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摘 要】柳琴戏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发展开来,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份。早在2006年,柳琴戏就被列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越来越弱,而且有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其保护,使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培育。本文基于网络模式的优点,探讨了当前网络模式下柳琴戏传承和培育的一些方式,希望能为我国柳琴戏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模式;柳琴戏;传承培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39-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信息时代让更多的文化都流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使得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柳琴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并已经有了消亡的危险,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加紧对其的保护,使其能在信息时代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信息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也要认清网络模式的优势,笔者研究认为,合理利用网络模式,能推动我国柳琴戏的传承和培育。
一、柳琴戏传承网站的建立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在网上传播,而当前,网络也成为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现代网络无疑成为了一个信息的大平台。我国柳琴戏当前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其了解较少,要想扩大其影响力,就必须要将其放在一个较大的信息平台上供人了解,所以网络就成为了这个平台。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柳琴戏的相关网站,积极的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平台。针对柳琴戏传承与培育这一问题的特殊性,我们该网站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立足于当地。柳琴戏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因素,因此其流传的范围也相对固定,所以要想从根源上对其进行发展和培育,就必须立足于当地,最大化的挖掘其内涵。笔者研究调查发现,柳琴戏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尤以鲁南地区最为典型,因此我们这一网站应当在鲁南地区创办,并不断吸收当地柳琴戏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柳琴戏原汁原味的魅力。
(二)广泛收集。柳琴戏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对其兴趣越来越弱,因此,其在流传当中也有许多剧目已经失传,更有许多剧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的柳琴戏网站一定要广泛的收集柳琴戏剧目,将其进行仔细的分类和整理,并进行备份处理,以免更多的剧目失传。
(三)完善网站管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已经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并试图利用网络的影响力提升自身的魅力。但是,有一些网站自建立以后就遇到了管理上的问题,使得网络的作用难以真正的发挥。我们柳琴戏网站的建立一定要吸取这方面的教训。首先,网站要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团队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柳琴戏知识与网络知识,并根据柳琴戏的发展不断对网站进行“装修”。其次,网站要层次分明、项目清晰,柳琴戏的发展历史、主要剧目、发展前景、相关新闻等模块要分类整理,避免混混而谈。最后,网站在管理中要明确责任,分责到人、分责到项目,使得细节性的问题不至于被忽视。
二、网络模式下相关人群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培育是需要有人群支持的,其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完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依赖于人群的文化形式。柳琴戏的传承与培育同样依赖于更多的人群,这其中包括从业人群和喜爱者人群两个方面。网络模式下,信息的传播更为便利,因此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培养相关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柳琴戏当中,完成其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一)从业者培养。从业者指的是专门从事柳琴戏创作和表演的一类人。当前,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柳琴戏行业,柳琴戏人才正处于一个极度匮乏的阶段。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网络模式有助于从业人员的培养。首先,网络的受关注度较高,将柳琴戏的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站上,将增加人们对其的认识,让更多人认识到柳琴戏。其次,网络模式下人们的学习更为便利,只要有网络,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这为想从事柳琴戏的人员提供了一条方便之路。最后,网络更方便了各柳琴戏从业者的交流,在以往,柳琴戏从业者之间缺乏交流,相互之间的交集很少,这使得他们相互割裂,不利于柳琴戏的发展,而网络模式下,他们之间可以非常便利的进行沟通和学习,甚至可以促成彼此之间的合作,这将为柳琴戏的再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喜爱者培养。如果说从业者是柳琴戏发展的灵魂,那么喜爱者就是柳琴戏发展的核心和支撑,没有喜爱者的艺术形式是注定会消亡的,因此再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当中,我们更要注重喜爱者的培养。网络模式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喜爱者的培养。首先,我们可以加强网络宣传,利用网络这种新型的信息平台来发布柳琴戏的相关信息,提高其知名度。其次,我们可以在网上进行演出视频的播放,供人们免费欣赏,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柳琴戏。最后,可以利用网络模式,让柳琴戏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喜爱上柳琴戏,培养现代的柳琴戏喜爱者,未来的柳琴戏人才,使其发展能够变得更为可持续。
三、网络模式下柳琴戏的发展革新
柳琴戏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对此类艺术形式没有兴趣,所以,柳琴戏要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革新,固守老旧的形式是不能有所发展的。网络模式为柳琴戏的革新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征集更多的新内容,也可以创新更多的表演形式,使其能在变革中完成真正的进步。
(一)广泛征集新内容。现在我们柳琴戏的演出一般还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前的一些剧目,反映的都是其创作当时的问题,与我们现代的生活联系较少,因此人们难以提起兴趣。所以我们要利用网络征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当前存在的劳资纠纷、贪腐问题等,将其编成新的剧目,充分反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和生活,拉近柳琴戏与我们的距离。此外,我们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一个征稿平台,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体裁,并对这些题材和故事进行详细的整理,创作一些新的剧目,从而充实柳琴戏的内容,也让更多人参与到柳琴戏当中,扩大柳琴戏的影响范围。
(二)创新表演形式。柳琴戏的表演一般是以舞台表演为主,这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当前,人们拥有了电视、网络等工具,已经有很少人愿意去到柳琴戏舞台去欣赏柳琴戏。后来,也有一些相关人员将舞台表演拍摄下来置于网上,但点击率依然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表演形式,让柳琴戏得到更多的关注。例如,我们可以让柳琴戏摆脱舞台,而以现实的场景为背景,拍摄几部柳琴戏电影,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又例如,我们可以拍摄一些关于柳琴戏发展的纪录片,让人们通过影片充分了解柳琴戏的历史,了解柳琴戏的特点和魅力,从而让更多的人喜爱上柳琴戏,使柳琴戏拥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网络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许多的传统艺术形式濒临消亡。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模式的各种优势并对其加以利用,使其能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助力。本文就网络模式下柳琴戏的传承和培育作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陆畅.浅论柳琴戏的“调”[J].枣庄学院学报,2012(01).
[2]伊莉娜.浅谈柳琴戏的传承价值和未来发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
[3]王浩.柳琴戏唱腔创新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1(05).
[4]蔡丹丹.徐州地区柳琴戏的特点与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09).
作者简介:
高 静,女,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