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措
【摘 要】藏戏是西藏灿烂文化的重要艺术品种,也是祖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藏戏作为藏民族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充满传奇和神话风韵的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汲取了高原民众如火如荼的生产、生活的营养,并不断提升和丰富。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一直到今天,藏戏基本上还保留着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戏的形态,仍然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来源于雪域这片神奇的净土,并深深植根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世代受到藏族群众的喜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白面具藏戏与蓝面具藏戏的起源,然后从演唱形式、唱腔、风格特点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并对藏戏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藏戏;白面具与蓝面具;风格流派;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04-04
藏戏是我国藏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藏戏源于西藏,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上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它扎根于民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默默地、不屈地散发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光芒。藏戏的神奇殊异性和独创自立性,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一、藏戏面具的形成
图1 唐东杰布画像
凡是欣赏过藏戏艺术的人,都会为古朴、怪诞、神奇的藏戏面具所吸引。“面具”,藏语称“拔”,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藏戏面具以夸张的色彩与造型艺术表现了各种角色的不同性格,它有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也有表现藏戏个体和整体的美学内涵,体现了藏民族的才能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表现出藏民族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所作出的文化选择,呈现出古朴稚拙、神奇粗犷、多姿多彩的面貌。早在土蕃时期,在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现的土风舞、拟兽舞等,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为藏戏面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条件和土壤。高僧莲花生大师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的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的金刚舞一节,又吸收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组织跳神法会。于是,土风舞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十四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筑桥修路筹集资金,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并以他的面貌为模型,创造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宗教世界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人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了更加直接的表现。它表现的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既真实体现了人物的本质性格,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由此可知藏戏面具是由跳神舞、民间艺术表演面具发展而来的。面具分开场戏温巴面具和正戏角色面具两类,而温巴面具因新旧两派分成白面具与蓝面具。
图2 藏戏白面具
