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月20日 21:37

谈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方向 古筝论文

张心心

摘要:古筝一直以来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即使在古筝的发展史中一直落后于其他乐器,但是在一些优秀古筝艺术家的坚持奋斗下,也一直在传承相关的古筝优秀作品以及演奏技巧等,这都为现在的古筝艺术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自从建国来,我国的古筝艺术就充分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鼓励支持,并且在大力发扬之下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管怎样古筝艺术都应该是我国在艺术发展中长期坚持的。

关键词:古筝艺术 演奏技法 传承 创新 展望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23-02

古筝在我国应该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乐器。但是在古筝的艺术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古筝的发展不是很迅速,比方说在艺术上的表现过于局限。历代的古筝艺术家也是坚持不懈的一直在这方面努力着,为古筝的发展一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一、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

(一)现代筝乐演奏的初期

现代筝乐的出现是在20世纪的30-40年代,《渔舟唱晚》也就是在那时候创作出来的,应该算是在现代古筝乐中最具年代感的一首作品。这首作品生动的描绘了在夕阳西下的江南水乡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不管作品的创作者是何人,但是曲子都具有山东派风格的一种表现。这首曲子是20世纪30-40年代里面很传奇的作品,曲调朗朗上口,在创作出来后就一直广为流传,还有被一些古筝艺术家用自己的感受进行重新编曲演奏的,也是可以看出对其的喜爱。不同的古筝艺术家让这首曲子有了更为丰富的论释,其中最先开始的是由曹正先生进行改编的编曲,在曹正老先生的改编中还留下了较多的传统古筝韵味。之后又有范上娥女士对其词曲都进行新的编排,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味道在其中,让其更具现代特色,也是通过添加一些装饰音以及附点音的画龙点睛,让曲子更具特色。《渔舟唱晚》在不同的改编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特色,也体现出了历代艺术家们的创新。

(二)50年代筝乐创作与演奏的创新

20世纪50年代有了相关古筝曲子创作以及初步发展。1952年,在潮州《春涧流泉》作品也随即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首全新的曲子突破了以往的潮州弦丝乐传统的创作方式以及结构,加入了新的刮奏演奏,独具一新。赵玉斋先生是山东筝派中的代表性人物,曾将“老八板”体系的古曲进行过新的改编,在老先生的重新创作下,更是添加了和旋,而且还在结尾处进行了巧妙的改编使其更加自然。20世纪的潮州派是最早进行筝曲的创作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及传统气息,而且曲子的旋律轻快细腻,技法上没有较大的改动。另外一种是浙派筝曲,与之相反的是旋律更加欢快,曲子表现的现代感比较强,当然其中也保留了潮州派与客家派中的传统气息,添加了技法、旋律方面的东西。

(三)60-70年代筝乐创作演奏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古筝的发展有了极大进步,在演奏技巧上有了更多的诠释,而且出现了更多优秀的曲子。1960年,潘妙兴线上成功将《彝族舞曲》这首琵琶曲改编成古筝曲,并且进行弹奏。在1962 年史兆元先生也创作出了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古筝曲《春到拉萨》,乔金文先生也创作了优秀代表作《汉江韵》。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陕西的秦筝代表人物周延甲创作了《秦桑曲》,这首曲子在秦筝曲中是代表作,也是陕西流派中的现代首创曲,其意义也是十分重要,促进了陕西流派秦筝的发展。1974年,项斯华、范上娥、沈立量三人一起进行合作编排了《幸福渠水到俺村》,这首曲子展现了多个流派的特色,其中的大指快速劈托就是山东流派的特征体现。

二、现代古箏艺术创作演奏技术的创新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筝创作越来越成熟以及丰富,其形式也很多样化。1992年,何占豪先生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这是古筝发展史中第一次实现与钢琴一起演奏,这首曲子中的音复杂多变,多用来表现愤怒的感情。相比《汨罗江幻想曲》,这首曲子演奏难度更大,还添加了现代新的弹奏技法。在80年代古筝乐曲发展过程中,一些流派的特色都很相近,通常在一首作品中可以看出有多个流派融合,但是不能具体听出是哪个流派特征。到21世纪初期,创作古筝乐曲就要靠人们充分想象力,旋律性不是很强。古筝乐曲演奏展现了和钢琴相似的效果,这说明古筝也慢慢在现代音乐中有一席之地。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古筝乐曲有了很大变化,创作形式发生改变,有了更多作曲家的加入,这就让古筝乐曲旋律以及结构有了更多变化。1987年徐晓琳创作的《黔中赋》就是代表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而是添加了新的节奏。此后,古筝发展一直在进行着。

