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新闻
戏剧之家
2017年08月09日 12:33

高校社团如何创新发展

任瀛

【摘 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基于智能手机的方便快捷,大学生越来越青睐于使用、微博这些新媒体。面对传播大环境的变化,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也急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向以为代表的新媒体阵营拓展阵地。

【关键词】;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62-01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这个词最早在1967年由美国戈尔德马克提出,但在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家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媒体。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媒体融合”战略,这再次从国家的高度强调了在新媒体时代,做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创建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才能适应移动化的大势所趋。

是国内即时聊天工具巨头腾讯公司推出的即时聊天的语音产品,是腾讯进驻移动互联网的一大杀手锏。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腾讯凭借开发即时聊天工具的优势,结合智能机应用的特点,推出了。

二、公众平台概述

公众平台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出的新媒介,不仅体现了时代性,且富于创造性和实效性,并具有众多特点。

(一)认可程度高。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而且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表现形式多。公众平台不但可以及时发送文字图片,还可以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同时具备群聊功能,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纷纷使用,成为大学生活跃的新媒体平台。

(三)传播能力强。公众平台消息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可以直接定向发送至关注者。通过分享,转发至朋友圈、QQ群、微博及特定个人的,可以实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被大家广泛知晓。

三、在社团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一)扩展大学生社团阵地。在过去,大学生社团阵地仅仅局限于线下,开展的活动只能实地进行,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些新媒体兴起之后,社团可以在上建立自己的官方账号,建设属于自己的网上阵地,将线下的阵地延伸到网络上,迎合当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

(二)增强互动,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1.促进社团信息公开化。在新媒体时代,社团办事透明度被抬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团可以通过平台公布信息,比如,社团的活动计划、活动开展、活动总结、社团重要事件、校园热点新闻等。在平台上大学生几乎每天都刷,只要他们关注社团的,就会浏览到社团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非常快捷方便。为此,公众平台利于促进社团信息公开化,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并参与社团活动。2.贴近校园生活,倾听心声。在平台上社团发布的信息,大学生可以进行点评、转发。通过大学生的点评,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有了平台之后,社团通过发布信息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而且在虚拟空间里,大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更喜欢参与到互动交流之中,在互动交流中可以收集大学生的意见反馈,利于社团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在平台上,社团不局限于社团活动,改变官方的腔调,走进校园,贴近校园,应用网络流行吐槽心态反应校园生活,掀起大学生讨论话题,从而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3.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社团的平台不仅停留在发布信息,举办活动的职能上,经过深化挖掘后,最终会走向服务大学生。社团是为了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存在的,在平台建设中利用的普及性和互动性,真真正正为大学生办实事,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在广纳信息中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服务。

(三)拓宽社团文化覆盖面。团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开发,其应用功能不断得到丰富,因为功能丰富多样,社团可灵活应用平台上的功能化进行多样化推广,大大拓宽社团的覆盖面。众所周知,依托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在宣传推广方面比传统的海报、广播、宣传栏更具有优势。建立在互联网上,而且以手机为终端,信息一但发布,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只要能够通过上网而且关注了社团的账号,就可以浏览到社团的文化宣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是诞生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在智能手机普及的环境下,玩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学生的一个日常习惯。应用平台建设社团是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社团建设方面,具有拓宽社团阵地、增强互动、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拓宽社团文化覆盖面的作用。在应用推动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真诚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应用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阮映东.高校公众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计算机,2010,3(5):32-35.

作者简介:

任 瀛,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社团 大学生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