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美学价值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09月26日 13:35

中国艺术歌曲曲选 书籍 商城 正版 文轩网价格

苏玲芬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顾名思义是以中国古诗词为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谱曲整理而成的艺术歌曲。中华民族是最早出现诗歌的民族之一,其诗词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豐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 歌曲 中国 美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52-03

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近代西方音乐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诗化美与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演唱在韵味、咬字、行腔、情感、表演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特点也造就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其它歌曲美学价值的不同。

一、古诗词歌曲的美学特征

音乐分器乐、声乐两体,器乐为用乐器演奏之乐,或独奏,或合奏;而声乐即人声演唱之歌曲。我国古代歌曲主要是歌诗乐府与词曲,故又是我国古代文学与戏曲的组成部分。

(一)从艺术起源看古诗词在歌曲中的美学特征

从艺术起源讲,诗、歌本为一体,或者说诗歌与乐舞本为一体。《尚书?尧典》所谓“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皆为古人对此之阐发。

《诗经》本为周代宫廷乐舞,故三百篇皆可弦歌,《楚辞》亦楚国贵族歌舞。汉代乐府诗被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作歌诗,即当时的宫廷乐舞体。其实此燕乐仅是宫廷的器乐乐舞,即使遗留在初唐的清商乐如《明君》等曲,也是“有声无辞”,这种宫廷器乐乐舞的声乐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曲子。宋人谓之“今曲子”或“近曲子”,对其歌辞谓之“曲子辞”“近代曲辞”。其中“倚声填词”即依乐作词成为这种曲子的主要体式,因其“以拍(乐拍)为句(文句)”,故打破了六朝乐府的以字(言)为单位的五、七言体,杂言体,而形成了以句为单位的“曲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长短句体。这种新的歌曲即是词曲,词与曲是“同源而异流”,共源于曲子,词曲一体其乐沿用燕乐之二十八宫调体系,其语言则是唐以来的京洛(西安、洛阳)官语与平上去入四声。词曲在唐宋最初称曲子,后称为词,其体除有大曲或大曲的歌头、曲破等片段外,又形成了单曲的令、近、慢。宋以来又衍为缠令、唱赚、诸宫调、戏文等曲体。曲体于元始盛,元明清南北曲成为歌曲之主流。

(二)从诗人创作角度看古诗词在歌曲中的美学特征

诗被传唱对于诗人创作会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反馈作用,当然,如果歌诗能传唱禁中,“货卖帝王家”,那更是无上的殊荣。传说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当场写就《清平调》三首来歌颂杨妃之美貌,便是这种风尚的明证了。《唐音癸签》云:“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王维本人多才多艺,有一次看到一幅没有题识的奏乐图,便马上辨识出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的初拍,据说还曾扮作伶人为太平公主表演过琵琶独奏《郁轮袍》。所以他年仅二十一岁便担任大乐丞的职务,与他出众的音乐才华是分不开的。王维的歌诗也曾引起唐代宗的注意,于是让其弟王缙“裒数百十篇上之”,并亲自批示“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词。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诗家者流,时论归美,诵于人口,久郁文房,歌以国风,宜登乐府。”这样的殊荣, 岂是常人所得?

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最负盛名的歌诗,现仍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可谓家喻户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于是又称《阳关三叠》了。此歌在唐代流传很广,当时就有“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红绽櫻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描写其传唱盛况。当时的统治者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都十分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因而出现了一个我国古代历史上诗歌和音乐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使诗歌和音乐的创作都达到了极为难得的艺术高峰。当我们浏览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之时,犹如走进繁花似锦的百花园林之中,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那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唐代人民深邃的思想感情,多彩的生活以及瑰丽的山河景色。同时从众多的诗篇中,可以窥见唐代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和多彩多姿、丰富的音乐生活风貌。

诗歌是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学品种,音乐语言与诗歌语言有很多共通之处,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等。一些音乐家往往也是诗人,而唐代不少的诗人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

总之,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篇真是数不胜数。虽然我们不能亲睹盛唐时期那繁花似锦、太平盛世时音乐、诗歌黄金时代的景象,也听不到当时歌舞升平、管弦笙歌的美妙动人音响,但这些精妙绝伦的诗篇,却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唐代高度发达的音乐生活风貌的画卷。

