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交响乐,大家会想到“高雅艺术”,会想到音乐“发烧友”,会想到交响乐为人带来的享受和体验。

那么,在关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教育环境下,该怎样引导音乐学习者慢慢关注并喜爱交响乐呢?对于并非学习音乐专业但是喜爱交响乐的人来说,又该如何欣赏交响乐呢?
今天,小编请来了两位大咖军师来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军师 刘娜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音乐教研员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柯达伊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北京市音乐学科骨干教师
撰写的音乐教育类论文
曾获得国家级、市级一、二等奖
参与国家级、市级多项课题研究
军师 郑莉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
及师范专业负责人教授、博导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首批专家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普及民族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新出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来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那么,欣赏交响乐究竟会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呢?

交响乐体现的是作曲家、艺术家们富有哲理性的思维,用音乐的语言、音乐的形式进行创作并表达,才能使听者从中获得启发,甚至获得灵感。引导学生聆听交响乐,也是对音乐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方式。这其中既有感性的认识,也有理性的思考,可以说是全面能力培养的综合体现。
交响乐的欣赏这个话题,无论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还是在日常人们的音乐活动里都会被谈及。有不少人会因为它的“玄妙”敬而远之,是因为很多人觉得“听不懂”交响乐。
那究竟什么才是交响乐?
交响乐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成。18 世纪上半叶, 序曲开始脱离歌剧独立存在,使得交响乐进入了黄金时代。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是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怎样才能培养学生逐步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呢?
在欣赏交响乐中,教师也应当做好听、唱、写、创来引导学生做出有效的聆听。
想知道听、唱、写、创具体该如何完成呢?持续关注小编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