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帕凡舞曲》的艺术特征探究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09月26日 15:46

...三首交响素描,拉威尔帕凡舞曲等 439008 2 企鹅 评价三星

李成龙

摘要:《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是拉威尔的代表钢琴作品之一,本文主要从主题的旋律线条形态、和弦材料构成、和声序进、终止式、音乐结构、音乐织体形态等作曲技法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该作品及其所体现的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特征,为我们以后的音乐作品分析与创作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印象主义 色彩性 曲式结构 和声 织体分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10-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和象征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文艺流派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欧洲音乐形成了以色彩性为主的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这个时期的音乐摒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表现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社会题材和缺少激情的表达与个人情感的苦思冥想,而是采用暗示的表达方式来强调音乐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缺少完整的歌唱性,大大降低了和声与调式的功能性,从而使和声的色彩性趋于主导地位,让和声进行服从于音乐色彩,形成一种简朴、清新、雅致的音乐风格。拉威尔作为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国作曲家之一,认为音乐的首要目的是取悦于人的感官,反对浪漫主义音乐的激情表现。他创作了包括舞剧音乐、歌剧、钢琴曲、协奏曲等在内的大量优秀作品,其中钢琴曲《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创作完成于1899年,作品中旋律线条形态的片段化与零碎化、和弦材料的高度叠置、清晰的和声终止式以及音乐织体的分层化,都透露着拉威尔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一、清晰与零碎化的旋律线条

本首音乐作品旋律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悠长线条,很少具有宽广性,多为零散、片段化的形态,以短小而精悍的曲调构成音乐的主题动机,再运用模进、分裂、展开的手法进行发展,旋律音高的进行以级进、小跳居多,缺少大跳所带来的音乐张力及大起大落所带来的音响冲击,情绪较为平缓。

该谱例是本曲的1-7小节。旋律在高音声部清晰可见,从主音G开始,上行二度后反向下行级进至属音D,之后又级进上行至下中音E,形成了长度为2个小节的主题旋律动机。随后主题动机上行三度模进一次、分裂模进一次、分裂重复一次,最后停留在B音上结束本乐句。从整体上看旋律较为含蓄,上下起伏不大,呈波浪式进行,零碎化的旋律线条特征明显,同时又不失旋律的流动性。级进上下行的迂回旋律缺少了大跳所带来的情绪反差,较慢的演奏速度与较弱的演奏力度,给音乐增添了深沉、悲痛的色彩,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作品标题所带来的启示及象征的总体意境。

二、严谨的曲式结构

本曲为没有引子、连接及尾声的回旋曲式结构(分析图示见谱例2)。

叠部一共12个小节,由两个对比乐句构成的7+5的非对称结构,开始调性建立在G大调上,中间带有关系e小调交替。前乐句基本小节为5小节,由于分裂重复造成了2小节的扩充,结束在e小调Ⅴ6和弦开放终止结束;后乐句增加了一个对位化的声部,依然结束在e小调Ⅴ和弦开放终止结束。插部一共15个小节,内部由B与B′两个重复性的乐段构成。织体与叠部相似,为叠部的进一步发展,旋律保留在高音声部,低音建立在持续音的基础上,中间声部为八分音符节奏的和弦式织体。B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4+3的非对称结构,前乐句转入b小调,后乐句为下行六度模进,调性转入其关系调D大调上,并通过Ⅴ9—Ⅰ收拢终止结束。B′乐段与前乐段类似,在结束时转入G大调,为叠部出现做准备。叠部二为叠部一的再现。插部二共20个小节,写法与插部一有异曲同工之妙,内部由C与C′两个重复性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均由4+6非对称的两个平行乐句构成,采用和弦式的旋律,调性开始建立在F大调,后转入bB大调,最后由Ⅴ7—Ⅰ收拢终止结束于g小调。叠部三为叠部一的第二次再现。

纵观全曲的结构,包含了叠部一、插部一、叠部二、插部二、叠部三共五个基本部分,每个部分均采用了乐段的结构,段落界限清晰明了,主要调性建立在G大调上,先后转入到了属调与下属调后又回到主调,符合了调性布局的惯有规律,即T(主调)—D(属方向调)—S(下属方向调)—T(主调),充分体现了较为理性与逻辑性的传统结构形式。

三、注重和声色彩,弱化和声功能

(一)和弦材料构成

在和弦材料的运用上,本曲在传统三度叠置的基础上做了扩展,采用了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等高度叠置的和弦,增加了三和弦所不能及的和声色彩。

该谱例是第17-19小节,调性为D大调。音乐进行中出现了连续的不协和和弦的进行,包括副七和弦的使用,和声进行标记为:Ⅰ7—Ⅵ7—Ⅱ9—Ⅴ9—Ⅰ—Ⅴ9—Ⅱ9—Ⅴ9—Ⅰ,一连串高叠和弦的序进,增加了和弦的复合性。另外,旋律与低音的反向移动,增加了声部的对比,加强了色彩性,从而达到弱化和声功能的效果。

(二)和声进行与明晰的终止式

为了摆脱功能和声体系的束缚,印象主义音乐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极端表现,一方面采用平行五度、平行八度的进行;另一方面又具有较为明显的和声终止式。

该谱例是第44-49小节,调性为bB大调。其中半音化的进行、低音在Ⅱ级音上的持续等因素都增加了音响的紧张度,使音乐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平行五度与平行八度的连续运用,以及最后在g小调Ⅴ7—Ⅰ的和声终止,都充分体现了印象派音乐两种极端表现。既打破传统又吸收传统音乐的成果,展示了其极具个性的和声语言,使色彩趋于主导地位。

四、复杂化的音乐织体

音乐织体的复杂化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分层结构”上,多个声部按照自己的方向进行所产生的分层。如上文提到過的谱例1,音乐中含有清晰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音声部的旋律层,第二层次为中音声部以八分音符单音跳进进行的音型填充层,第三层次为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交替进行的低音层。三个层次多种形态的组合方式,显示了拉威尔精确的“钟表”式创作风格。

该谱例是第28-31小节,为叠部的第一次再现,音乐中含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音声部的旋律层,第二层次为八分音符进行的柱式和弦半分解的音型填充层,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形成以四分音符交替进行的柱式和弦规律性的律动,四个结构层形成了浑厚而又清晰的层次性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本曲在旋律、音乐织体、和声等方面都体现了其创作的独特性。首先本曲的旋律尽管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悠长线条,但却清晰可见、唯美动人,深入聆听者的心灵,足见其对旋律的重视程度。就像拉威尔曾对他的学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说过的那样:“在一切有生命的音乐中,都有一个含蓄的旋律轮廓”;其次本曲弱化了和声的功能性,加强了色彩性,和弦构成在三度叠加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九和弦、十一和弦高叠和弦的运用,平行五度、平行八度的进行,体现了其和声语境的不同;再次作品中和声终止的清晰、所采用的回旋曲式结构以及调性的布局格式,也反映了其理性、逻辑性的一面和对传统音乐的继承。拉威尔的音乐既继承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又吸收了传统音乐成果,在情绪表达和技巧运用上更加鲜明和清晰,自由无拘束的乐思与古典的均衡形式,富于逻辑而又色彩性的创作方式,融合成了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徐平力.20世纪初期的和声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郑中.拉威尔创作的泛印象主义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01).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和声 和弦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