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断桥》

音乐
艺术评论
2017年09月03日 00:19

断桥残雪

赵祖宁

在戏曲界,能演《断桥》的剧种很多,会演《断桥》的剧团就更多。然在数不胜数的众《断桥》中,伴随浙江婺剧团(下文简称浙婺)半个多世纪的《断桥》,始终以艺术精湛、风格独特蜚声剧坛,并以技压群芳的优势活跃在戏曲舞台。《断桥》凭什么让行家刮目相看并被誉为“天下第一桥”?何以成为婺剧的标志性之作?不妨让我们再去翻一翻跨世纪的《断桥》史,追寻这其中的奥秘,回顾美誉的由来,将有助于《断桥》光景常新。

曾听前辈说,“浙婺”成立初期演出的《断桥》,与戏曲界众《断桥》的套路大致相同,即属于唱、做并重的文场戏。婺剧古老声腔擅长文戏武做的特色优势,在《断桥》中得以传承发扬,逐渐积累丰富,才有了许仙的十三跌和蛇步追杀过程中的诸多武功功夫,成就了文戏武做模式的《断桥》。1962年浙江江婺剧团携《断桥》首次晋京演出轰动京华,赢得了“第一桥”的美誉。

一、不主故常的扬弃

20世纪 80年代,戏曲慢慢步入低谷,“振兴京剧”、“振兴川剧”等口号四起,“浙婺”没闲着,竟然给自己出难题——重排《白蛇传》,从剧本改编到舞台表演,再次进行全方位的修改、加工、提高。拣这样的难题,就像改建一幢原本从设计到建筑公认精致漂亮的老建筑,往往是一桩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也引来圈内圈外人士的质疑。然而“浙婺人 ”力排众议知难而上,重排《白蛇传》!

《断桥》是《白蛇传》中的高潮戏,又是久负“天下第一桥”之盛名的折子戏,自然是创新的重点和难点。著名导演徐勤纳先生,先前曾是“浙婺”元老级许仙扮演者之一,对剧中人物一招一式、一举一动烂熟于心。他对《断桥》一往情深,从演员到导演乃至剧本改编的角色转换,悟到了这一美丽神话的核心价值所在,他以当代的审美视角,追求古典美和现代美的交融,戏曲美与舞蹈美的糅合。于是,毅然将承担《断桥》改革版的陈美兰、张建敏、周志清三位优秀演员,送驻浙江歌舞团,请熟悉婺剧的民族舞蹈专家孙红木先生直接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以期通过艰苦的训练,领悟当代民族舞蹈的要领和真谛,寻求可以外化为婺剧老树新花的舞蹈元素。在此基础上,导演会同舞蹈编导专家和敢于创新的演员一起,反复研究形成创新共识:创婺剧传统优势之新,立婺剧传统特色之异;不主故常,革新程式,追求戏曲审美新境界。

业内人士都知道,戏曲的改革创新、老戏新演,很难走出两难的困境:改多了不叫戏曲,改少了老面孔依旧;离传统远了,老观众不认可,反之,年轻人不买账。然而,《断桥》在实践中逾越了“两难”这道坎——摆脱了进退维谷、无所适从的困扰,在《断桥》创排中找到了契合点。围绕《断桥》门户独开的文戏武做这一特征,进一步拓展了武做的形式和内容,使武做的构成要素更丰富,更有新意,更有艺术含量,从而进一步凸现了《断桥》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终于将“天下第一桥”推到了新的高度,打造得更加光彩夺目。

二、不落窠臼的三“煞”

“唱煞白素贞,做煞小青儿,跌煞许仙”是《断桥》表演风格的形象概括。“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笔。 ”将不同个性、不同遭遇、不同心境的三人物,分别以“唱煞”、“做煞”、“跌煞”不同侧重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深化剧情。综观各剧种的《断桥》,“唱煞”的屡见不鲜,“做煞”的也不少见,而“跌煞”的就绝无仅有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断桥》的武做首先是由许仙跌出来的,靠演员的十八般武艺跌、扑、翻、滚。以层出不穷的跌,跌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每一跌都给观众带来出其不意的视觉冲击,获得了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将“重武功、多特技、善夸张”的婺剧传统手法,在《断桥》中得以创造性地发挥运用,拿许仙一路逃奔时跌煞绊倒的狼狈和尴尬,大做文章。这些跌的技巧不断创造积累,还得益于婺剧前辈留下的敢闯敢跌、甘于忍痛的敬业精神,一代代许仙不惧“跌煞”,终于跌出了功夫,跌出了艺术,跌出了许仙的际遇和胆小个性。当舞台上真正体现了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戏就自然好看。因为恰到好处,跌,成了剧情所需,成了塑造人物个性特征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段。

