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乐种三星鼓的演奏形态及音乐构成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月20日 17:34

潮州市民间音乐团夺得第三届全国鼓艺大赛金奖

付小芬+刘培发

摘要:江西宜春“三星鼓”,是由唢呐和鼓作为主奏乐器,属于我国民间器乐合奏吹打乐类乐种,并在《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江西卷》中早有记录。近几年来,“三星鼓”这一民间乐种在宜春当地的发展十分红火,这引起了笔者对此进行深度思考。

关键词:“三星鼓” 演奏形态 音乐构成

中图分类号:J6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25-03

民族音樂学家曹本冶先生曾经说过:“我不是人类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没有受过心理学的训练,我是一个音乐学家,因此我认为不能逃避对音乐的关注。”作为一门独立的音乐理论学科,它的立足点恰恰就在于音乐本身。根据宜春市文化局于1995年编撰的《宜春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后称《集成》)和笔者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采集的资料,我们初步认定,“三星鼓”最初产生的时间上可界定为19世纪初清代后期。

宜春三星鼓现流传范围主要在宜春的各个乡镇中,如柏木乡、洪塘镇、三阳镇等区域。根据《宜春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的明确记载,三星鼓最初为“吹奏乐”, 是从宫廷音乐流传到民间的,当时只有唢呐、笛子等吹奏乐器,并未有其他打击乐器参与其内。关于地域上的传播就复杂一些,资料的记载为宜春的吹奏乐是从万载县吸收过来,而万载县的吹奏乐却是从广东带过来的,关于这一说法,是由《集成》中采访宜春市柏木乡已故的老艺人杨节五的后代得知的。据其后代口述,杨节五老人的师傅就是万载人,在传授过程中有一首名为《小桃红》的唢呐曲牌,其旋律与现在广东音乐中的《小桃红》所差无几而得以考证。柏木乡与离宜春市区相隔60公里,但离万载县仅有3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客观因素使得三星鼓的前身不仅从万载县发源,同时也让柏木乡的三星鼓乐队成为资历最老的演奏乐队。而紧邻着柏木乡的洪塘镇、三阳镇、寨下村,也是现如今存在的能演奏较完整的“三星鼓”曲目的乐队。笔者推断出这一点,不仅得到文化馆相关人员的认可,并且在其他村也得到承认,认为柏木乡乐队的演奏水平是全宜春最高的。

“三星鼓”作为一种民间器乐演奏的形式,在《中国音乐词典》中的释义为:“因一人同时演奏三面鼓(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所用乐器除三面鼓外,还有夹板、铛锣、小钹、唢呐、笛、二胡、低胡、三弦,后来加进琵琶、扬琴等……”,这是1984年纪录的乐队编制。笔者发现,在词典中并没有给出三星鼓的明确界定,由于其所用乐器的复杂性,笔者查阅了《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对鼓吹类和吹打类乐种的界定。《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注释到:“鼓吹类乐种是以某一件吹奏乐器如管子、唢呐、海笛、笛子为主奏乐器,配合其他管弦乐器、打击乐器所组成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吹打类乐种是以管弦乐器或单纯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而笔者在考察“三星鼓”这个乐种时,在甄别乐队中占主导地位的乐器中,按其历史构成发现,宜春“三星鼓”是以唢呐和三星鼓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类乐种。因此给“三星鼓”这一乐种划分类别后,本文将从乐队编制、演奏曲目的旋律发展手法这些方面分析其音乐构成与音乐形态。

(一)“三星鼓” 的乐队编制

“三星鼓”既然界定为吹奏乐类乐种,那么其主奏乐器必然为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管乐器以两只唢呐为主,一只是吹奏高声部的唢呐,另外一只为吹奏低声部的唢呐。打击乐器为三星鼓、单铛、双铛、小钹,其乐队编制一般为5-10人组成。

在实际演奏中,因演出场合的不同,如白天的红白喜事所用的乐器就与夜晚的不同。据柏木村的鼓手杨细华说,在晚上“做日子”时,一般不用唢呐,而改用笛子和二胡,以烘托出幽静的气氛。其中,乐队在坐位排序时也有自己的讲究,艺人们一般在红白喜事的仪式中围坐在一张正方形的桌子旁,如下图所示。

司鼓:一人

唢呐:两人(兼吹长号)

