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探析

音乐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月16日 17:57

蒙古唱腔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德德玛 温暖的家 DSD

张小东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比较,探讨二者的融合问题,从美声唱法在我国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与传统民族唱法融合的必要性,并探讨二者融合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60-01

20世纪80年代,音乐艺术教学开始出现新的分类,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演唱内容、方法和演唱效果,区分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但是这种分类也不是绝对的科学,例如,美国的爵士音乐被划归到通俗音乐中,但其作为美国本土和外来演唱风格的融合产物,爵士音乐的演唱风格非常丰富,若要这样划分,反倒会制约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国外的声乐艺术,也没有这样严格的界定,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进而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

一、二者融合的必要性

美声唱法被公认为是最科学的声乐艺术形式,因此各国歌唱家们在演唱本民族歌曲时都会借鉴其唱法,但是在表演风格上却各有千秋,在唱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俄罗斯学派、德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等。中国声乐艺术将美声唱法进行了独立划分,导致其一直与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并列,没有任何融合的迹象可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

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文化、情感和语言,很难被改变,这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依据。纵观世界的音乐发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民族特色也体现在艺术层面,如印度的拉格与塔拉音乐就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也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由此可见,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融合,这既符合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民族情感的重要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愈加频繁,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中国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欣赏地方戏曲和民族小调了,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同时,美声唱法在东西方人的审美和发声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纯粹的美声唱法很难被中国大众接受,因此,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在充分运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从而体现中国声乐文化的魅力,不仅与我国观众的审美相契合,还能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中独树一帜,让人们记住中国音乐。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音乐家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两者的融合。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學派音乐家们就创作了民族化的美声歌曲,如《海韵》《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在抗战岁月里,音乐家们又将美声唱法融入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歌曲中,如《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激励了无数革命将士。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艺术也异常繁荣,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有些美声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海啊,故乡》等,但是很少有二者融合的歌曲。

二、二者融合的途径

(一)在发扬美声唱法优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美声唱法是公认的科学发音方式,如果单纯强调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不考虑其是否能够被广大听众所接受,那么它将一直“高冷”。因此,美声唱法要想被广泛推广和接受,融入中华文化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歌曲融合了民族情感,符合民族审美,具有民族特色,自然会受到大众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和气息调节方式,声音根据歌曲形式而定,同时,注意把握咬字清晰,体现嗓音清亮的韵律美。

(二)在融合过程中注重民族情感的体现。音乐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任何音乐作品都是情感的表达,但是,美声唱法给人一种太过死板的感觉,而中国人喜欢轻松活泼、有情感内涵的歌曲。目前的声乐演唱者热衷音量的打开和共鸣腔的开放,注重技巧而忽略了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自然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想要让美声唱法被接受、被认可,就要敢于突破,大胆借鉴民族唱法中的优秀演唱方式,在演唱中加入中华民族的元素和民族情感,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打动观众,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三)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出发,充分尊重大众的审美需求,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美声唱法在我国想要发展下去,就要向民族唱法学习。如俄罗斯的民族美声歌曲《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不仅受到俄罗斯人民的欢迎,在世界上也有非常多的听众,这些美声歌曲不仅没有因为融合了俄罗斯本民族文化和唱法而遭到冷遇,反而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共鸣,既体现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又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因此,美声唱法想要发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是其必然选择,只有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在音乐发展中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志杰.美声唱法在中国[J].剧影月报, 2006,(3):92-94.

[2]于善英.美声与民族唱法“歌手共振峰”特性研究[J].交响,2006,(2):70-74.

[3]应尚能.依字行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8.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生活 唱法 美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