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歌艺术的多元文化表现形式

音乐
艺术研究
2017年12月11日 03:08

企业文化展板形式主义模板下载 突出重点

摘 要:古筝是当下除钢琴外学习者最多的一种乐器,古筝演奏是大家常见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而筝歌的艺术形式却鲜有所见,筝歌是集中多种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文学、歌唱与器乐演奏结合在一起,融古典诗词、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为一体,文学和音乐相得益彰,成为当下多元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筝歌艺术 多元文化 传承与发展

筝歌在可查证的文献记载中,多数人认为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在公元前237年,秦朝大臣李斯进谏秦始皇收回逐客令的《谏逐客书》中对有关弹筝歌唱的描述:“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①这里提到的“弹筝”、“歌呼”等应该是有人“弹筝”、有人“歌呼”,还有人在“击瓮”,还有人在“扣缶”和“搏髀”(“击瓮”、“扣缶”、“搏髀”是打击乐的一种形式)等,就像一个各种乐器大合奏的形式,有时单纯奏乐有时为歌者伴奏有时为舞者伴奏的狂欢的场面。这是目前可查证最早的有关“筝”与“歌”的文字描述。筝歌艺术,顾名思义既有筝乐又有歌唱,弹筝与歌唱同步进行,唱的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原本就是可以吟诵的,于是把吟诵、筝乐、歌唱与表演结合一起,就形成了筝歌艺术的多元文化表现形态。筝歌艺术自古就有,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频频出现,但明清起开始衰落,当下研究琴歌的不少,研究古典诗词演唱的颇多,研究古筝艺术的更多,但研究筝歌艺术的不多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筝歌艺术的多元文化表现形式展示筝歌艺术的独特魅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 古典诗词是筝歌艺术的基础

筝与歌能够结合,诗词是桥梁也是基础。歌者唱的是诗词,表达的是诗词的内容,把诗词字里行间的意境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筝歌艺术得到升华。“中国诗词以灵动的意象再现了生动的意境,凝练的言辞饱含了丰富的感情,和谐的韵律和精致的平仄设计,呈现出万年长青的艺术生命力。”②众多古筝名曲原本就取材于古典诗词,如《渔舟唱晚》取材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秦桑曲》取材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枫桥夜泊》取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名篇同名诗、《箜篌引》取自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而《云裳诉》的曲名是引自李白的清平调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内容则描写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特点就是音乐与诗词结合的吟唱体,从春秋战国时期 的《诗经》、《楚辞》,到汉唐时期的《乐府》、《格律诗》及明清时期的《散曲》、《琴歌》都是诗与乐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春秋末期的《诗经》来看,它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可诵、可奏、可歌、可舞四位一体的诗歌总集,是诗与乐结合的典范。《楚辞》也是一部诗歌总集,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结合楚地的语言、文学、音乐等创作的,因此筝歌艺术中的诗是本体,是内涵,乐是载体,是表现形式,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承载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古典诗词中的韵律感、起伏感又具备了音乐的基本要素,从诗词中可以感受音乐的律动,从音乐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诗词的意境与音乐的韵律充分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古筝演奏是筝歌艺术的载体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自古以来就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皆因乐器本身音色优美、委婉动听、极具韵味,而且特别能抒发人的情感,自古人们就经常把秦筝称之为“哀筝”,并赋诗咏筝。如苏轼的《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曲,人不见,数峰青。”③南宋诗人辛弃疾的《念奴娇》写道:“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④又如晏几道的《菩萨蛮》中:“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缘。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筳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⑤这些经典诗词都是通过古筝这一乐器来表达思乡、惆怅、哀怨等心情。筝乐擅长表达人的情感也构成了古时筝乐与诗词结合的主要内容,文人雅士特别喜欢筝这一乐器,甚至有“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⑥ 的说法。尤其到唐宋时期诗人常常借筝咏情,借筝抒怀,《全唐诗》中描写筝艺、筝人、筝乐的诗有百余首,单白居易的咏筝诗作就有二十多首,如《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⑦可见筝自古深受诗人喜爱。再者筝与歌唱的关系更是密切,在汉相和歌里古筝就已经是一件为歌唱伴奏的乐器了,唐宋时期习筝人更是趋之若鹜,唐代的顾况有《郑女弹筝歌》云:“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二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黃莺儿。”⑧可见在唐朝人们自小就开始弹筝唱歌,筝与歌息息相连。一直到20世纪中国主要的古筝流派不论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或是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等,这些流派的古筝都有给声乐伴奏、模仿唱腔演奏的传统。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里提到“河南筝派是在河南大调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大调曲子是一种曲牌体的曲艺形式,由明清两代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小曲和民歌衍变而成。”⑨

