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论”的角度论“和声外音”产生的必然性

音乐
艺术研究
2018年01月08日 21:17

,而且把它放在和声外音的位置上,以减少冲淡中国的韵味,像在光盘...

周天星

摘 要:“和声”一词,在西方多声部音乐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涵义。从13世纪到文艺复兴结束,“和声”指的是纵向的音程结构及其横向续进。而在巴罗克中期以后,“和声”渐指纵向上的“和弦结构”及其横向逻辑关系。将这种纵向上的独立的(和弦)结构视为一个系统,那么系统之外的音将被视为“结构外音”,即“和弦外音”。

关键词:系统论 纵向结构 和声外音 和弦外音

多声部音乐的各个声部结合在一起,必然在纵向上产生音与音的结合,所谓广义的和声。当这种音与音的结合形成某种相对固定的“纵向结构”时,也就形成了纵向的“结构单位”,例如“协和音程”又或“和弦”。这种结构单位可能是依据某种听觉审美观念而形成的,也可能是依据数学或物理声学原理而设定的。

如果由于旋律进行装饰的需要,某个“纵向结构”之外的音与该“纵向结构”同时鸣响,就产生了所谓的广义的“和声外音”。正如上文所述,纵向结构不必是和弦(通常意义的三度叠置的构造),也可能是其他结构。

若把纵向结构视为一个系统,作为外在因素的纵向结构之外的音,如果随意出现在纵向结构内部,并与结构同时鸣响,可能会改变结构的性质或破坏结构的稳定。为了消除这种可能,维护纵向结构系统的音响平衡,对“外音”的出现必然要进行种种规则限制。例如弱拍、弱位、短时值、以及预备解决等因素。一个“外音”若不具备上述条件,变得足够强、足够长,但又没有预备和解决,要么它会变成纵向结构的组成音(例如七和弦的七音,在结构内部是无需解决的),要么就是一种错误的存在,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和声学制定了和弦外音的使用规则。

作为结构之外的因素,结构外音的本质实际上是跟随“纵向结构”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早期对位中,纵向结构为“协和音程结构”,则结构外音实际为“协和音程外音”。18世纪,当多声部音乐结合的和声的纵向结构渐渐演变为被广泛认可的三度叠置式和弦后,那么完全可以用“和弦外音”来表述一个和纵向结构同时鸣响的但又属于结构之外的音。“和弦外音”的产生是多声部音乐发展的必然。

一、和声外音在早期多声音乐中的实践

由于早期并无和弦观念,所以宜采用比較笼统地“和声外音”一词,“和声”泛指多声部结合的规则,不一定是和弦。

1.作为协和音程之间的过渡音程

在单音时代,倘若没有某种规定性的结构的存在,就不会有结构之外的音。

以现代的角度来看,“外音”一定指某种结构之外的音。这种结构在早期的多声音乐中,主要指“协和音程”。

在早期对位中,当圣咏(固定旋律)与对位声部产生一音对多音的形式后,对位逐渐摆脱了等节奏进行的平行奥尔加农模式。而始于奥尔加农中的克劳苏拉,这种带有节奏变化的奥尔加农正是如此,被称为狄斯康特。

此时的纵向和声,并无18世纪后的和弦概念,故当时的纵向结构的单位只能是“协和音程”。

例-1 12世纪 中世纪音乐《卡利克斯蒂诺斯抄本》垂怜曲?譹?訛

注意,在13世纪有量记谱法产生以前,纽姆记谱并没有确定的时值比例和节拍。下方的圣咏对应上方旋律不同音符的变化,形成各种音程的结合,即所谓狄斯康特。以现代后见之明的解释,上述某些不协和音程中的冠音实际可以被定义为辅助音或经过音。

迪斯康特一音对多音的形式,必然产生音程的连续变化。因为除了协和音程外,旋律必然会因为级进的缘故而产生新的不协和音程。但“和声外音”的概念还未产生,而是假借不协和音程之名行其实。

13世纪有量记谱法产生后,随着音符时值比例的确定,有量音乐开始渗入到对位写作中。高声部减值运动必然带来音符数量的增加,各种不协和音的碰撞也随之形成。13世纪的一本著作记载了这种现象。

“《论有量音乐》及其后来的引申著作构成了一个学术传统,这个传统确立了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分类、节奏的模式、记谱法的规范以及体裁的划分。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种补充性的实用狄斯康特教学传统,这是采用标准音程续进模式的基础训练,任何想成为从业者的人都必须掌握这种模式。”?譺?訛理论家为了将这些不协和音程纳入到合法化的对位写作中,将音程的性质进行了详细规定,然后以协和音程为骨干建立了“音程续进”的规则。

大约在13世纪早期的另一本匿名著作《狄斯康特概论》里面,记载了音程续进时,不协和音程的使用方法[2]。

例-2 13世纪 “《狄斯康特概论》中的音程续进”