在一路逃奔中,许仙的逃步也颇引人注目。以侧身、弓腰、瞻前顾后,踮脚原地快速踩踏,左手提起衣襟,右手奋力摆动以示拼死前行,无奈却是欲速则不达,惟妙惟肖地表达了许仙魂飞魄散、万般慌乱的心境。接着又用上了如过石墩桥的麻花步,以夸张并舞蹈化的花式台步,充分表现出许仙慌不择路、无路可逃的各种窘态。诸如此类源自传统,通过提炼得以翻新的“杨柳”,如今都成了出彩之处,被视作《断桥》的特色符号,让观众觉得好看又印象深刻。

“做煞”的青儿是怎么做的呢?她一边以丰姿绰约的新创舞蹈动作和现代造型增强艺术感染力,一边又以粗野的草根艺术特色接地气。《断桥》的功夫和特色,还真离不开她的“做煞”,因为她是剧中最“年轻”的武旦角色,因而舞蹈造型中许多高难度动作,理所当然得凭她“女侠般”的非凡功夫,才得以完美呈现。如一眨眼工夫,青儿双腿勾挂在许仙腰间,横悬身子,任许仙竭尽全力快速旋转奋力摆脱,青儿就是缠绕不放!类似这种新创的戏曲舞蹈都相当见功夫。与此同时,青儿又始终贯穿婺剧传统刚烈的大动作,以粗放又夸张的表演风格去刻画青儿的果敢与泼辣。如青儿一把抓住许仙拷问:这上是什么?下是什么?剑拔弩张却欲杀不能,怒不可遏,两眼发直,忍无可忍,随手给了许仙猛力一巴掌!这一巴掌有多猛?足以让许仙顺势翻了一个抢背,悬空摔下,浑身发抖,屈膝求饶!如此激烈举动,青儿还是怒气难消,顿足捶胸,摩拳擦掌,张口又是一顿连珠炮式的切齿痛骂!就这么粗犷,这样极度夸张!地道的乡土野味!只因为“野”在情理中,这一巴掌宣泄的不但是青儿的心中怒气,同时也替观众释放了对许仙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怨气——这个窝囊废,该打!然而,许仙的狼狈不堪,顿时让观众产生恻隐之心和怜悯之情——他毕竟是被法海欺骗的受害者。就这小小片断,凸现了人物个性,又让你感受到浓烈的辣味、趣味、戏味、乡土味。总之,浓浓婺剧味,殷殷歌舞韵,成了《断桥》老戏新演的成功标志。

唱腔音乐是一个剧种的标志,舞台表演的创新,理所当然带动唱腔音乐的再突破,对此,“唱煞”的白素贞自然功不可没。作为该剧的核心人物,文唱武做义不容辞一肩挑,份量不言而喻。唱腔的创新,一方面得益于扩大音域,将传统曲调音域扩大到了两个八度,增强起伏变化,使旋律更能传情达意而又优美动听。另一方面很大程度是通过演员二度创作得以完美体现。“唱煞”白素贞的成功之处,在于能以浓郁的婺剧传统韵味为本,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将滩簧的真假嗓结合演唱赋予时代气息,在前辈成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让《断桥》的演唱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断桥》中白娘子唱段成了滩簧戏中颇具新意又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深受观众所喜爱。

三、“煞”不仅“煞”到了至情,还 “煞”到了至美!

反复打磨《断桥》的过程,也正是婺剧艺术朝着城市化进程的半个多世纪,更是滩簧音乐承前启后、成长发展、日臻成熟的历史阶段,其音乐具有当代气息和城市剧场艺术的格调,欲柔则柔,该刚则刚,刚柔相济,展示出滩簧音乐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与其说是滩簧成全了《断桥》,不如说是《断桥》造就了委婉柔丽、至美至乐的当代滩簧音乐。《断桥》拓展了婺剧滩簧声腔的表演格局,提升了滩簧的艺术品位,对婺剧来说是历史性的,空前的。

如今的《断桥》,最抓眼球的无疑是那一组组雕塑般的舞蹈造型。怒火中烧的青儿和爱怨交加的白娘子,一路追杀许仙。两蛇仙,一凡人,乍看一追一逃是矛盾双方,细想则是恩怨交织、爱恨纠结的矛盾混合体。于是,巧妙地追出了那一系列由白娘子苦苦地左劝青儿、右怨许仙的组合造型,这些情景交融的每个造型,不光使舞台变得丰富饱满、漂亮,且更有张力。这些造型,既是构成文戏武做的要素,又是特色所在,也是继承创新成功的体现。许多动作以速度取胜,也就带来造型的难度,演员得有非常功夫才能得以体现。这些造型何以成为《断桥》美的象征,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观察。

