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走坡音乐的研究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08月19日 03:53

走坡节 仫佬族青年对歌交友的传统节日

摘要:原生态的歌唱形式在"走坡"习俗中呈现,仫佬族青年男女以这种朴素的歌唱进行交流,丰富自身的文化娱乐生活。走坡节中男女相互对歌,用歌交情、择偶。走坡节是以“倚歌”的形式,以“择偶”为目的的一种民俗活动。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因此仫佬族对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几乎没有记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对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知识,主要依靠在民间歌唱、节日集会和宗教祭祀等活动中,通过民歌传唱、法事咏唱、故事传播、长辈口授等传录方式代代相传,年轻一辈也通过走坡歌谣来了解自己祖先的事。走坡节成为了罗城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是仫佬乡民一个盛大的娱乐活动。

关键词:走坡节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60-02

走坡节,又称坡会、后生节,即专门谈情说爱的节日。仫佬族人民有走坡唱歌的传统,仫佬族青年男女通过唱歌自由恋爱。走坡以歌传情媒介,以择偶为最终目的。走坡在一年中有两次,即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八月。八月十五后生节和正月春节里,仫佬族还没有对象的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打着花伞,不约而同地聚集在风景优美、花草繁华的小坡。走坡时,不必发出公告、通知,坡会的日期、场所,群众心中有数。由于来走坡唱歌的年轻人多,场面非常热闹,后来人们就称这一段时间为“走破节”。节日期间,仫佬族人们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坡上对唱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对唱山歌的多为青年男女,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上千人不等。这些人有的是从前的老相好,有的是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当代青年恋爱比较自由,男女青年往往利用“走坡”歌会来相互定婚姻。如今的走坡节也囊括了一点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好、歌颂民族团结、歌颂幸福生活、歌颂美好前途、歌颂社会和谐等的内容,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谈情说爱。走坡变得越来越受仫佬乡民,甚至是外来的人的喜欢,大家对走坡节充满了期待、爱、向往、寄托。

一、节日概况

走坡分为自由式走坡和歌节式走坡两类。自由式走坡是随意性极大,无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无论男女相识与否,男方主动常以口哨或摇巾示意,女方有意则作答,无意则可有视无睹。本文讲的是歌节式走坡,下文详细陈述。

仫佬族人民与其他相邻的壮侗语族一样,善歌乐舞。每在节日、庆典、集会、访亲邀友、恋爱、生产劳动、知识传播、打情骂俏等,都喜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如《祝寿歌》《端午歌》《洗衣服》《口风歌》《单身苦歌》《花源调走坡歌》等,走坡节中男女都唱山歌山歌在仫佬族人对于山歌张嘴就来,尤其是在走坡中的青年男女中。走坡属民间歌谣按时间分类的后天的歌,青年们通过走坡唱歌来认识、结交异性朋友,表达爱情。走坡节出现之前,仫佬族青年结婚多由父母包办,大多数婚姻都不称心,因而有“耐耐又一代”的俗语。现在,仫佬族青年可以自由走坡唱歌,可以自由恋爱,但婚姻却不能自主,这激起了青年一代人很大的不满。呼唤婚姻自由,呼唤甜蜜爱情,是民歌中的主要内容。盛行的“走坡”活动,是男女青年自由社交,恋爱的一种社会风习。每逢新春佳节,中秋集市,男女相遇都可邀请对歌,寻友求偶。活动场地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即位于罗城的花源洞。

八月十五中秋节,仫佬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前后的圩日聚集“走坡”,互唱情歌导偶。可以说走坡节是秋收后的第一个节日,秋高气爽的气候,也注定走坡节是个令人很愉快、隆重的宴会。人们杀鸡宰鸭,招待亲朋好友,包方块米糍粑,做月饼供月亮。青年人在这一天去走坡唱歌,男女还以月饼和布鞋相互赠送。有一首仫佬族古歌这样唱道:“八月十五坡上来,走坡男女排对排,结对同年情急重,哥送月饼妹送鞋。”

仫佬族走坡唱歌传情,各项都很讲究,互尊互敬,以诚相待,在潺潺的小溪边、石头边、浓墨的绿荫下,青年男女以优美动人的歌声,响彻幽灵的山谷,景美是人更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显示了仫佬乡民的喜歌、好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男女在缠绵的歌声中,相互诉说自己内心的爱意,并向对方用歌声表达出来,尤其是向自己在坡会上喜欢的对象歌唱心中的情意。以歌传情,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秘密,仫佬乡民中没人不知道这个别具特色,又源于生活、实用于生活的盛大节日。

二、节日程式

开始,男方先唱“邀请歌”,女方应允则答以“相逢歌”。随着感情升华,接着唱“问情歌”“赞美歌”“求情歌”等。临别时唱“难离歌”“约会歌”“交换信物歌”。首次对歌男女双方互称兄妹,若情投意合则邀下次再歌,再次重逢则称双双,第三次相见则称旧,表示双方为旧交情。如果交情够深可互赠信物定情,经过多次走坡后钟情者可托媒人给双方说亲,缔结良缘。

