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印度电影面面观

音乐
大众电影
2018年07月16日 08:58

2010年印度影展北京开幕 高群书车永莉担任大使

严 敏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印度是永远研究不完的。”印度的电影同样如此。其在1896年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后,本国影片和外国影片一直在争夺这个人口居全球次位的庞大市场;印度的文化——宗教、哲学、音乐、舞蹈、小说、神话等悠久而丰富,为本国电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题材;印度各地的语言和风俗差异不一,使得本国影片的各种语言版尤其多;近100年来,印度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特别是民族独立运动,使得本国电影业时盛时衰,也使得电影风格、流派纷呈多彩;印度每年的影片摄制量、观众人数、从业人员数等居全球之冠,特别是现在印度电影加快全球化进程,使得好莱坞电影受到强有力挑战。面对如此泱泱的电影大国,全球影人和影迷都惊叹不已,深感研究不完。

一系列之“最”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印度电影就在许多方面傲居全球第一。据《印度斯坦时报》的最新统计,仅“宝莱坞”(Bollywood,设在孟买的商业电影基地)每年平均摄制1000部影片(比好莱坞年产量多1倍);每年售票数为31亿张,今后每年将增加到40亿张;每天的观众(基数)为1400万人次,实际为2000万人次,仅“宝莱坞”的从影人员达600万;每年票房总数(包括本土和海外票房)为80-100亿美元。另外,每年摄制的影片以20种语言发行,但以印地语为主;全国影院逾2万家;大型制片厂82家;大型洗印厂51家;电影实验所33家;电影杂志500多种,等等。至于电影节也很多,著名的有孟买国际电影节、第三眼睛亚洲电影节;电影人才培养机构则有萨蒂亚吉特·雷影视学院等。

六大摄制基地

在印度,电影制片厂和摄影棚星罗棋布,而集合它们的大型摄制基地分别位于六个邦内。其中,孟买的“宝莱坞”规模最大,若不计小制作,大制作每年也有200-300部,全是印地语版,以商业娱乐片为主。南印度影片约占全印度影片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以下4大摄制基地组成:1、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邦),年产量200部左右,泰米尔语版有一定数量社会片和文艺片;2、安德拉邦(摄制基地在该邦首府海得拉巴),年产200多部,泰卢因语版,有不少“新电影”风格影片;3、班伽罗尔(卡尔纳塔克邦),年产量100多部,坎纳达语版,大都改编自文学作品;4、卡拉拉邦,年产量100多部,马拉维拉姆语版,近年有不少佳片推出。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是“新电影”运动的发源地,虽然年产量不多(少于100部),但艺术水平较高,大都是严肃的社会题材,孟加拉语版,有些导演已改拍印地语版。

全球化进程加快

如今,印度影片和影人的影响力直逼好莱坞,大量的商业片和文艺片在世界各地上映,海外票房收入从前几年的15%猛增到25%,约6—7亿美元。英国BBC曾作过一次“世界明星”评选,影剧大师劳伦斯·奥立佛屈居亚军,让位于印度男星阿姆比塔布·马赫昌。埃及影评人哈·卡马尔称印度影片“现已成为阿拉拍文化的一部分”。以孟买贫民为主角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囊括8项奥斯卡奖(其中有2位印度人共捧3项奖),全球票房达3亿多美元,男女主演又成为全球影坛的热门人物。

印度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全球欢迎,主要原因:一是印度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移民,加上南亚各国的观众,他们几乎占去“宝莱坞”电影的观众总数的55%;二是娱乐性强,具有好莱坞卖座片的“好故事”、“好音乐”、“好演员”、“好看场面”等元素,且为了迎合海外观众的喜好,现在传统的浪漫故事中增添情色成分等,“印度电影给人感受良好,结局圆满,温馨的爱情故事里穿插许多优美的歌舞,这正是吸引世界各地观众的原因”;三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印度当局放宽对外国和本国实业家的投资限制,对出口影片的收益实行免税;四是大力推销本国影片,现有数个数字式卫视频道,向各国24小时播放“宝莱坞”影片——“我们需要在国际版图上为宝莱坞创造一个特大平台”。

