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曲艺声腔的存在主题与当代阐释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月22日 10:38

...共产党宣言 的当代阐释

马志飞

摘要:传统曲艺声腔的最大价值在于重新确立地方文化的本位,为我们探寻文化之根提供内在依据。探讨传统曲艺声腔的存在合理性,需要获得社会身份的当代认证,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本位与他位的交流。这些弥足珍贵的声腔,带给我们的是生活化的审美体验,并成为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在变革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传统曲艺 声腔 存在主题

中图分类号:J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36-02

传统曲艺是根植于农耕生活的草根艺术,进入当代,很多曲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一些曲种甚至已无任何演出活动,只留存在老艺人的头脑记忆中,任岁月淘汰消逝。河南拥有很多地域性的小曲种,如大鼓书、鼓儿词、洛阳琴书、洪山调、灶书、淮调、槐书、莲花落、永城大铙、小铙、十不闲、打五件、四块瓦、锣鼓书、蛤蟆嗡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文化存在的角度来审视河南濒危曲种声腔,为传统曲艺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传统曲艺的文化生态格局

当代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发展态势,而传统意识形态权威和伦理道德体系的失落和解体,造成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种种曲解,这是传统曲艺衰落的根本原因。同时,信仰缺失和主体欲望的无限增殖,使主体失去了独立的审美判断力。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体现在精神世界,就是人没有归属感,要么是孤独的存在,要么是无意识的集体狂欢。因此,探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便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命题之一。对于存在的追问,意味着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意味着个体的觉醒和救赎,意味着生命价值的追寻,这是传统曲艺存在的内在基础。

在传统社会中,曲艺属于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民俗文化,在民间社会获得了广泛欢迎,成为乡民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例如马街书会,每年吸引着各地说唱艺人前来卖书亮艺,成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构筑者。濒危曲种多属小曲种,流行地域比较集中,承载了更多的“地方性知识”。在地方文化的差序格局中,濒危曲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以满足娱乐需求为目的,具有特定的审美风格,从而构筑起相对稳定的核心传播区域;另一方面将触角伸至域外,形成不太稳定的外围辐射区域,为适应当地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发生变易,形成多元融合的边际效应。例如,莲花落传入河南后,在各地文化影响下,发展出了碗碴书(瓦碴书)、濮阳落子、永城莲花落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曲种。

当代,传统曲种的文化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1.生存空间被挤压,演出机会大大减少,原因在于流行音乐和时尚娱乐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主体,以学院派为代表的专业音乐占据着主流文化平台,使得传统曲艺的生存通道越来越窄;2.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失去了民间文化的话语权。艺人的演出收入大幅减少,曲艺失去了吸引年轻人的物质基础;3.传承发展断层化,曲艺队伍老龄化。新一代的农民工,出去打工每个月起码也有三、五千元,而曲艺学习主要靠师徒相传,三年期满后的演出收益往往微乎其微,付出与回报的差距太大,没有很强的职业吸引力;4.创新吸收能力的蜕化,新作品少之又少。由于艺人创新能力不足,潜在的保守意识使得他们的艺术嗅觉退化,难以跟进时代风尚,优秀的新作品自然少之又少;5.表演对象泛化,表演方式单一。艺人没有考虑到受众群体加速分化这一事实,也就难以精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更不會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分层,从而有意识地创新变革。

总之,在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格局中,原本最接地气、最具草根文化特质的传统曲艺,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河南濒危曲种的处境也岌岌可危,根本原因在于艺术风格与发展定位的错位,缺乏主动适应能力,主体意识一再受到受众群体的漠视或质疑,失去了存在理由。

二、传统曲艺声腔的文化本位

传统曲艺在历史上曾经繁荣发展,一度成为乡土文化生活的主角,体现了乡民的审美情趣,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根本意义。从文化本位的角度看,河南濒危曲种具有广泛的乡土性,发挥着精英文化无法代替的基础性作用。其一个共同特征便是以“惩恶扬善”为主旨,内容以家长里短、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为主,如“二十四孝”“八仙传说”“三侠五义”“杨家将”“包公案”等,彰示人性善恶和人情冷暖,叙述方式简洁明了,语言生动活泼,曲调通俗流畅,影响着乡民的道德评判和价值取向。濒危曲种这种鲜明的乡土文化本位,规范着地方社会秩序和人伦行为,彰显中国文化之根基。