二、以词为诗:诗化意蕴的审美特征

在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己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审美经验,并依据这些经验对“壮美”和“优美”作出比较确切的分类。中华美学的审美历史演变表明,先秦至中唐,人们所崇尚、所追求的主要是壮美;中唐以后,人们的审美崇尚逐渐趋向于优美。屈原的《离骚》、秦陵的兵马俑、汉代的石刻以及文学上的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盛唐气象,所追求的大抵是一种不囿于有限时空的“大美”。

(一)诗词创作的审美观

中唐以后,人们的审美追求逐渐转向有限的时空和自身的心灵。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囿于有限时空的优美灵境。这种审美流变,使文学创造的审美趣味也带上相应的色彩,那就是中唐以前在壮美氛围中,为文极重“气”,提倡“文以气为主”;中唐以后,审美观照倾向于“优美”,因而创作内蕴特别看重“韵”,倡导“文以韵为主”。endprint

中唐时期古诗词歌曲,则是“气韵”并重,常以“气韵生动”作为品评艺术作品的准则。它的美质或审美特征也随着由“气韵生动”向“以韵为主”之审美趣味的变更而呈流动取向,所以,笼统地将词体审美特质归纳为“香艳”“香而软”“绮靡”之类是极为片面的,应该依据它所代表的不同审美取向及时代精神去寻找它的美质或审美特征。

(二)诗词创作的审美取向

从审美观念流变的历程看,中唐正处于由“气”向“韵”的转变阶段。南宋陆游对这种现象看得很清楚,他说:“唐自大中后,诗家曰趣浅薄。其间杰出者,亦不复有前辈闳妙浑厚之作,久而自厌,然梏于俗尚,不能拔出。……故历唐季五代,诗愈卑,而倚声者辄简古可爱。盖天宝以后,诗人常恨文不迨,大中以后,诗衰而倚声作。使诸人以其所长,格力施于所短,则后世孰得而议?”他这里的所谓“长”,乃诗人心境意绪的内视之韵,而所谓“短”,则是意气沉雄的诗歌形式。看来,中唐诗人已经很难用前人创造的体式完备的诗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细腻幽咽的心境心态了,于是以曲拍填词便成为中唐文人抒写郁情衷肠的一种普遍审美取向。

以曲拍填词,是为了诗乐相配,大约始于刘禹锡。他在《忆江南》二首自注中首先提出:“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可见,中唐文人词事实上乃“唐人之诗”,在美学品位及功能取向上的首要特征是以“娱己”为旨,喟叹身世,就自我人生际遇和种种现实感受而发的风人之旨。《暗香·旧时月色》是宋代姜夔作词作曲的一首经典声乐作品,作品无句非梅,同时又借梅喻人。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詞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在这些个性化的抒情当中饱含着诗人切入社会和人生的群体意识倾向、强烈深厚个人情感的诗性抒发和对社会和人生感受的普遍经验的凝聚,方能产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三、古诗词歌曲的审美价值

人,在中华古典美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审美的中心是人,是伦理,而不是物,不是物理。中国艺术的审美创造总是与人格美联系在一起的,既是身与物化,又是物以情观;既要“随物以宛转”,又要“与心而徘徊”(陆机,《文论》)。流贯着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格成为中华美学中的最髙观念。因而,人的觉醒亦即对生命个体的价值评判不断深化的演进过程中,中华美学亦随之而具有一种流观意识。中国的艺术是以人格为对象的艺术,它的许多门类在审美特征的显现上也具有一种流动变化的属性。唐诗中,随口吟来,即成永恒,说不出的美妙,这样的诗歌,背后的深厚底蕴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一个永恒的情思,一个是刹那的感动,又新鲜又古老,又简单又厚实。永远的风花雪夜,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言简意浓地道出大自然的真趣、精髓,也裸露跳动着诗人的生命脉搏,配之以大作曲家黎英海的音乐,听来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歌的本质特点是先锋性和时代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和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时代最鲜活、最强烈的声音,这也是它的社会意义。古诗词歌曲大部分是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特别是唐宋时期,以及之后的古诗词歌曲。精词妙句、咏史叹世,寄情山林,感悟生命;曲调婉转迂回,韵味悠远,表达出忧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旷达人文品质与美学价值。叶嘉莹先生说: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诗词艺术歌曲正是具备着唤醒内心沉睡的美,召唤更柔软轻盈的灵魂的最佳介质。

参考文献:

[1]刘茵潇.中国古诗词合唱排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6年.

[2]邓珺芳.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高亚楠.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分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6年.

[4]李曼霞.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实践与流变初探[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4年.

[5]李欣.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民族声乐教学探微[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歌诗 生活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