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职学校钢琴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思考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论文
吴亚丹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钢琴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技能和品质进行培养的基本因素。有效的钢琴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丰富其弹奏理论知识,还能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然而,从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整体教学效率不高。由于高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钢琴教师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的钢琴教学经常陷入到各种误区之中,导致教学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本文首先针对高校钢琴教学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避开这些误区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 钢琴教学 常见误区 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6-0106-02
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对高校钢琴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钢琴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改革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探索,在这个基础上开拓具有自身特色和特点的教学之路,促进高校钢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目前高校钢琴教学情况来看,钢琴教学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重视独奏忽视伴奏、重视技能提高忽视基础练习等,这些常见的误区一旦踏入就会导致钢琴教学质量下降。笔者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就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有效避开这些常见误区,构建高效的钢琴教学课堂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重视钢琴独奏形式而忽视钢琴伴奏形式
通过对当前高校钢琴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在钢琴教学上都重视钢琴独奏形式,而对钢琴伴奏形式则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学生甚至直接“置之不理”。这是钢琴教学中的一个常见误区,如果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钢琴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几乎是天方夜谭。虽然重视独奏而忽视伴奏的这一现象已经得到相关学者和专家的重视,但是,从高校钢琴教学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钢琴伴奏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就笔者个人认为,高校钢琴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高校教材体系以及钢琴课程设置等有着非常大的关系。钢琴教材体系不规范、钢琴课程设置不完善等会直接导致很多高校缺少钢琴伴奏教师。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高校甚至没有设置钢琴伴奏课,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钢琴伴奏课,但是使用的钢琴伴奏教材不具有规范性。还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钢琴伴奏课,但是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钢琴教师将大把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学生钢琴独奏能力的培养上,很少将基本的钢琴伴奏技能传授给学生。这种钢琴伴奏课程的开设毫无意义,有同于无[1]。学生在课后也很少练习伴奏,导致钢琴教学整体效果偏低。
除此之外,钢琴独奏的目的就是吸引他人的注意,得到他人的重视,而钢琴伴奏则不一样,钢琴伴奏只是为别人作嫁衣裳,去配合别人,从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次要的位置,扮演着从属的角色。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钢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愿意去教,学生的思想也因此受到影响,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学。在这种主导者不愿意教,主体者不愿意学的情况下,提升钢琴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多人经常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在歌曲或者乐曲中,“伴奏”只是一个辅助性的部分,用于对主要部分进行衬托和突出,所以不重要[2]。实际上,这种思想观念大错特错。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去掉钢琴伴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钢琴伴奏和钢琴独奏实际上同等重要,在钢琴音乐中,这两个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既要重视钢琴独奏形式教学,也要重视钢琴伴奏形式教学。钢琴伴奏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复调水平、良好的作品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听辩能力。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钢琴伴奏观念,促进学生在钢琴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钢琴弹奏技能教学而忽视钢琴理论教学
钢琴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高校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即重视钢琴弹奏技能教学却忽视钢琴理论知识教学,这也是目前高校钢琴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教学误区。由于教育改革力度的增强,高校也在不斷扩张,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钢琴教师数量有限。这种情况下,以前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一对多的教学形式。虽然钢琴教学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授课内容、钢琴教材以及课程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这也就导致发生变化之后的钢琴教学并没有真正提升钢琴教学效果[3]。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仍然十分单一,学习形式也依旧缺乏新意。对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对教师弹奏动作进行模仿,学习过程十分机械化,大多数学生对钢琴曲目并没有自己的见解,也就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提高了。这种钢琴教学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技能模仿课,与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不符合,对于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也无法有效适应,更不利于对学生实践、创造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4]。所以说,对高校钢琴教学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健全和更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就笔者个人经验而言,高校应当针对钢琴理论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在以技能学习为基础的前提下开设理论课程,包括钢琴作品相关分析、钢琴基本教学法、钢琴音乐史、钢琴基本演奏法、学习钢琴的基本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理论学习与技能弹奏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理论学习是技能弹奏的基础和导航,同时,技能的弹奏是对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和检测的最佳手段。换言之,如果一个表演者仅仅有绚丽的、高超的演奏技巧但是却缺乏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创作思想、作品内涵等方面的理解,表现出来的钢琴作品就会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学生只有积累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的钢琴实践工作中做到有序可循、有章可依,面对各种情况都能从容应对[5]。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实践教学,也要重视理论教学,将学生塑造成技艺高超、理论丰富的钢琴人才。
三、重视技能程度提升而忽视钢琴基础练习
盲目提高技能程度却忽视对基础的练习,这一现象在如今高校钢琴教学中十分常见,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钢琴教师的过失,学生自身以及高校钢琴教学体系不完善也有一定的责任。随着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高校钢琴教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方面来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针对钢琴专业学生的考核却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权威的标准,很多高校对钢琴专业学生的考核向音乐学院看齐,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与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相矛盾。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演奏型人才,而很多高校的钢琴教学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相对而言,对学生钢琴演奏的专业性要求要低一些。换言之,高校的钢琴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如果向音乐学院看齐,一味追求难、深、大的钢琴作品进行教学,盲目提升学生的钢琴技能程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视野拓宽并没有好处。相反,如果高校钢琴教学一味追求学生技能程度的提升,让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钢琴作品,会讓学生的学习信心备受打击[6]。因此,高校钢琴教学要立足实际,根据专业特色以及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学生钢琴基础练习,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具体条件决定教材的安排和选用,一定要做到有连续性、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扎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重视钢琴独奏形式而忽视钢琴伴奏形式、重视钢琴弹奏技能教学而忽视钢琴理论教学、重视技能程度提升而忽视钢琴基础练习等几个常见误区,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育改革要求和改革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为学生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再一步步获得提升,成为能够有效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金龙.高校钢琴教学现今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实效性分析[J].通俗歌曲,2014,(10):56-57.
[2]陈伦旺.高师钢琴教学误区现象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7):90-91.
[3]司徒璧春,陈朗秋.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钢琴艺术,2002,(05):34-35.
[4]马克实,王鲲.新型教学模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6,(16):67-68.
[5]吕媛媛.浅谈高校钢琴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J].音乐时空,2013,(10):39-40.
[6]张鑫鑫,王建坤.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