三、民族声乐是筝歌艺术的呈现

筝歌艺术虽然是且弹且唱、筝声与歌声同步展现的方式,但从观众的听觉角度来说,最直接听到的还是歌者的演唱音响,古筝弹奏多数是作为伴奏音乐出现的。从古典诗词、古筝演奏与声乐演唱三者的配合来看,歌唱是最直接和最中心的,它既要配合古筝音乐的优雅,又要准确表达诗词的神韵。因此“声”是筝歌艺术中诗词与筝乐的结合点。“弹唱曲中的唱是为了艺术地传达辞意,它是弹唱的中心任务。在这个艺术表达的过程中,行腔与字声相合是趋于完美的重要标准。”⑩这就要求歌唱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音色要美,还必须与文字语言中的平仄韵律和谐统一。也许在单纯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上,声乐界对用哪一种唱法有争议,有认为用美声唱法、有认为用民族唱法、还有认为用流行唱法的,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古典诗词演唱用钢琴伴奏的基础上,而筝歌艺术是以古筝这一传统乐器为伴奏的,不论古筝、古典诗词都是以古韵、古风、典雅为其主要审美特征,因此在歌唱上也应以古人吟唱为特征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为准。音乐学家刘承华先生认为:“中国音乐不追求音高的固定性,而注重声腔性,而声腔性又源于中国语言的声调性与旋律性,植根于中国音乐向人声的接近。”?輥?輯?訛而且古典诗词歌曲的作品在创作上就颇多根据诗词吟唱的特点来写的。“作曲家都注意到了古典诗词的吟唱传统,并将其引入创作实践,使歌曲或多或少的呈现出吟唱的特点。例如采用一字一音的处理方式,有些旋律几乎是念白式;有的在句末的字或其他字句上采用拖腔、长音的处理方式;有的旋律采用小装饰音的处理方式等。”?輥?輰?訛既然作曲家在创作时都引入了吟唱的特点,演唱者更要以吟唱作为主要的歌唱方式,在演唱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中国汉字的语言特点做到“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endprint

四、 舞台表演是筝歌艺术的升华

筝歌艺术如果只是作为听觉艺术,当筝、歌、辞三者完美结合,达到“声韵和谐”的境界时,就能满足观众的听觉感受。而当下的社会背景,受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人们已不再满足只是“听”,需要“看”。筝歌艺术要想传承与发展,也必须要走上舞台,走上电视、网络等媒体, 让更多人喜爱。要做到“视听合一”的境界,舞台表演与舞台设计就成为筝歌艺术的关键。被称为“古筝弹唱第一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张晓棠的《茉莉花》、《小河淌水》等,改变了传统古筝演奏的坐姿,通过站立式演奏加上麦克风用于演唱,解放了肢体和表情,为身体的律动、表情的变化与作品内在音乐的融合提供了表演的空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还有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的《丝绸之舞》、吉炜的《良宵》等都在舞台表演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些筝歌艺术形式上的小小变化,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果在舞台上再加上舞台设计和表演就能使演员身入其境了。现代舞台表演多使用背景设计或用LED屏幕设计,若能將诗词的背景故事或场景做在演员背后的大屏幕上,就能再现作品的原貌,演员通过服装、动作、舞台变化等设计增强音乐的流畅感,也可以增加合唱队员或舞蹈演员的伴唱、伴舞来增强舞台的丰满度。近年来在《又见国乐》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演出中,将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手段结合,制造了类似实景演出的效果,演出的曲目都是传统经典作品《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十面埋伏》等,演员表演过程中既有古典诗词的吟诵,又有演员的自弹自唱与配合布景的舞台变化,看得观众赞口不绝。这样的演出既传播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又区别与以往单调的音乐会,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五、 结语

筝歌艺术形式自魏晋南北朝起,初兴于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期式微,虽然古代的筝歌大多未能保存并流传下来,但是当今许多的文学艺术家都在挖掘这门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它既能吟诵、又能歌唱、既有筝乐、又有表演,四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在促进古典文学的发展同时,又推动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在当下国家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势态下,筝歌这种多元文化艺术形式应该得以再次兴盛。

注释:

①【汉】司马迁撰.史记?李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59.

②祁建立.中国诗词的古典韵味[J].武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③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5:229.

④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5:1874.

⑤⑥⑦⑧吴兆基.宋词三百首[M].北京:京华书局出版,2002:14.

⑨李萌.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⑩赵毅,徐桦.以琴歌、筝歌为表现形式的弹唱曲探微[J].武汉:黄钟,2005(1).

?輥?輯?訛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輥?輰?訛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6(3).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完美 歌艺 古筝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