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巴赫之象

音乐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09月11日 10:11

奉上经典音乐之巴赫的管风琴作品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陈宏

摘 要:《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首看似平常的作品,实际上从变奏曲内容、结构、变奏手法等方面做了极其精细的布局,从侧面反映了巴赫的音乐掌控力和音乐创造力。正因为此,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被认为是变奏曲史上独一无二的代表。

关键词: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探析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056-02

一、《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据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者J·N·福克尔所称,《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应他的艺术赞助人德累斯顿的凯泽林伯爵之邀而作。这位伯爵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他的古钢琴乐师 J·G·哥德堡常在他的难眠之夜为他弹奏一些乐曲。1741年,巴赫从莱比锡到德累斯顿访问旅行,伯爵听说巴赫造访,于是要求巴赫写一首“既有安慰性质,又有愉悦气氛”的乐曲供戈尔德堡弹奏,帮助自己度过漫漫长夜。这样,巴赫就遵嘱写了这部作品,称作《哥德堡变奏曲》。

福克尔关于《哥德堡变奏曲》创作背景的这一说法,多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巴赫学者的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的初版乐谱上并没有“哥德堡变奏曲 ” 的标题或相关题献,而只是标上“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anderungen”(咏叹调与各种变奏)。尽管福克尔的说法受到怀疑,但巴赫这部作品被称作《哥德堡变奏曲》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巴赫晚期键盘音乐的杰出代表,《哥德堡变奏曲》集合了巴赫所处时期大部分的音乐体裁,如此庞大的作品了反映了当时键盘音乐大部分的技术手段,这部大型作品也体现了巴赫的音乐即兴创作能力。

很显然,对于巴赫而言《哥德堡变奏曲》只是他音乐才华厚积薄发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分析

《哥德堡变奏曲》由一首咏叹调(主题)和三十个变奏组成。值得注意的是, 这首咏叹调曾作为一首独立的乐曲出现在1725年(巴赫的第二任妻子Anna Magdalena将此曲收编于她的键盘乐乐谱中), 由咏叹调与三十个变奏组成的完整的《哥德堡变奏曲》则于1741年首次出版。《哥德堡变奏曲》的整体艺术构思极为精致, 全部变奏构筑在一个讲究对称、富于逻辑的整体框架之中。三十个变奏依次构成三个一组, 每组的第3个变奏(“变奏30”例外)均为卡农, 这九个卡农按顺序分别以同度至九度的卡农形式出现。在其余的变奏中,“变奏10”(小赋格)、“变奏16”(序曲)和“变奏22”(Alla breve)尤其值得重视。这三个特殊的变奏正好处于整体结构中的三个关键部位:“变奏16”位于整部作品的当中, 如同一个“轴心, ”而“变奏10”和“变奏22”基本上处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中心点”, 因此可看成是两个“第二轴心”。最后一个变奏(“变奏30”)是以对位的织体综合了当时两首“流行歌曲”的旋律和主题。在这三十个变奏之后, 最初的咏叹调主题再次出现, 在乐曲的整体结构上, 音乐形成了一种完满的首尾呼应。

《哥德堡变奏曲》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音乐特征,那就是咏叹调需要特别的加以重视。这首咏叹调是一首萨拉班德舞曲, 音乐的性格舒展优美。它的织体简明清晰, 右手演奏抒情的旋律, 左手则以简洁的和声伴奏衬托。然而, 这首咏叹调的优美旋律对后面的变奏并不重要: 右手声部的旋律中, 其主题动机或其他音乐要素与后面的三十个变奏没有任何关联。这里, 真正与这些变奏发生联系并成为变奏曲基础的是左手声部所显示的和声进行, 尤其是开头四小节中下行的低音线条。全部变奏就是建立在这一重要的低音线条和相关的和声进行之上:在“变奏4”中, 主题的形态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一变奏与“咏叹调”作一对照, 就可马上发现: 这里,不仅基本的低音线条一开始就清楚地得以呈示, 而且和声的布局几乎完全相同于“咏叹调”。

同样,“变奏8”的整体和声布局依然保持着“咏叹调”中的模式。虽然这里的左手声部织体变成了分解和弦, 但低音线条的进行与和声的特点清晰可见:

“变奏10”虽然是复调性织体的赋格, 但以4小节为基本單位的方整性结构在音乐的发展中仍具有关键的意义。这里的赋格主题是一个4小节的乐句,它先在低音部进入, 答题在次中音部进入, 接着主题又在高音部进入, 然后答题在中音部出现。在这一部分中, 主题、答题的四次进入正好构成一个16小节的方整性组合。第二部分的音乐同样保持着这一方整性组合的特点, 只是将主题、答题进入的声部次序作了改变。

“变奏18”是一首六度卡农曲。复调性的构思使基本的低音线条主题展现出新面貌。在此, 这一主题形态变成一个明朗的上声部旋律, 并以六度卡农的织体来展开音乐。在这个例子中, 原本的低音主题显现出更为明确的主导作用:

如果我们对全部变奏曲作一分析的话, 不难发现, 几乎每一个变奏都显示出这一以4小节乐句为基本单位、强调对称性音乐组合及二部曲式为基本框架的结构特征。毫无疑问, 在《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中, 这种结构的持续性运用, 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因为它使巴赫的“音乐话语”展现出某种新的艺术意涵。更为重要的是, 究竟应当如何来认识巴赫在《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新的特征。

三、《哥德堡变奏曲》音响版本——以格伦·古尔德1981年的录音版本为例

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对于这部作品的演奏一向被视为这部作品最具有权威的钢琴演奏版本。甚至有评论认为“是古尔德创造了这部作品”。的确,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本人传奇一般的音乐生涯,也和这首变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尔德人生中的第一次录音,便选择了这部作品。 古尔德的演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巴赫作品音符演奏的处理,古尔德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方法,这也是古尔德与其他钢琴家演奏差异最明显的地方。一般而言,考虑到巴赫时期键盘乐器的实际发音效果,大家遵循的演奏传统是:十六分音符用连奏法演奏,而八分音符则用断奏法来演奏。但古尔德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传统。在他的录音里,时常听到断奏的十六分音符,比如在第一变奏,右手十六分音符使用断奏的处理,使音乐的形象变得坚定有力,动力感十足。古尔德认为,他更多的考虑的是具体的音乐形象,从而决定采用哪种演奏法。

2.古尔德特有的的节奏韵律感是他演奏的另一个特征。《哥德堡变奏曲》共30个变奏,每一个变奏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象,并且30个变奏又相互组合,形成整个作品的结构模块。这就需要演奏者从微观和宏观上对于这部作品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考虑。否则全曲的统一和完整性会被破坏。很明显,古尔德很仔细的考虑了每一个变奏的音乐性格,从每个变奏的节奏形态出发,古尔德通过速度、力度、节奏律动的变化,成功塑造了每一个变奏曲的音乐形象。

3.在古尔德的这个版本里,并不是每一个变奏都严格按照乐谱进行反复。古尔德有选择的对其中几个变奏进行了反复,这几个变奏篇幅较小,如果没有反复,音乐的整体框架就会显得过于单薄,破坏了整部作品的平衡。

就象这首变奏曲以主题开始,经过30个变奏后又以同样的主题结束一样,在1981年以再次录制这首曲子之后,古尔德病逝,《哥德堡变奏曲》陪伴他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俄罗斯钢琴家涅高兹就对古尔德演奏的巴赫作品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古尔德演奏状态就像是“巴赫唱诗班的儿童,知道巴赫自己演奏时的呼吸,停顿,仿佛和巴赫有着亲身的交流。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变奏 巴赫 伯爵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