三、古筝演奏技法发展的展望

(一)一些局限之处及其启示

众所周知,在古筝艺术的发展史上,前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发展不是很迅速,比方说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有人对传统的古筝艺术不是很重视,在创新时盲目的改编。但是我们要知道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进行改编,盲目的追求创新,是不能创作好的作品的。所以,我们要守住我们传统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新的创作。

1.忽视文化意蕴

在古筝的艺术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也就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以及优秀的作品,但是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会有人进行盲目的创新而抛弃传统的文化,认为古筝就是要弹得快速才能有表现力。但是实际是古筝艺术是跟随地域文化的,比如关于客家的古筝乐曲简朴清雅就跟客家人处于闭塞环境状况相吻合,所以他们的筝曲就相对比较清雅,每种筝曲都是这样,它们的发展都跟当地的地域文化离不开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文学素材也是影响古筝乐曲的一项因素,有的筝曲的题材就出自古典诗词或者小说中,比如《秦桑曲》就是以古诗类型进行创作的。但是现在很多创作者盲目的进行创作,认为筝曲越复杂就越受欢迎,只追求技法,不重视其中的乐曲内涵以及文化,让筝曲的发展暴露出很多的问题。endprint

2.忽视作品理解

“一件艺术作品展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作品本身带给人们的感受,如果要发掘它的意义,就需要先接触作品,然后去感受曲子带来的关于曲子之外的思考、态度、感情。”音乐更多的就是创作者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感情表达,它没有具体的意义,也就是它的意义是人们赋予的。古筝乐曲中很多作品是以叙事、写景为题材,但是有音乐教师在解释时,将其中的表现用冷冰冰的文字解释,没有带有具体的情感,也就与音乐的非语义性相违背。

3.忽视内心感受

古筝作品因为有很多流派的相互影响,所以在演奏形式上更加丰富。有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对琴的面板或者侧板进行拍打,加入这种音色让曲子表现更为立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過多的肢体表现,不然会让曲子表现得很浮夸,缺乏内心感受,过于形式化。

在演奏过程中,恰当的肢体语言可以让乐曲更具有情感,也更能带动观众,这种形式的表现可以让乐曲的感染力更强。肢体语言时演奏者由心而生的,只有演奏者真正感受到了乐曲中的情感,才能将其表现出来,这种真实的情感表现也会让乐曲更有感情。如果没有肢体语言的配合演奏,整首乐曲演奏下来会显得很无力,但是过于多的肢体语言同样会带来不好的感受,会显得很花哨,而没有展现出真实的情感。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注意不要过于极端,适当的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就行。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性,这样他们自己能够主动去了解乐曲中的意义,演奏时才会更有感情,也能让古筝艺术的发展得到好的推进。

(二)古筝演奏技法的未来新发展

古筝艺术的发展在未来一定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有更高要求的方向。其一古人在弹奏时不用小指,在未来发展中会进行新的定位,每根手指在弹奏时都是有不同的作用的,小指也是。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小指必定是会加入其中的,但是这个发展过程也会很缓慢,突然改变习惯的方式需要时间去实践。还有是左右手的弹奏需要平衡,不能仅仅是右手进行弹奏,左手也要不断练习。

(三)多元化开拓与创新

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媒体的迅速传播,古筝艺术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着。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古筝的演奏也是会走向全球化的过程。

四、结语

古筝艺术的发展创新中不仅要保留传统的文化,也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新的创新。要敢于创新,不是盲目创新,抛弃传统的文化,这样我们的古筝艺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妍.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207-208.

[2]孟珊竹.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探析[J].大舞台,2010,(07):54.

[3]李晨蕾.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5,(23):148-149.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古筝 文章 曲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