避免了过多剖析心境带来繁琐赘述之感。随着歌曲的回环往复,观众的情绪酝酿逐渐水到渠成,在全剧的高潮、丈夫醒来的瞬间,伴奏音乐骤响,观众情绪与书中人一起得到了宣泄,顿时掌声不绝于耳。

当然,若说《牵手》就此尽善尽美、臻于完善,未免贻笑大方之家。全书第一回,三位说书演员在对从凤凰镇风景文化、人文历史进行一番描述后不急于切入正题,一人发问:“凤凰镇最有名的是什么?”一人应答:“凤凰水蜜桃!”发问者揶揄:“就知道吃!”博听众一乐,算是一个小小的外插花。弹词讲究“说、噱、弹、唱”,“噱头”是弹词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肉里噱”还是“外插花”,都是演员艺术经验与人生智慧的结晶,历来深受群众的欢迎。虽然并不是每部弹词作品都要充斥笑料,但噱头艺术还是今人能够从传统作品汲取的有益养分。从这个方面来说,《牵手》中的噱头未免还是少了点。自然,瑕不掩瑜,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牵手》中打出的情感牌也能够对听众产生极大的吸引,但众口难调,若在今后的新编创作中考虑添加一些幽默元素,或者让经典笑料旧瓶装新酒重装上阵,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吸引更多人迈进评弹艺术的大门。

厚积薄发,枝繁叶茂满园春

说起来,过去所称苏州弹词的流行地域,南不出浙江嘉兴、西不过常州、北不越常熟、东也超不过上海松江。张家港(沙洲县)建县历史不足60年,南部的若干镇区过去属于常熟,尽管也深受评弹文化的滋养,但比起地域上更接近苏州的南方诸县(市)来说,张家港的评弹似乎一点儿都不占优势。但事实却是,评书与弹词艺术在这边土地上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绵延数百年未曾中断的文化元素与当代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就拿张家港市老少皆知的长春园书场来说,这座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书场,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江浙沪地区面积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评弹书场。占地2668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集评弹书场、听众活动室、排练厅、票友室等功能于一体。同时,书场还设置了一座综合性的评弹艺术馆,全面展示张家港的评弹发展史。如今,书场每年演出350多场,每天有300多名的评弹观众,已经成为评弹爱好者休闲娱乐、陶冶性情的好去处。

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蕃。评弹只有在“厚土深水”的滋养中才能得以发展。若没有一个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己任的地方政府,一批致力于创新传统艺术形式、让“旧”艺术焕发新生的文艺工作者,这个城市也不会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评弹艺术也难免萧条流失,文化惠民也将流于书面。

近年来,张家港市将繁荣发展地方曲艺特色文化纳入文化事业建设整体规划,先后制定了《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办法》《关于促进张家港市评弹艺术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奖励制度。每年用于艺术创作生产与基层书场扶持奖励的资金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17家书场,数量在江、浙、沪同等县市中位于前列,每年演出3000余场;与江、浙、沪评弹团、校及其他艺术学校合作,鼓励拜师学艺,积极培养年轻演员和接班人;加强基层辅导,为广大群众提供评弹、相声、快板、故事、莲厢等多种曲艺形式的辅导,每年投入辅导力量超过1400人次,培育了众多优秀的群众曲艺团队。

说到评弹艺术在这里的发展,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前身是“张家港市评弹团”。自1965年建团以来,造就了苏州评弹界的“三国王”张国良,“琵琶一怪”李子红,以及张少伯、张儒良、王楚人等一批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还涌现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季静娟,及王智雄、叶桦、陈美东、殷琴、戴芳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积累有长篇《三国》《杨乃武与小白菜》《西游记》《白罗山》《法华庵》《赵匡胤》《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明珠案》《小孟丽君》《神弹子》《林子文》等数十部传统书目和中篇弹词《长江风云》《迟到的忏悔》《球拍扬威》等;近年来更是佳作连篇,好曲连台,创作出了短篇弹词《良心》《港城大义》《重逢》《三闯红灯》《二称师母》《网恋》《堂娘娘》《送果篮》《东渡·庆安往事》《笑不出来》等,评弹专场《兰考情》等,在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化部群星奖、中国曲艺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江苏省曲艺节、省文华奖、省芦花奖、省五星工程奖等重大文艺活动获誉频频。每年参加公益文艺巡演“村村演”、广场文艺“周周演”、文明书场“天天说”2000多场次,下基层为群众演出,博得广大听众的好评和称道。

这里的评弹工作者对于艺术的态度可以用“精益求精”与“不计成本”8个字来形容,“精益求精”自不必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挥汗成雨的排练场景在此数见不鲜;“不计成本”绝非铺张浪费之意,而是说传承中心的演职人员在打造精品的历程中,不那么计较时间成本、不那么吝惜人工成本。中篇弹词《牵手》演出时间不过2小时左右,但创排已接近一年半,这才敢拿出来接受群众的检阅。期间著名艺术家邢晏春、邢晏芝、周希明、江肇焜等老师亲临指导、修改,根据老师们的意见,故事情节衔接、唱腔唱法气韵都不厌其烦地多次改动,这份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恰恰展现了张家港评弹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创造精品以飨观众的诚意,也成为张家港市评弹艺术枝繁叶茂的秘诀。

9月9日传来喜讯,苏州评弹《牵手》作为小型舞台剧(节)目和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家庭 弹词 评弹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