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音乐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月06日 13:13

长沙声乐培训,声乐教学,通俗 民族美声唱法教学

李星佚

摘要:美声唱法是指在文艺复兴潮流推动下在意大利形成的一种歌唱流派形式,与歌剧的兴起密切相关。因为美声唱法发展时间长,因此体系比较成熟,对其他声乐艺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希望能够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 美声唱法 借鉴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01-02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声乐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了早前规模比较宏大的九所音乐学院之外,很多省市及地区都积极性办了许多类型的音乐学校,在一些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中也相继增添了声乐专业,声乐专业的影响力和规模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这是当前我国声乐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这是不容抹灭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民族音乐在作品风格上有远离民族化的趋势,因为当今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是采取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演唱技巧,又因为对西洋美声唱法不适当的借鉴,导致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作品风格,尤其是传统民族风格的研究和继承,导致我国传统民主声乐教学在民族性方面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其次是在对语言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在咬字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咬字方式,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时出现咬字不清楚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在对美声唱法方面借鉴与融合的技巧,更好地结合促进其优势在传统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发挥,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二、在演唱技术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一)在运用气息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巧,主要是在保留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特点的基础上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进行了借鉴。在我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呼吸时,强调学生要像“闻花香”一样的进行呼吸,先将气息深深地吸进来,然后再用横膈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产生的对抗来作为保持气息的支点,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就能够保持稀奇的感觉,让气息能够保持平稳、匀速、持续地流动,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气息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此外,在不同的作品中还有具体对美声唱法的不同借鉴,例如在《牧笛》的演唱过程中就对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进行了借鉴与融合,在《我住长江头》《思乡》等歌曲演唱过程中则借鉴了美聲唱法中的连音技巧,即不在句子中间进行换气,借以保证声音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应当根据不同的歌曲进行具体的应用,更好地利用美声唱法来发展、完善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的气息运用方式,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推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

(二)在共鸣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口腔共鸣的技巧,因此更多强调的是局部共鸣,但是在美声唱法中强调的则是混合共鸣技术,就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全部调动起来,利用共鸣的变化来改变声音的音色、圆润度等,并且对真假声进行转化和调节。当前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融合,使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唱共鸣由口腔共鸣转化为头腔、口腔以及胸腔的整体共鸣。例如在演唱《中国大舞台》《沁园春·雪》这类壮观宏大的歌曲时就应当对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进行积极的借鉴和融合,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类歌曲的气势。而在演唱一些比较传统的民歌或是感情表达比较细腻的民歌时应当使用传统的口腔共鸣或是更加谨慎地选择共鸣的使用,根据歌曲的情感和演唱技巧来选择适合其演唱的共鸣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三)在咬字技巧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咬字方面对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借鉴与融合,这种借鉴与融合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有一个转变的过程。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因此其是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咬字方法,在意大利语中“子音”和“母音”的距离比较远,因此我国民族音乐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咬字后,一般都将咬字的着力点靠后,喉头的位置降低,强调哼鸣音,尽量将声音放在比较高的位置,唱得更加圆润和连贯。例如早期的一批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周小燕等,他们所演唱的一些知名的民族歌曲如《康定情歌》《牧羊姑娘》《黄水谣》《长城谣》等,都是运用这种咬字方法进行演唱的。当然这种咬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咬字在发中文的时候会出现咬字不清的问题,因此很多人认为美声唱法的咬字都不清楚。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美声咬字的借鉴和融合方式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这方面的问题,在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我国传统民歌时不仅能够吸收美声唱法的长处,还能够更好地把握住中国传统民族歌曲中的情感表达,这类歌曲比较典型的有廖昌永演唱的《母爱》。虽然唱法是与运用了西洋的美声唱法,但是在风格及情感表达方面却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精髓,同样的歌曲还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最美不过夕阳红》等歌曲。

民族声乐教学在演唱技巧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主要表现在上述气息、共鸣和咬字这三个方面,在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中既需要借鉴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来推动民族音乐教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借鉴时又要加强对本民族声乐的理解和研究,促进其融合,使西洋的美声唱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而不是产生东施效颦的结果。

三、在声乐教学科研方面的借鉴与融合

(一)我国声乐理论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声乐理论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从唐朝开始就有专门的音乐理论研究著作,一直到近代,这些理论研究总结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及发展过程,对当前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以下就对这些比较重要的著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唐朝时段安节的《府杂录》、宋朝沈括写作的《梦溪笔谈》以及元朝时燕南芝庵的《唱论》,这些著作中都有关于戏曲演唱方式的记载;张炎则在其《词源》中记载了音律、咬字行腔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明朝魏良辅在其《曲律》中则总结了学习演唱的方法,也对声乐学习重的咬字行腔、规格、学习内容、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记载和阐述,对一些乐曲的曲牌和南北乐曲的差别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此外还有明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沈宠绥写作的《度曲须知》、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对我国传统的歌唱技巧进行了一定的记载和解释,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审美和咬字吐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例如在歌唱时要“字字响亮”才能够让人有想要听的欲望,同时还要做到“字字清楚”,一个字唱完再唱另一个字。大体来说这些著作对我国当时传统声乐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但主要是一些技巧性的以及经验性的、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原理阐述。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与融合

我国声乐理论的发展是在声乐教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声乐教学逐渐有序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近些年来声乐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声乐理论的进步。当前主要的一些音乐理论研究杂志也达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我们常见的有《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音乐探索》《黄钟》等。此外许多高校都在自己的学报上发表相关的音乐理论研究,这些研究设计的内容非常广阔,有对重要人物的研究和访问,有对作品、演出的评价,还有涉及到发声技术与发声训练的内容以及研究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声乐史还有歌唱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论文。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和融合主要体现在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和派系,是沿袭着美声学派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的,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大体方向和内容划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又有自身的特色,其发展是与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密切相关的,因此就有很多中国特色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例如怎样用美声唱法来演唱中国传统民歌、怎样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民歌的特色以及比较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民歌唱法的特点与不同等。

四、结语

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有很多的借鉴和融合,主要体现在气息、共鸣、咬字等演唱技巧以及声乐教学科研这两个方面。我们在对美声唱法进行借鉴的同时应当对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进行肯定和保留,实现将美声唱法的优势与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的有机结合,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体系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5,(09).

[2]张宏,郝梦.刍议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J].音乐时空,2016,(05).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声乐 唱法 美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