这些造型富有创意,高度综合,众美皆备,耐人寻味。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断桥》中三人物都有太多的悲情要倾诉,歌的部分自然就重了。于是,在重排时适度疏歌词、密舞蹈,弃尺有所短,扬寸有所长,寻求比语言更能表达特定情感的舞蹈语汇,营造悲剧情境的舞台氛围。据此设计的一连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雕塑般舞蹈造型,定格于边追边唱之间,追求最大程度发挥戏曲写意、抒情化的表现特征。同时,舞蹈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或纯粹的摹仿或重复,而是经过消化吸收、悉心创造赋予深刻内涵的舞蹈造型,有了更新更高意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舞台尽是一幅幅流动的画,一首首兹以默默吟颂的诗,典型的诗情画意!这些舞蹈造型,柔情与泼辣相得益彰,乡土美与大雅美相映成趣,传统美与现代美完美融合,无论对于婺剧,还是对于舞蹈,都是全新的。然而,它能让新老观众都喜欢,行里行外都叫好。这些舞蹈造型,没人再追究其姓“婺”还是姓“舞”,新老观众都理所当然把它视为《断桥》耀眼的闪光点,看作《断桥》美的象征,展现了古老婺剧与当代舞蹈的完美穿越,从而焕发出传统艺术的青春活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这些造型极富欣赏性又富有深刻寓意。编导在《断桥》的创作中,始终贯穿“和为美”这一东方美学理念,以“优美的核心在于‘和 ”作为这一美丽传说的核心价值,将化解戏剧矛盾冲突过程变成演绎《断桥》美的过程。同时,传承中国戏曲悲剧历来享受团圆之喜的文化需求,使得这些造型不仅追求形式美,并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美。大胆运用艺术的对立统一辩证法,将剧烈冲突对立的人物关系,巧妙地作为构成唯美画面的要素,以不同情感诉求为色块,不同的性格和处境为线条,编织成-幅幅天造地设、精妙绝伦的画卷,这是对言语传情的烘托和引申,还是意在言外的情感诉求?任观者从中迁想妙得,在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中,聆听白娘子“一往情深痴心一片”感人肺腑的哀婉倾诉,感受白娘子对爱情的忠贞之美,青儿对白娘子的忠诚之美,天上人间神仙眷侣的姻缘之美,从而成功地体现了阴柔之美、中和之美和道德之美,凸显中国戏曲悲剧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

在《断桥》中,三人物以各自个性化的形体动作和不同特点的演技,把人物个性特征刻画得分外鲜明而饱满,加上有那么多时分时合、目不暇接的造型,使得只有三个人物的舞台,变得特别立体、特别流动、特别多姿多彩,满台是戏!全剧重现了婺剧传统特色:“闹”!即便是悲剧,婺剧也喜欢演得强烈,闹猛。

在追杀过程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蛇仙的蛇步。有远见的“浙婺”领导在建团初就率先将蛇步作为旦角演员基本功训练必修课,让演员倾注功夫,期许以娴熟、精湛的独有技艺,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今,“浙婺”不乏能将蛇步演绎得出神入化的演员,那轻捷飘逸的蛇步,给观众传递的不仅是蛇形蛇态,还能透出一份蛇的神韵、蛇的趣味。欲左先右,欲高先低,时而急疾上窜,辅之犹如新疆舞的晃脖子技巧,就像被激怒欲发起攻击的眼镜蛇,凶光毕露,杀气十足,动作不大,且一瞬即逝,却令人印象深刻,又使得舞台节奏紧凑而有变化。

《断桥》的有趣之处还在于它的不可临摹和效仿性。在戏曲界,逢有好的剧目,兄弟剧种之间通过移植上演是寻常事。半个多世纪以来,《断桥》名声在外,不乏来团学《断桥》的其他剧种的兄弟剧团,却没见如愿以偿成功移植的。为什么?简言之,原因有二:一是唱腔、动作、造型与融为一体的独特的音乐、锣鼓不能分割,没法移植。二是《断桥》中三人物诸多独特技巧若以分解学习,学会不难,但要学到得心应手、三者紧密配合,既能展示艺术美又能为塑造人物服务,绝非一时之功。因此,至今尚未见过与婺剧文戏武做版本雷同的《断桥》,以至于让婺剧《断桥》始终在剧坛独领风骚。从此角度,《断桥》不是孤本却胜似孤本,在戏曲天地里,它还年轻,还在焕发着青春活力,还有成长空间。

