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闵玉荣
摘要:在声乐的教学中,学生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与天赋之间的差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换声区一直以来是男中音以及男高音较难攻克的问题之一,这与个人的天赋以及嗓音条件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关键在于导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耐心,认识到换声点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应遵循科学的练声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需要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关键词:声乐教学 换声点 解决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3-0095-02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嗓音条件很好的男中音、女中音或者部分男高音都存在着高音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这些是源于他们演唱自己的声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与习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进行高音的演唱,所以无法进行突破。而声乐的教学与学习并不能只停留在自己习惯演唱的声部,这样会使演唱本来就很狭小的声部变得更加局限,从而无法应对更多的声乐作品,对技巧上的进步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是非常不利的。而作为声乐教师则更应该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高音位置上的突破,开发学生尚未开发的声部,使学生的声部逐渐统一,达到技术技巧的强项与弱项互补的良性发展状态。而至于换声点如何进行突破,本文也將对本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练声、呼吸等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一、声乐教学中的换声点问题
在声乐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唱歌时高音上顶不上去或者高音出现破音的情况,也有极少数情况属于高音顶上去了但低音却下不来了,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常见的,属于声乐中的换声点问题。换声点没有解决,声乐的学习进度便会停滞不前,很多大型的声乐作品便无法演唱,所以也就得不到突破。
声乐中的换声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区转换,即从一个声区提高或降低至另一个声区,这与真声和假声的转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一个人的真声的音域只有一个半八度左右,如果想要演唱高音,就必须使用假声。这种音域间的变换需要我们利用声带不同的震动模式来进行转换,声带的中部震动,发出的声音便是真声,这时共鸣点在胸腔部位;两边和中部一起震动即是混声,只有两边震动发出来的声音便是假声,而这时共鸣点也转变到了鼻咽腔部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头腔共鸣,而每个人的天赋以及嗓音条件决定着一个人的声区宽窄与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女声受到换声点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少,而男声则身体构造的问题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并且,声带天生较厚的人在高音问题也相对较难解决。这便需要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训练。而对于解决换声点问题,除了每天坚持拔高练习以外,还有着许多方法可以参考,如气息的运用、曲目的选择以及不同母音的练声方法,只有合理的练习使学生灵活地进行转换,换声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本文也将在下文进行系统分析。
二、换声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气息的使用方法
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动力和源泉,任何形式的演唱都要建立在良好的呼吸状态之上,而进行换声则要依靠气息的流动。在演唱的准备阶段,我们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使气息流入共鸣的腔体之中,这样在演唱过程中则会更容易找到并打开共鸣腔体,因为带有假声的高音演唱需要运用到头腔共鸣,而浑厚的中低音则需要胸腔共鸣。所以,在吸气环节中,我们便要使用“闻花式”的呼吸方法吸入气息。“闻花式”的呼吸也是老生常谈的方法,是经过科学认证最适合、最合理呼吸方法,这样气息才可以达到头腔与胸腔共同吸入的效果,使声音更加通透。
在此之上,我们还需要在演唱时保持轻松的状态,有些人因为对高音的畏惧使得在马上进入高音之时变得过分紧张,使上半身非常僵硬,气息便无法流通,便出现了气息无法流入头腔,高音也会变得颤抖。为此,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放松身体的办法来解决紧张问题。“搬琴练声”的方法就是其中之一,在练声或唱歌环节中,可以让学生搬着琴脚或者桌角进行演唱,这样人的着力点便转移到了两臂,上半身的肌肉也因为两臂肌肉的用力而被架空,气息的流动便有了更好的通道。所以,良好的气息是换声点解决的根本,只有腔体完全打开,肌肉放松,才能更好的解决换声问题。
(二)不同母音的练声方法
练声环节是声乐教学课堂的必经过程,其目的主要便是为了在练声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将正确的方法运用到演唱歌曲之中。当然,练声也称“开声”,它的第二个目的也是为了在演唱歌曲前把演唱状态调至最佳,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准备。
