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客家“傀儡戏”的考察与研究

音乐
艺术研究
2018年01月08日 20:36

...与茶相结合" 的考察研究报告 雷永刚/摄-法门寺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今...

罗钢芹

摘 要:在粤东民间的喜庆寿宴、节日社火等礼仪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傀儡戏”。傀儡戏是一种由演员从上空提线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民间戏曲。粤东傀儡戏在表演上继承了中原傀儡戏的表演精髓,并吸取了当地客家文化的诸多成分,在表演风格上拟形入神、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人文价值。本文以粤东五华县傀儡戏为研究对象,对傀儡戏的渊源、艺术特征和生存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客家民俗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傀儡戏 粤东客家 艺术特色 拟形入神 保护

在粤东民间的婚庆、寿庆和节日社火等礼仪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傀儡戏”,客家人亦称“悬丝戏”。千百年来,傀儡戏以其巫觋的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一度活跃在我国民间的各类民俗活动中。特别在粤东客家,客家人习重礼俗,无论是喜庆寿宴还是节日社火都喜欢邀请傀儡戏来煽情助兴、娱神娱人,傀儡戏已经成为客家人精神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本文调查地点位于粤东的五华县,五华县境内丘陵地貌,山多地少,经济较为落后,传统民间戏曲在这一带保存的较为完整。傀儡戏是一种由演员从上空提线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民间戏曲,其表演风格“拟形入神”、别具一格。粤东傀儡戏的戏棚大多不到六平米,但只要傀儡一登场,便可驰骋千万里,呈现出千百年的历史画卷。

一、“傀儡戏”的历史渊源

1.“傀儡戏”的起源

关于傀儡戏的起源,我国古代有一段趣事。相传刘邦率军队进平城休整,却被匈奴王冒顿之妻阏氏率兵围困。一个月后,汉军粮草吃尽,军心浮动。此时,谋士陈平探得,冒顿是个好色之徒,阏氏经常醋海兴波。陈平利用阏氏的心理特点,召集城中工匠制作木偶美女,再令士兵们提木偶美女在城墙孔穴之处手舞足蹈。阏氏误以为城中美女如云,当心攻下后,冒顿再选妃纳妾,便下令退军。刘邦登基后,感念“木偶美女”有功,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舞兴盛,汉文帝命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为嘉宾和达官贵人演出,还作为敬神驱邪的仪式。

在我国历史上,福建闽南一带是傀儡戏是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据西班牙使者胡安·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记载,西班牙奥斯定会士公使团,于明万历三年(1578年),由菲律宾来泉州时,在官府宴会上就看到傀儡戏的演出。清代蔡鸿儒在他撰写的《晋水常谈录》中称:“泉人最攻此技(傀儡戏)”。

2.粤东“傀儡戏”的渊源与发展

据粤东五华县林华堂傀儡戏班的老艺人李寿添(1919—)口述,粤东傀儡戏是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在《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第三章中也记载:“傀儡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是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梅州、兴宁及东江一带流行。唱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一般用客家方言。”①可见傀儡戏在粤东的流传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

粤东一带,每逢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神诞庙会都要请傀儡戏班登台演出助兴,傀儡戏班也因此与日俱增。至上世纪初,五华已拥有20多个傀儡戏班,如林华堂、新华堂、应华堂、江东剧社等,表演艺人达到200多人。民国19年,五华傀儡戏班更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深受华人华侨的赞誉。2008年6月,五华傀儡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傀儡戏”的艺术特征

1.木偶与道具

粤东傀儡戏的木偶造型精细,表演上惟妙惟肖。木偶在制作上由头像、身躯、四肢三部分组成。木偶的头像分生、旦、净、丑、公、婆等几个脸谱。木偶的身躯制作要根据剧本的要求来确定木偶的身躯大小、形态规格,确定丝线的长短,并分段用沙纸包裹丝线。木偶的四肢制作通常选用樟木,分上肢、下肢、手脚掌三个部分组成。

傀儡戏的道具在制作类型上一般分动物类、植物类和实物类三种。每种道具都根据剧情的要求来制作,各种道具表演时又千变万化。如《水漫金山》的水族制作,道具既夸张又逼真,时而各类道具又进行不同的组合,令整场表演栩栩如生、精彩纷呈。

2.演出剧目

演出剧目一般分两类,即传统剧目和杂耍剧目。传统剧目是一种以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经过历代傀儡戏艺人不断锤炼而形成的一种规范的剧本,共有43个传统剧目,如《大闹天宫》、《宝盆乖乖》、《孟姜女》等。杂耍剧目则是一种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素材,多视角反映社会的不良现象或独特地域风情的杂耍小戏,共有12个剧目,如《盲曾有》、《卖杂货》、《藏族舞》等。

3.人物角色与音乐特征

粤东傀儡戏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是表演艺术,又是造型艺术;既是音乐艺术,又是语言艺术,每一种符号元素都带有浓浓的“客家特色”。