传统曲艺声腔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艺人为了适应本地百姓的审美趣味,广泛吸收本地的山歌、号子、小调、曲艺、戏曲等声腔元素,并努力使曲调与方言紧密结合,使声腔形态本土化、艺术风格本地化。例如,流行于焦作(旧称怀庆府)的洪山调,是在明代洪洞县移民带来的民歌小调基础上,吸收了本地俗曲而形成,后又吸收了大鼓书、怀梆、河南梆子、京剧等声腔,发展出了【慢板】【二八板】【顶板】【滚板】等板式,并穿插使用【阳调】【昆腔】【大汉腔】【小汉腔】【寒韵】等曲牌小调,成为焦作地区的文化标签。可以说,濒危曲种声腔为当代社会保留了一份人文的声音,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国人主体意识的重要精神资源。

从存在之维看,传统曲艺声腔的最大价值在于重新确立地方文化的本位,通过对河南濒危曲种的保护,一大批具有独特形态的声腔被留存下来,使我们得以倾听先人的曼妙之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重拾文化自信,避免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失去本真。例如,淅川县曲种“蛤蟆嗡”,经历了“地蹦子—高跷—舞台演出”的演变过程,发展出了共12个曲牌,演唱时下句句末常出现“低音re—高音do”大幅上行拉腔,采用二本腔演唱,摄人心魄。可以说,保护传统曲艺声腔就是守望我们的灵魂,只有将传统曲艺纳入到这一语境中,才能为我们探寻文化之根提供内在依据,为地方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新确立提供更多的原动力。

三、传统曲艺声腔的当代身份认同

探讨传统曲艺声腔的存在合理性,需要对其展开深入翔实的文化阐释,以获得地方社会的当代认证。首先要在认知其音乐形态的基础上,给濒危曲种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大家学会倾听、愿意倾听,细细体味声腔的艺术魅力。我们不要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去漠视它、冷落它、鄙视它,无知导致无畏的做法必定会导致文化的撕裂,历史的惨痛教训已经不容我们再一次的感官麻木和自我陶醉,我们需要敬畏它、接触它、了解它,然后才有评判选择的资格。在对传统曲艺声腔进行专业分析,既要注重其技术特点,如旋法、调式、润腔、腔词结合等,也要注意声腔的艺术风格、美学意蕴和功能价值,着重探寻声腔特点的产生原因和文化语境,防止庸俗化解读。endprint

河南濒危曲种声腔拥有鲜明的地方身份,从中透露出从艺者和受众群体的社会身份及文化身份的差异,这就需要当代人以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它。对于濒于失传的曲种,要做到文化包容,这就需要大家放低姿态,促进从业者和受众群体的彼此关切,以对等的身份相互了解和交流。为促进传统曲艺声腔的身份认同,一方面要促进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文化寻根,追寻文化的自我存在,让失落的原乡重新回归;另一方面要促进本位与他位的交流,加强不同文化区域间的曲种之间的交流,形成传播濒危曲种的合力,营造促进传统文化接受的良好环境。

实现传统曲艺声腔的当代身份认同,还需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审视。艺人的演唱除了娱乐作用外,还有知识灌输、伦理教化、道德评判、价值导向等作用。艺人绘声绘色的演唱,使听众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我国历史上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对民族精神的接受。尤其在当代,传统曲艺以其丰厚的历史记忆,肩负着培养公民精神、复兴民族艺术的使命。此外,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与国际化发展,也带来了颓废、消极、恶俗、淫秽等文化肿瘤,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威胁到我国主体文化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安全。无疑,传统曲艺声腔的当代身份认同,可以促进文化的地方性认知,促进传统文化转型,這是一种自我回归和主体宣示。

我国传统曲艺的乡土意识深厚,声腔表演围绕着平民的生活经验加以展开,如固始灶书,多是木匠闲暇时节所唱,主要曲目《郭丁香》围绕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婚姻纠葛而展开。题材虽是神灵传说,内容、情节和语言却是生活化的,音调来自当地的民间小调,这种民本化的艺术风格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精英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那么,以濒危曲种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则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审视底层人们的社会存在。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传统曲艺声腔带给我们的是生活化的审美体验,在当今时代必将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成为证明自身存在价值的核心竞争力。以河南濒危曲种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在促进当代人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必将起到独特的融合作用,本身也将在这场变革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上、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乡土 声腔 曲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