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结构与情节安排

新闻
戏剧之家
2017年08月06日 18:35

韩雪峰

二人转不仅是叙述体的说唱,而且还有近似于戏剧场面的表演,因此,二人转选择的故事,必须适于两个人来演唱,通过“分包赶角,跳入跳出”,来表演剧中人物,如《三只鸡》中有这么两句:

张大娘上前逮住豹花点,

司务长过去摁住大尾巴黄。

演员唱到这里,就要分别表演张大娘和司务长二人抓鸡的动作,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人转讲究“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作品中的人物可多可少,但必须是以两个人物为主。如《双比武》中有张洪范、于翠莲、于大爷、于大娘和男女民兵、观众许多人物,但却以表现张洪范和于翠莲两个神枪手为主。作品中变换几次场面,每个场面都是侧重描写两个人物的对话和活动,如于大爷和于大娘的观战、议论;张洪范和于翠莲赛马射击,这样才便于二人转表演。

而有的作品中,尽管只有两个人物,但因没有构成一个戏剧场面,也不好表演。如有一篇作品,写了一对劳模,先叙述甲的事迹,再介绍乙的行动,最后交代二人都上了光荣榜。这个节目演起来就困难,两个人一块唱,显得乱,男女分唱吧,势必前半段男唱女听,后半段女唱男听,演员无戏可作,就显得很呆板。

为了便于二人转表演,作者在安排情节时,就要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最好能在有限篇幅里,集中描写一、两个戏剧场面,用以刻画人物性格。

下面以《三只鸡》和《王二嫂拥军》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两篇作品是写拥军爱民的,主人公都是军属,字数也相差不多,可是演出效果后都却不如前者,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作品结构就明白了:

《三只鸡》

开头:介绍军属张大娘的家庭概况,并提出她家养了三只母鸡。(点题,给后边打下伏线)

中间:一天,张大娘正洗衣服,司务长来给伤员买鸡,大娘答应把鸡卖给他,当司务长发现是下蛋的鸡时又不买了。大娘设法把鸡杀掉要送给伤员同志,司务长要给钱,大娘坚决不收,各争各理,各讲各词。

结尾:司务长扔钱就走,张大娘表示决心。

《王二嫂拥军》

开头:介绍王二嫂的家庭概况,说明她是一个女模范。

中间:

1、村长来给部队借房子。

2、驻军一个班住在王家,问长问短,并帮助他们挑水,扫院子。

3、王二嫂连夜给同志们洗衣服。

4、同志们给老乡割地。

5、班长被雨淋病,王二嫂和她婆婆煎汤熬药,班长病愈,非常感谢。

结尾:部队拔防,群众欢送。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前者除开头,结尾交代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外,中间只着重描写了司务长买鸡的一个场面,出场的人物也只有张大娘和司务长两个人;而后者除开头、结尾外,中间却军队驻防,帮老乡挑水,扫院子,割地,王二嫂洗衣服,熬药做汤等许多情节,出场人物有王二叟,婆婆,小柱,村长,班长和战士,群众等,什么都写了,但都写得很简单,当然就不会生动,主要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所以《三只鸡》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人物也是活生生的;《王二嫂拥军》中虽然有唱段也比较感人,但结构却显得零乱,人物一晃而过。

因此,我们写二人转时,必须分清主次,把简练集中与重点渲染结合起来,开头、结尾的叙述部分越简洁越好,表现开头,结尾的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

从主人公写起,如《三只鸡》的开头:

唱一回军属张大娘,

她家住城东张家庄,

张大娘五十三岁身板壮,

所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姑娘。

仅仅四句就把人物的姓名、居处、家庭成员都介绍出来了。

顺便提一下,二人转开头虽然要简练,但脖太短也不行,因为一般开头要载歌载舞,如象大鼓那样四句开头马上就进入人物对话,就不便于设计舞蹈了。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常见的有:

1、交代故事结果的,如《三只鸡》的结尾:

低头一想有有有,

我把这钱存银行,

多储蓄支援国家建设,

支援前线保卫国防。

2、祝愿式的,如《雷锋出差》的结尾:

这本是雷锋出差一千里,

好事做了一火车,

愿大家学习雷锋好榜样,

发扬共产主义新风格。

总之,不管那种开头和结尾,都要简练集中,而中间则必须具体描写一个或几个戏剧场面,重点描写的地方要精雕细刻。每篇二人转作品的高潮之处,最好都有一篇精彩动听的“大段唱”如《开箱教子》中的陈大娘讲家史,就是通过“大段唱”来叙述情节,抒发感情,刻划人物,“大段唱”写好了,演员爱唱,观众爱听。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人物 家庭 大娘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