(1)人物角色

粤东傀儡戏的人物臉谱常以柚木精心雕塑而成,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颜料描绘木偶五官,栩栩如生。在人物角色上,傀儡戏有“文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刀马旦”、“红脸”、“丑生”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当地汉剧脸谱特色,角色特征鲜明。在人物表演技巧方面,粤东傀儡戏不断创新,创造了不少高难度的绝技,如舞狮、民乐合奏、耍扇、拔剑、舞双枪、射箭、书法等。

(2)音乐特征

粤东傀儡戏吸收了当地汉剧唱腔的诸多元素,其声腔刚健质朴、粗狂豪放。主要演唱曲调有喜调、哭调、彩花调、平板调等,有时也穿插客家山歌、采茶或民间小调的演唱;演唱的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偶尔因人物角色需要会出现一些其它地方的语言;人物的对白有口语白和韵白之分。

傀儡戏的演奏乐器有头弦、二胡、胡弦、洋琴、月弦、三弦、笛子、唢呐、大鼓、小鼓、大铜锣、小铜锣等。傀儡戏的开场、落幕、喜庆、舞蹈均用锣鼓乐。在曲牌的使用方面,讲究“专曲专用”的特点,即不同的仪式内容配不同的曲牌,不可混淆。在音乐结构上,往往一场仪式活动需要上演多个剧目,因此也形成了歌舞套曲的结构模式。

综上特点可知,粤东傀儡戏虽由闽西传入,但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又与当地客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以传统剧目为基础,以广东汉剧为唱腔,说客家话,唱客家话的客家傀儡戏,在表演风格上拟形入神、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人文价值。

三、“傀儡戏”的现状与保护

1.现状分析

(1)文化变迁的影响

“一般而言,当一种文化形态已经与传统观念相背离、或与传统日常生活脱钩的时候,传统的东西要么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得以流传,要么就被新的文化形态所替代。这是文化变迁的规律。”②改革开放以来,粤东的经济高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使得客家民俗礼仪在当地人心中日渐变淡,特别在年轻人心中,大多认为民俗文化很土,甚至部分人把这些民俗文化当成封建迷信。人们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民俗文化活动的市场,现在的粤东一带,各类庆典、节日庙会和宗族祭祀在逐步减少,这使得傀儡戏的市场也随之逐步缩小。现在粤东的傀儡戏班远不如以前,官方只有一个傀儡戏班,而民间的傀儡戏班也屈指可数,生存现状岌岌可危。

(2)姊妹艺术的冲击

粤东一带的民俗艺术非常丰富,除傀儡戏外,还要七盏灯、跳觋、采茶戏、汉剧、山歌、铜管乐等等。姊妹艺术虽为傀儡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但另一方面又是傀儡戏重要的竞争对手。随着民俗市场的不断缩小,姊妹艺术必然也对傀儡戏形成冲击。特别是上世纪末,铜管乐开始在粤东大量兴起,由于当地人觉得铜管乐队洋气、有面子,现今的铜管乐几乎占据了城乡礼仪的半壁江山。

2.保护思路

综上分析,粤东傀儡戏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加上傀儡戏艺人的传承难度大、时间长,对傀儡戏的保护迫在眉睫。

(1)重建剧目、曲牌文本。据调查,傀儡戏的剧目和曲牌文本大多遗失或烧毁,现存的剧目和曲牌文本很少,而大部分剧目和曲牌都要靠艺人们的口传心授来传承。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理清粤东傀儡戏的表演流派和传承脉络,对粤东傀儡戏班的表演剧目、曲牌进行录音、录像和文本重建,保留住粤东傀儡戏最原始的文本资料。

(2)传承人保护。费孝通先生在《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一文中提到:“认识人就是认识整个文化”③,民俗专家冯骥才也曾经说过:“民间文化处于最濒危的现状有两种,一种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另一种是传承人的问题。”④可见民俗文化的保护,最关键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就粤东傀儡戏的现状来看,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这项民间技艺,提高艺人们的社会地位;二方面,要加大傀儡戏的传承力度,鼓励当地年轻人学习傀儡戏技艺,把傀儡戏表演当成第二职业是可行之举。三方面,要鼓励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当成地方重要的文化特色来宣传,引导人们将客家民俗文化与客家宗族认同感联结起来,为傀儡戏艺人提供良好的民俗舞台,这样才能保留住老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

(3)傀儡戏进校园。傀儡戏作为传统戏曲需要吸引更多青少年的关注,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多数青少年普遍对傀儡戏缺乏认识。因此在傀儡戏剧目上创作一些青少年喜爱的题材,定期在学校搭台演戏,吸引青少年的关注,是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结语

粤东傀儡戏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以其拟形入神、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虽然文化的变迁使得傀儡戏的生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但傀儡戏仍然在粤东客家民间的各类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我們仍然相信,只要客家民俗文化不灭,傀儡戏就将继续活跃在客家民俗的舞台,成为凝聚客家宗族情感、宗族人心的重要纽带。

注释:

①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文化艺术志 [地方志] [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P82.

② 邓钧.“文化立县”与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开发——渝东南酉阳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考察述略[J].北京:人民音乐,2003(5).P27.

③ 费孝通.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孝通文集(第七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P417.

④ 冯骥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项目启动新闻发布会发言.北京:人民大会堂,2005年3月22日.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人物 傀儡戏 配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