三、音乐

仫佬族走坡民歌题材广泛,结构严谨,曲调优美,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生产、习俗等整个生活领域。

走坡节音乐习惯按歌词内容来划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按歌唱内容的三种不同类型,在坡会上多以对歌的形式出现。1.“随口答”设有固定的歌词,根据需要临时编唱,由对歌双方随问随答,形式和内容广泛,常见于坡会上的对歌。如歌词:“八月十五艳阳天,哥妹同来要同年,同年有心来歌唱,唱到日落月西偏。”2.“口风”属讽刺歌曲,内容健康文明,歌词即兴编辑,没有固定的歌词,是驳口劲的歌,双方在对歌中相互挑逗,相互比才斗智,显示唱歌的本领。“口风”分“正口风”和“烂口风”两种。言辞文雅,歌词严肃的叫“正口风”。如歌词:“听说众妹是歌仙,肚里有歌万万千,今天走坡若不唱,沤在肚里也枉然。”言辞尖刻,讽刺、嘲骂对方的叫“烂口风”。3.“古条”有固定的歌词,多在喜庆的日子由歌手依据唱本在屋里演唱。内容涉及歌唱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或民间故事、传说、篇幅长的歌谣,有固定的唱本、四句一首、全面用“连缀”体连接而成,每个故事以15到30首为一条,如《八塞赵金龙》《刘三姐》《伏羲兄妹》,是叙事歌曲。

走坡山歌体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1.是持续音式的衬腔织体。高音声部是主旋律,低音声部是节奏性的持续音,且均是由主音(徵),及上方音(羽)构成,大都先用羽音然后转入主持续音。2.单一的徵调式。音与音之间的最大跨度是四度,旋律走向以级进为主,多是大二度音程,音阶为五声调式音阶。各音均不带腔,没有装饰音,依字行腔,朴素自然。走坡音乐一般用土拐演唱,在本民族内部则用仫佬语演唱,词体结构有两种:1.句子数量划分,如“二句腔”“三句腔”等。2.按字数,有“十一句腔”“三句腔”“四句腔”等。其余的可以认为是这几种歌腔的变体,也就是1和2唱腔的变体。走坡均采用二男二女,既不可多,也不可少的同声二重唱,旋律在高音声部,低声部作伴和,也就是二人二声部同声重唱。为什么会是二声部,不是多声部也不是单声部,因一个声部代表男群,一个声部代表女群,导致男女群分的演唱习惯,也就是对歌的出现。走坡歌谣的歌唱形式非常独特,为无伴奏的同声二重唱形式,没有单声部独唱,也没有更多的声部合唱。音调朴素,节奏自由,唱词长短不一、押韵,曲终衬词固定不变,其结构除了二句式为方整结构外,其余的都为非方整结构。仫佬歌没有乐器伴奏,在歌唱时为统一音高,便成了高声部旋律先起,低声部旋律晚起一至二拍的形式。高声部音域只有五度,前紧后松,词密腔长。低声部晚高声部一至二拍,只有二个音,羽音和徵音,从羽音开始,级进到徵音。恋爱对歌从不隐讳,与汉族恋爱私情截然不同,或许是仫佬族民歌只有同声二部,没有混声二部的由来。

四、已有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诗人包玉堂于1957年在作品中发表了《走坡组诗》一文,是与仫佬族传统文化撞击出来的杰作,在仫佬族现代诗歌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包括《走坡的季节到了》《少女小夜曲》《晨曲》《歌坡小条》《送鞋歌》《甜蜜的同年饼》6首。诗歌写得极富情趣,感情刻画细腻生动、真挚感人,充分展现了仫佬族少女在初次参加“走坡”时娇羞不安而又兴奋期盼的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包玉堂对仫佬山乡真挚的爱意,是一种难以忘怀的情感,都在6首诗里囊括。《走坡组诗》可以说是对仫佬族的一个真实写照和形象写意,至少对仫佬人来说多了份记载。

五、结语

仫佬族走坡节及其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青年男女的一次精神大餐,是“倚歌择配”习俗的产物。在挣脱指婚陋习的同时也为寻求自由恋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历史进步的趋势。走坡也成为仫佬族传统的音乐文化事象和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吴才珍.仫佬族风情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苏沙宁.仫佬族走坡习俗及其历史渊源[J].艺术研究,1997,(04).

[5]苏沙宁.仫佬族“走坡”习俗及其歌谣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01).

[6]谢美琳.仫佬族依饭节的祭祀音乐[J].艺术评鉴,2016,(14).

[7]仫佬族简史编写组.仫佬族简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3.

[8]周建明,王汉光,田联韬.仫佬族传统音乐[A].出版信息不详.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生活 美丽乡村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