好莱坞复制宝莱坞

“印度居民半数以上喜欢去影院看电影,我们非常看好印度这个巨大的电影市场,那里真可谓商机无限。”美国电影协会主席丹·格里克曼如是说。好莱坞太想渗透进入印度市场,但“发现其本国影片占总市场份额的95%,于是不用美国制造的影片去占领之,而是加入其中。”《纽约时报》早就指出好莱坞在复制宝莱坞——不是取代而是模仿,同印度电影公司一起,在印度取景或搭景,聘用印度导演和演员,专拍印度观众喜爱看的动作片、歌舞片,甚至动画片等,然后在印度各地无限制地发行放映。为此,华纳、索尼、派拉蒙等都在印度设立分公司,开展一系列翻拍计划。许多大明星如安·裘莉,威·史密斯等造访印度,拍片或宣传。对此,印度最资深电影人亚·卓普拉表示:“到另一个国家拍电影,要么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要么会毁坏这个国家的文化。”而印度影迷则说:“如果你把宝莱坞电影中的一切从我们的生活中去掉的话,那么印度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十分空泛了。只有我国电影人深知自己观众的口味,常常在一道菜里放入罗曼史、喜剧、舞剧和动作等各种‘调味品。”

估计这两个“莱坞”之间的合作将更为密切。近期,斯皮尔伯格向印度传媒巨头借了12亿美元。真所谓:“印度的金线供给全球,而全球的创意(电影)讲述印度故事。”

最新创作动态

“如果说早期印度电影是赶跑英国人的武器,那么21世纪印度电影制作者们则不得不把电影作为娱乐全世界的工具”(孟买一家电影公司总裁语)。宝莱坞至今仍然沿袭70、80年代盛行的娱乐片传统,以爱情、打斗和歌舞为主,银幕主人公不是锄暴英雄和善良女郎,便是凶恶坏蛋和妖艳女人,场面壮观,布景华丽,而且还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演出(多明星片)。但新的变化还是有的,比如由电视系列剧改编的增多(过去大多改编自神话和传奇故事),女性、特别是时尚少女为主角的影片增多,性和同性恋进入卧室等等。现在宝莱坞明星越来越多,他(她)们的片酬越来越高,像当红女星卡琳娜·卡普尔的片酬为2500万卢比,当红男星沙氏鲁克·汗的片酬介于1500万卢比和2000万卢比之间。

根据《今日印度》杂志的文章分析,现在,随着宝莱坞植根于现实,它的电影也越具现实的品味。尽管小制作一直居多数,但触及大题材的也日渐增多。例如《星期三》讲一男子为了向孟买警察局索取赎金,扬言在城里多处安放了炸弹;《孟买惊魂》讲2006年1月孟买爆炸后民众的精神伤痛。另有些导演则承袭50年代“新电影”的优良传统,突破种种障碍,揭露政治丑闻,例如卡朗·乔哈尔的《我的名字叫国王》就批评了辛格总理处理“核交易”的错误做法,该片将于今年年底公映。

责任编辑/张扬

相关链接

印度影片、影人获有多少奥斯卡奖?

据《印度时报》2009年2月24日的统计,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前一共有11次印度影片和影人获得奥斯卡奖或者获得该奖提名的——

1958年:《母亲印度》获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2年:巴奴·阿泰亚凭《甘地》获最佳服装设计,从而成为第一位捧得金像的印度人;

1982年:拉维·香卡尔凭《甘地》获最佳音乐提名;

1989年:《孟买,你好》(米拉·奈尔执导)获最佳外语片提名;

1992年:导演兼制片人萨蒂亚吉特·雷获荣誉奖;

1999年:谢卡尔·卡普尔执导的《伊丽莎白》获7项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

2000年:奈特·夏马兰执导的《第六感》获7项奖提名,包括最佳导演;

2002年:《光荣战役》获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4年:《小恐怖分子》获最佳纪录短片提名;

2005年:奈特·夏马兰执导的《阴森林》获1项提名;

2009年:《最后一英寸》获最佳纪录短片提名。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印度 神话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