早期对位中,三六度在没有获得独立地位以前,仍是依附于五度或八度之间的音程,所以和2479度音程的地位是相似的。

在上述例子中,中间的黑色音符作为不协和音程的冠音短暂出现,当把协和音程视为一个一个的独立结构,bcd例中的黑色音符即可视为广义的“和声外音”。

例如在a例,介于五度和一度之间的、一个由于跳进的A音形成的三度,在今天来看完全是可以独立运用的,但当时三度六度还未获得独立地位。后面b、c、d三个例子,则显示了音程的冠音之间,由于填充短时“邻音”,而被动与低声部形成不协和音程,或不完全协和音程。这些邻音,已经有了“纵向结构外音”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此时并无独立的和声外音概念,只有协和音程与否的概念,所以, 中间使用的不协和音程并非一个独立的音程,而是在高声部冠音之间填充旋律音,与低声部的音程根音被动形成的依附音程,(见小号字体数字)

在早期复调音乐中,协和音程之间允许插入不协和音程,不协和音是以不协和音程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构成不协和音程的两个音,往往只有一个是由于旋律装饰加入的。

倘若纵向结构是“协和音程” (单独的或叠加的),那么和声外音指的是“协和音程”之外的音。同理,当多声部音乐的纵向结构演化为和弦后,和声外音指的是“和弦”之外的音。

若纵向结构是协和音程,其外音不妨命名为“协和音程外音”,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有别于“和弦外音”的概念。

和声发展过程中,出现两种形态,一种是“音程性和声”指的是以协和音程作为对位结合的纵向结构,不完全协和音程往往要用在完全协和音程之间作为对协和音程的缓冲。同时,当音程的冠音之间(高声部)使用和声外音时,(协和音程之外的音),可能和低声部的根音形成不协和音程。所以不协和音程并非独立使用,而是依附在协和音程不完全协和音程之上。同理当音程的根音之间使用和声外音时,情况一样。这种协和音程结构,既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音程,也可以是几个音程的叠加。后者使用时,会出现类似三和弦或其转位的情况,甚至是省略的情况。但在当时的对位观念上,仍然只是几个音程的叠加而已。故而在此思维模式下,这种结构上的“和声外音”, 仍然只能称为“协和音程外音”,而非“和弦外音”。

二、和弦结构的使用以及“和弦外音”的形成

1.早期多声部音乐中的类和弦音响结构以及和弦外音的实践

在文艺复兴和弦观念诞生以前,多声部有时会出现多个音程的叠加为和弦结构现象,严格来说,这种结构的使用,并非真正的和弦和声,只能是音程性质的和声观念,请看下例?譻?訛。

例-3 弗朗切斯科.兰迪尼(巴拉塔《眼里充满泪水》)

例中出现了许多类似和弦结构,但在十四世纪整个时代,仍无和弦理论以及相关概念,这些和弦被认为是协和音程临时组成的偶然结合。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和弦外音的原始雏形已经孕育在其中。其中延留音,经过式七音,规避音对旋律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注意最后的兰迪尼终止,若站在和弦结构的角度来看,形成五度音的D音可以理解為是一个跳进离去的辅助音。

2.和弦理论的形成实践以及和弦外音发展

扎利诺对和弦的结构主要是对原位和弦的描述,但对于转位和弦没有详细解释。对于和弦的各类转位,巴洛克时期某些音乐家则将其当作与原位和弦不同的另外一种协和音程结构。

1548年,扎尔林诺(扎利诺)发表了自己的和声著作。“和声序列?譼?訛的出现使扎尔林诺能够表明完满大三和弦是实际存在的,因为最初的六个泛音提供了构成这个和弦的音符”,“完满的小三和弦由扎尔林诺通过另外的数学公式得到,即连续地增加振动弦的长度而不是分割它”。?譽?訛

当和弦逐渐作为纵向结构以后,旋律中使用的音只能有两种形式,即“和弦音”与“和弦外音”。 而在18世纪后,巴赫、亨德尔开始的对位和声结合,指的是以纵向上和弦结构的结合以及横向和弦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框架的调性对位。 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位以及,和声观念。在两种“和声”上使用和声外音,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弦外音”。

另外,至9世纪以后,“和声”这一概念,不仅仅指单独的纵向结构(和弦),同时,也指整个的和声布局,或者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结构,是一个大系统的概念。所以若采用“和声外音”这个概念,是容易引起误解的,因为“和弦外音”也是整个“和声”系统的一部分。

因为“和声”是一个大的系统结构概念,而“和弦”只是其附属的一个子系统结构的概念。故笔者认为,某些著作使用“和声外音”一概念时,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混淆,不如统一改为“和弦外音”比较妥贴。后者仅仅指和弦结构之外的音,但却是与整个和声系统一起鸣响的一部分。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多声部音乐纵向和声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声结合从简单的协和音程逐渐发展为完整的和弦结构,一个和弦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结构。作为协和音响的和弦系统结构之外使用的结构外音,就形成了“和弦外音”。为了不破坏纵向和弦系统结构的系统平衡,结构外音的使用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所以和弦结构产生的同时,也就必然会产生和弦外音。

注释:

【美】杰里米·尤德金,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美】托马斯·克里斯坦森,任达敏译. 剑桥西方音乐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美】杰里米·尤德金,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根据上下文,应译为泛音序列。

【意】恩里科·福比尼, 修子建译.西方音乐美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音程 和弦 结构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