四、不同凡响的效应

一个剧种或一个剧团,它的艺术价值、社会地位,全取决于大众对它演出剧目喜闻乐见的程度。婺剧作为流行区域不大的地方古老剧种,身处地级市的婺剧龙头剧团“浙婺”,曾经因为《断桥》的成功,屡屡登上首都舞台,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让全国观众有机会看到婺剧,从而认识浙江婺剧团。《断桥》成功的名牌效应,还在于它向世人宣示:当今婺剧,不仅仅是专家心目中的“明清戏曲博物馆”,它依然是当代戏曲百花园中充满生机的奇葩!《断桥》为婺剧扩大社会影响,提升婺剧在戏曲史中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断桥》经历跨世纪、越国界的磨炼和检验,成为婺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展现出当今婺剧根在农村,枝在城市,花已开到了国外的生机盎然景象——《断桥》成了外行内行都喜欢、专业剧团和民间剧团都爱演的剧目,几乎成了所有专业、包括民间职业婺剧团的保留剧目。能不能演《断桥》,演的质量如何,似乎成了一个剧团演艺水平的标杆;《断桥》成了演出场次最高、观众最多的剧目;成了老演员新演员都喜欢演的剧目;成了专业、业余共同选择的启蒙教材;成了演员考核评比的最佳选择;成了名副其实雅俗共赏之作、既能获奖又能得观众夸奖的精品。

重塑后的《断桥》,再次得到当代戏曲专家的充分肯定,一时间看成是 “全国戏曲改革的冲击波”,当年即被应邀赴京为亚运会开幕式演出。此后,还几次应邀参加全国性戏曲盛事作示范演出。

重塑后的《断桥》,1993年率先走出国门为婺剧打天下。作为文化交流赴日本演出获得成功之后,次年,新加坡敦煌剧坊慕名邀请浙江婺剧团作商业演出,再次大获成功!邀请方在答谢宴会上说:“我们原知道金华有一绝是火腿,现在发现金华还有一绝是婺剧。 ”此后《断桥》继而出访过台湾、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几乎是众口一词,“天下第一桥”名不虚传!

具有历史意义的 1997年香港回归晚会,“浙婺”带着《断桥》前往,这是一场《断桥》接受巅峰对决、见证奇迹的特别演出,让《断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最公平、最过硬的艺术质量评比。主办方别出心裁,瞄准内地各大剧种演《白蛇传》最著名的剧团,在这些剧团中遴选出演得最精彩的场次,由多个剧种、多个剧团联合演出拼接成一台《白蛇传》。这一特殊安排,与其说是名团、名家、名段的友情联袂演出,不如说是一场硬碰硬、货比货、名副其实的斗台戏。《白蛇传》剧前面场次分别由上海昆剧院、山东京剧团、重庆川剧院、江西赣剧团和香港的京剧团体承演,最后由浙江婺剧团的《断桥》压台,结果是压台压得特别精彩。笔者有幸亲身感受那场特殊演出的火爆场面,至今历历在目。《白蛇传》前面场次,表演者或是像昆剧著名表演艺术家计镇海这样的大腕,或是像誉满戏曲界的川剧《盗仙草》、赣剧《水斗》那种武打场面,而紧接压台的竟然是“浙婺”三名年龄仅卅挂零的后起之秀。《断桥》伊始,许仙边唱边逃的出场,以一个出其不意的“飞扑虎”从条幕间横空窜出亮相,随即引爆掌声。一幅幅变幻莫测、见所未见、被诗化了的新奇画面,一曲曲闻所未闻、优美动听又鲜有江南韵味的唱腔音乐,让观众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感官得到充分激发,使得整个剧场沸腾了似的。他们未曾想到,那么耳熟能详的情节,呈现在他们眼前居然如此耳目一新!让观众激动不已,台下连绵不断的如潮掌声和惊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满场的香港观众仿佛顿时都成了婺剧“粉丝”,台上台下呼应互动,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高潮!与此同时,舞台两侧挤满了来不及卸妆、换服装的兄弟剧团演职员,争相观看《断桥》风彩,名角大腕们也一样挤在一起一睹为快。此情此景,确能让你感受到《断桥》的魅力非同寻常。亲历《断桥》这一特殊的检验以后,我更加深信,《断桥》,是婺剧人的卓越创造,不仅是婺剧的经典,也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人物 婺剧 完美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