单铛:一人

双铛:一人

钹: 一人

(二)“三星鼓”的音乐形态分析

“三星鼓”乐种的现存曲目多以传统曲目为主,如《慢拍》《白鹤鸟》《四字调》《过山鸟》《哀鼓调》等40多支曲牌。这些曲牌的演奏背景都是在婚丧嫁娶“做日子”时演奏,但具体的功用有区别,如《慢拍》《白鹤鸟》《四字调》这几只支曲牌,它们的风格欢快热情,一般在在婚嫁、寿辰时演奏;而《过山鸟》和《哀鼓调》曲牌速度较慢,演奏气氛庄重凝重,一般用在丧事、送葬、祭奠的仪式中。

《慢拍》在“三星鼓”乐种的演奏曲牌中是一只运用较广泛,也颇具当地民间特色的曲牌。在1991年北京中央电视台拍摄《欢腾的金秋》音乐片中,宜春“三星鼓”也是利用《慢拍》的曲调和结构改编成《闹金秋》的创作曲目进行参选。笔者基于《慢拍》是一只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曲牌,特此对其进行结构和旋律特点分析。

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作品大多以“齐奏”或“大合奏”或是支声复调形式居多。在《慢拍》的音乐结构中,十分典型地体现出了民族器乐曲中旋律变化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这只曲牌的结构特征。强调旋律的变化发展,使得其结构以变奏为主。按照傅利民先生在其《乐种学讲义》中为中国传统器乐曲的归类中分析到,“变奏体曲式是采用一手基本曲调进行严格的板眼(加花)变化或不依板眼的自由变化而构成的。……如‘中、慢板花腔体结构的产生,如‘多段体结构中用自由变奏重复所引起的变化等。”

《慢拍》的结构形态为变奏体曲式,并且属于变奏体曲式中的变板变奏形式。这支曲牌的结构特点在于,曲调经过每次变板变奏,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每一次变奏都可以作为独立演奏的部分。变奏的顺序由慢到快,逐渐减慢,即:起板式—入板(慢节奏)—转板(慢板中速)—快板—慢板。旋律的组织是旋律的加花与缩减,而三星鼓和其他打击乐器的配合则是旋律密集时,鼓点也繁杂;旋律相对疏散时,鼓点也对应着变疏。

下面笔者以《慢拍》的谱例来分析其具体的变奏曲式的结构特征。谱例1是《慢拍》的主题旋律。

在乐曲的开始是起板式,即慢板段落。在这一部分中,主题句通过增值的方式被扩大,打击乐器的节拍、速度也相应发生变化(如谱例2和谱例3)。

在谱例中可看出,对比于主题原形的旋律,乐曲的慢板段落是有意地运用节拍增值的变奏手法将原旋律拉长扩大,节奏也变得徐徐不急,三星鼓的鼓点和其他打击乐器的配合也显得十分从容。①

谱例4是乐曲进入了快板变奏的段落。在节拍由4/4的形式改变为2/4,表示出演奏的急促状态,打击乐器的三星鼓由谱例1、2中规整的八分音符变为略带变化的附点、八分音符和前、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单铛、双铛以及小钹的节奏对比前面的谱例也翻快了一倍。这样的演奏使得演奏气氛越来越高涨、热情和喜庆,并到达乐曲的高潮。

到了乐曲的第三个部分,进入了渐慢的收板段落,旋律节奏逐渐拉宽,打击乐器的节奏型也逐渐恢复到慢板。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慢拍》的整个乐曲构架的形态特征。除了其乐曲形态的分析外,笔者还关注了这首乐曲的旋律特点。《慢拍》的旋律特点很丰富,乐曲在板式变奏的框架中,再进行旋律加花的变奏。旋律自身同时有许多音程的大跳,多“mi-sol”三度的级进,“sol-re”的五度以及“sol-mi”六度的跳进。因为旋律存在很多大音程的跳进,使得乐曲在唢呐和三星鼓的演绎下彰显出幽默、喜庆和热烈的个性,使得在每逢嫁娶和寿辰等喜庆的仪式中必定要演奏《慢拍》,在当地甚至外乡中常演不衰。

注释:

①谱例中打击乐器的符号中, 代表板鼓,念名为“嗒”; 代表腰鼓,念名为“咚”; 代表小堂鼓,念名为“咙”; 代表单铛,念名为“当”; 代表双铛,念名为“丁”; 代表小钹,念名为“且”。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丹丹.读《传统音乐的个案调查与宏观把握——关于“历史的音乐学”》[J].黄河之声,2011,(02).

[3]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袁静芳.乐种学[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9.

[5]傅利民.乐种学讲义[M].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内部资料,2007.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变奏 唢呐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