“白面具”藏戏系藏族戏曲的母体剧种,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十分广泛,藏语称为“拉姆果嘎布”,是仙女白面具的意思,又被人们称为“扎西雪巴”。雪康·索南塔杰在《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中认为:“白面具藏戏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发展起来的。第五世达赖喇嘛于1617年诞生在琼结宗下面一户第巴的家中,在认定为转世灵童的当天,在山南琼结宗下面的第巴家中举行了庆祝典礼。在庆祝典礼上,从琼结宗下边南面的前面几户人家中的一户来了七弟兄,他们像说唱‘哲嘎一样,戴着白面具,讲说一些祝福吉祥的话,并进行了表演,从此,便兴起了《琼结卡绰宾顿扎西雪巴》,这既是老年人的传说,也是他们自己的说法,白面具藏戏实际上是‘琼结卡绰宾顿扎西雪巴。”①
也有学者认为白面具藏戏在公元8世纪中叶的吐蕃赤松德赞王时期就已经形成,在桑耶寺康松桑康林神殿的壁画中,清晰而生动地描绘了白面具藏戏的演出场面。针对这种说法,格曲在《白面具藏戏壁画绘制年代与内容考辩》中予以了否定:“桑耶寺的壁画除文革中破坏的之处,现存的都保持了原貌……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特别是说这幅壁画是桑耶寺兴建时就有的并不确切。”②雪康·索南塔杰在《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③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对桑耶寺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维修,是在热振摄政时期的1939年。”因此,我认为现存康松桑康林神殿的壁画不可能是桑耶寺修建时所画,因为桑耶寺在1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多次遭受火灾等灾害,几度兴衰,战乱及长期废弃造成极大损坏,后来维修时很多壁画已不存在。退一步说,即使维修时仍有壁画,虽然西藏地区寺庙维修一般有要求尽量按原样绘制的传统,但实际上每次恢复重画时,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删、变化。另一种说法是藏戏最初的创造者是唐东杰布,藏族的艺人普遍相信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从藏戏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规模可看出藏戏不太可能是一人一世之创,它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不断加工、丰富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到十七世纪,由于受到五世达赖的重视和扶持,从而真正形成了以唱腔为主的艺术形式,唱腔、念诵、舞蹈、表演、道白、技巧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后又与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间歌舞、技艺等融为一体,才产生了白面具藏戏。
图3 藏戏蓝面具
蓝面具藏戏是藏戏中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戏剧种,国内外一般人所说的藏戏主要是指蓝面具藏戏。与白面具藏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不同,蓝面具藏戏的起源只有一种确定的说法,那就是由唐东杰布创建。因此,在藏戏演出活动中,从古至今都把唐东杰布的唐卡画像挂在戏场中央,虔诚地把他当作藏戏的祖师来供奉④。唐东杰布于1361年出生在后藏(现昂仁县多比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十六岁时母亲把他送到强顶寺的尼玛桑格喇嘛门下出家为僧,法名尊珠桑布,开始识字念经,勤奋学习,成为佛学渊博、精通五明的僧人。他后来放弃了寺庙里的功名利禄,皈依噶举派,脱离世俗,走上独自修身的成道之路,成为一名独来独往、闻名天下的云游高僧。公元1444年,为了募集资金修建曲水的铁索桥,他从民工中挑选了七名美貌智慧的姑娘组成一个藏戏班子,并由他自己编排最初的藏戏,亲自打鼓伴奏。从此唐东杰布新创的藏戏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阿吉拉姆”,形成了蓝面具藏戏,迄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⑤。
二、两种藏戏面具的比较
图4 藏戏白、蓝、绿三种面具
图5 制作精美的蓝面具
开场戏所戴面具为温巴面具。温巴面具分白(黄)、蓝面具两种。“白面具”以白山羊皮制作而成,用色单纯,勾贴线条简洁,以大片山羊皮代作人的蓬松的白发。也有黄色底面制作的。其周围全用山羊毛装饰,以上部的白山羊皮的毛当作白发,以下部的山羊毛作胡子。面部最上方有个箭头形状的装饰物,后面披背,前面吊齐胸长,除鼻子鼓出外,整个面具扁平,质地也较粗糙,造型粗犷奔放,原始古拙。随着白面具藏戏的发展,白面具扎西雪巴戏班对面具进行了改进,脸部以黄泥糊裱作底色,黄色象征智慧、兴盛、强盛、功德广大,其他与白面具相同,是白面具戏中发展最为成熟、丰富的一个艺术流派。白面具戏的“阿热瓦”是一位白头发白胡子、慈祥的古代藏族老人形象,但在蓝面具戏中这一人物被改变成戴有胡须、英勇矫健的打鱼人形象,并且把他与传统藏戏《诺桑法王》中的打鱼人“温巴”这一人物联系起来。“温巴”是猎人之意。从此白面具戏中的“阿热瓦”在蓝面具戏中被改变成为“温巴”。此后,有的叫“温巴”,有的仍叫“阿热瓦”,只不过这时的“阿热瓦”再也不是白面具戏的形象。面具呈白色,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毫无害人之心。