所以,科学的练声就变得尤为重要。在练声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多个母音连用的方法进行练声,如在男声的练声环节中,上行音阶我们可以选用“a”母音与“i”母音连用的方法解决换声问题,这是源于男声本身的位置就偏低,共鸣点多在胸腔,“a”母音属于开口音,较容易发出。但随着音高的上升,“a”母音的开口状态极易出现气息大量流失的情况,这是将母音转为闭口音“i”,“i”母音除了可以解决开口气息流失的问题之外,还是一个较高位置的母音,它能帮助演唱者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的位置。同时,在练习下行音阶时,因为开始便是高音,这是位置较难找到,我们可以在母音“i”前面加入辅音“d”,使第一个音变为“di”,“di”的发音需要用舌头是抵住牙齿的,这样在气流出来时,牙齿就与舌头产生了一个爆破式的高音,非常方便高音的演唱。
在女声的教学中,与男声的问题恰恰相反。女声通常位置较高,高音、头腔共鸣并不需要过多的培养,问题在于女声的低音会相对困难,这便可以运用上文相反的方法进行训练,在上行音阶中可以采用先“i”再“a”的方法,当然,u母音也是位置较低的母音,用来找胸腔共鸣也非常适合,下行音阶亦然。
(三)选择适合的曲目
曲目的选择是声乐教学中令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选择难度较低的歌曲会使学生得不到进步,但如果选择难度较高的歌曲又害怕学生无法胜任,使得会失去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为此笔者建议,作为声乐教师一定要扩充自己的曲库量,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适合的歌曲进行学习与演唱,不要因为是男高音、女高音就选择基本音区都在高音区的歌曲,这样因为身体素质不同,很多人无法完成过多高音的演唱,并且在过多高音演唱之后,突然出现低音也会使演唱者措手不及。同时,也不要因为是中音而不进行高音的训练,很多中音作品也有个别的高音出现。所以,音区的统一则为最佳,对于高音唱不上去的可以选用一些中音作品进行学习,中音作品中高音不多,很多时候高音都是一带而过,这很适合无法找到高音位置的学习者进行演唱,等这些作品能驾驭之时再进行高音作品的布置。如很多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多么幸福能赞美你》《请你别忘了我》等,这些歌曲音区的进行都非常统一,有高也有低并且难度适中,老少皆宜,而且高音与低音的过渡也相对平缓并不是非常突然,适合中音以及高音声部进行学习与演唱。
三、关于换声点的教学建议
(一)男女区别对待
换声点的问题在男女声的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大多数男声通常只有一个换声点,一般存在与小字二组的f左右,这一点突破了,男声的高音便不再是很大的问题。而女声则有两个换声点,除了上行的换声点以外,女声的下行中音区也必须换声,使之前的高音区头腔共转换到混音区的胸腔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不能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训练。在练声环节,对待男声我们需要更多的选用上行的音阶练声用于巩固基础并不断的向上模进,使其逐渐找到头腔共鸣的位置,进阶则可以音程跨度较大的上行音階,用于巩固高音区的演唱状态。而对待女声则需要重视中音区的练习,因为女声大多并不存在男声高音上不去的那道“坎”,而是中音区无法放松得进行演唱,这便需要我们选用下行的音阶进行练声,使其平稳的进行高音到中音再到低音的转换。
(二)要有足够的耐心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换声点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与指导,并且这与学生的悟性有着很大的关联,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领悟,但悟性不好的学生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很多教师在长时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这是对自己以及对学生的不负责,作为声乐教师则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换声问题除了长时间的练习进行经验的累积以外并没有切实有效的速成办法。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在学生因无法进行突破而烦恼之时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与建议,使其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换声点的问题是声乐进步的转折点,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解决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于长时间无法领悟的学生,教师也可进行教学方法上的进行转变,多尝试其他的方法。
换声点会随着练习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地变化,每个人的换声点的位置也在不断的改变。有的时候高音解决了低音便成了换声问题,并且有的男声,在解决了高音问题之后会有着很多的潜力值得挖掘,教师也应秉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循序渐进,在工作之中不断发现并进行总结。先要把演唱技术的基础打好,然后在坚实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换声技巧,并灵活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声乐教学中换声点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与分析,可以发现,换声点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有着很多切实有效的方法,但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突破换声的这道难关。声乐的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学生的天赋,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练习与琢磨,但不可否认的是,导师是引导学生领悟的关键所在。不论学生天赋如何,笔者在此建议,声乐教师一定要把好引导学生这关键的“第一关”,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更为出众成绩。
参考文献:
[1]朱小燕.男高音中音区和换声区的训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79,(01):60-63.
[2]朱雯.浅谈换声区的几点教学经验[J].黄河之声,2008,(07):50-52.
[3]刘杰君.女高音无换声区混声歌唱训练的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10,(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