“蓝面具”要相对大一些,以硬质布板糊裱于蓝底花缎上,镶金缀花作装饰。据艺人说,“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整天在湖边或山上劳作,脸被太阳晒黑了、被湖水映蓝了。脸部以蓝花缎作底色,头顶有个很大的箭头形状的装饰物,上面镶嵌有财宝“喷焰末尼”图案;下接两边沿额头到两耳前,有一半圆的装饰圈边,镶上金丝花缎,额头佩缀以金子或金色的圆日和银子或银色的月牙徽饰,下巴和两颊外沿装饰有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成的胡须(因为唐东杰布是白发白须,温巴白须是为了纪念唐东杰布)。面具的整个装饰象征八吉祥徽。如脸型象征宝瓶,嘴、眼、眉、唇、两颊、下额处合起来为八瓣妙莲;两耳戴的为菱形孔格花纹的二吉祥结“巴扎”额头明徽饰具千辐金法轮,也表示“日为福德、月为智慧”的象征;鼻尖上的螺贝流苏为右旋海螺,额头分向两边金丝缎的弧形冠额表示一对金鱼;喷焰未尼图案下边的狗鼻子花纹,表示右旋白伞盖,面具头顶后边以宝贝堆成的冠髻及其彩缎宽披带象征胜利宝幢和宝伞。面具呈蓝色,象征正义、勇敢,为勇士相,整个面具制作精致,极其庄重璀璨。
藏戏白面具与蓝面具除了上述外在形式的差异外,在演出活动中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演唱时的伴唱不同
边多在他的书中阐述道:“在我看过和了解的藏戏当中,我认为白面具藏戏几乎是齐唱进行演唱的,有时也加进一些伴唱,在领唱唱完一个小节左右开始伴唱。而蓝面具藏戏的伴唱(也叫帮腔)是领唱唱到最后时,才开始伴唱。”⑥
(二)唱腔不同
白面具藏戏的唱腔非常古老,声音宏亮,演唱声音靠后。它的唱腔源于8世纪前的西藏民间歌舞音乐,如勒谐、谐钦、羌姆等,在其他藏族民间音乐中没有这种唱法,因此也把它看作是区别于唱藏戏与唱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蓝面具藏戏的声音高亢响亮、优美动听、起伏跌宕,极富乡土气息。它的唱腔是在白面具藏戏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14世纪的卓谐、古尔鲁、热巴和发展了的谐钦及各种说唱音乐,进一步发展规范和丰富变化而成的。
(三)“镇酷”的不同
“藏戏的唱腔音乐叫作‘朗达尔,藏戏朗达尔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镇酷技巧。‘镇酷藏语意为嗓音的转换变化,也可理解为喉声的婉转拐唱,它是藏族古老的民间声乐,它不仅是藏戏朗达尔的重要演唱技法,而且也是藏族民歌演唱所特有的声乐演唱技法,是普遍使用的一种高难度演唱技巧。”⑦白面具藏戏中“镇酷”少而且简单,旋律比较平直粗犷,穿插有模拟动物的吼叫声,一段唱腔一般只有一句词,长期以来这种最古老的唱腔一直停留在原始的水平,而且失传了许多。而蓝面具藏戏当中“镇酷”多而复杂,唱腔也较为丰富,演唱形式多样,音乐结构完整,一个唱腔一般有两句词,或三四句词,帮腔伴唱也发展成多种形式,“镇酷”特别是在蓝面具藏戏的朗达尔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曲牌的不同
白面具藏戏与蓝面具藏戏通常有以下相同的朗达唱腔曲牌⑧:“达仁”朗达腔,长调唱腔;“达珍”朗达腔,中调腔;“达通”朗达腔,短调唱腔;“当居”朗达腔,普通唱腔;“多巧米纳”朗达腔,反派人物唱腔。但蓝面具藏戏在白面具藏戏唱腔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几种唱腔曲牌:“搅鲁”朗达腔,悲调唱腔;“谐玛”朗达腔,歌戏混合型唱腔;“谐玛当木”朗达腔,说唱混合型唱腔;“协巴”朗达腔,赞颂唱腔;“均当”朗达腔,常用唱腔;“当洛”朗达腔,反调唱腔;“曲仓木”朗达或“扎西”朗达腔,终曲或吉祥收尾唱腔。
(五)流派的不同
白面具藏戏流派属旧派,旧派中形成了三个艺术流派:一是古老质朴的“宾顿巴”,流传于山南地区穷结县,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二是由白面具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流传于山南地区乃东县,扎西雪巴在白面具戏中影响最大,在艺术上发展也较为完备,后期受到了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将白山羊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此发展成独特的黄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学习了一些蓝面具的东西;三是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流传于拉萨市尼木县,能够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⑨。
蓝面具藏戏流派属新派,新派形成了以四个蓝面具戏班为中心的四大艺术流派:一是“迥巴”藏戏,靠近珠穆朗玛峰的昂仁县迥巴,唱腔保持了古老发声法,脑后音与胸腔共鸣运用较多,融入堆龙地区民间声腔音调,唱腔异常高亢宏亮,雄浑甜脆;二是“江嘎尔”藏戏,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盆地的仁布县江嘎尔,以古朴浑厚、庄重苍劲的喇嘛藏戏声腔、地道的传统技艺、粗拙瑰奇的宗教色彩为特色;三是“香巴”藏戏,流行于后藏南木林山谷的香巴,以香河流域的民间歌舞和香巴噶举派宗教艺术为基础,吸收了其他几个藏戏流派的艺术优点而自成一格;四是“觉木隆”藏戏,流传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觉木隆,觉木隆藏戏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艺术最丰富成熟。它以男女演员分别扮演角色,善作世俗戏剧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发展较多,备受世人称道,在藏戏诸流派中,威望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