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霄
摘 要:油画自清朝末期传入中国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在这近百年中,油画和中国本土绘画进行了融合,创新,求同存异的发展过程。如何将中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融入油画的创作中,使油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画种,一直是中国油画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风景画的本土化发展为主要线索,概述了百年来风景画的本土化历程以及对本土化油画风景的探索。风景画本土化探索对于当代油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方风景画;地域;风景油画;本土化
1 西方风景画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风景画的影响
西方风景画最初只是宗教画的陪衬,后来随着油画技法和绘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风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7 世纪,风景画从在整个画面中只是作为点缀,到后来完全消失,至此,风景画完全独立出来。后来西方风景画又经历了巴比松画派、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巡回展览画派的发展。
法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印象派的出现,使风景画的表现力空前提高,对光与色的研究是印象派最大的贡献。而后印象派从本质上说是对印象主义的反叛和否定。他们反对印象派对光影过分的迷恋和对形体的忽视,反对分割色彩,采用平面的鲜亮色调,注重线的运用和精神意味的表达。建国初期主要是50~60年代,巡回展览画派传入我国。巡回展览画派是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最为主要的进步艺术团体,其风景画在探求民族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巡回展览画派传入我国,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派学生留苏学习,一是请苏联油画家来中国教学或者办讲习班。通过这两种途径的系统学习,中国油画开始了苏化的道路。
2 风景画本土化的发展
2.1 风景画本土化的含义
本土化一般意义上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指目的。一个外来事物为了适应本土环境而在各个方面进行改变的过程,通俗的说法就是入乡随俗。风景画的本土化是指作为外来画种的风景画,为了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背景和审美特质等,进行的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风景画。
2.2 早期西方风景画的传入
早在清朝末期,西方油画就伴随西方宗教传播由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人们开始第一次接触西方绘画,并且对中国的艺术家,特别是宫廷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国留学生开始在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风景画几乎与西方油画同一时期传入中国。西画教员也大多从国外直接聘任。
当时的风景画,受到了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柯罗和米勒的影响,推崇自然风格,追求对于光线表现和对自然地忠实描绘。二是以法国为中心兴起的印象派之后的各种现代绘画流派为典范,并实施对于国内画坛的新的探索和改革。代表人物有刘海栗、林风眠、吴大羽、潘玉良等画家。由于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这些油画家更加注重内心主观感受的表达,这在无形中加快了风景画与本土文化和绘画形式的融合步伐。还有一部分留学日本而归国的画家,代表人物有陈抱一、关良、倪贻德、许幸之等。20世纪初,由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倾入,日本出现了在其近代美术史上最为开放和风格多样化的阶段。我国留日的油画家,多以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为主要艺术形式,并与表现主义相结合。进一步拉近了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手法上的距离。他们的艺术风格为现代主义引入中国提供了文化的参照,并且进一步刺激了中国风景画本土化的发展进程。
2.3 地域因素对中国风景画民族化的促进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地理形态造就了我国风土人情迥异的多民族国家。这也为我国的风景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源。我国各地地理环境,人文的差异造就了各地艺术家们在创作上的差异。艺术家们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地热爱的同时也促进了油画本土化的发展。
我国西部有着丰厚的民族传统艺术与民俗民风。当代油画风景画家朱乃正,由于有在西北长期生活的经验,其风景创作的大多取材于西北高原,表现西部风景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北部是风景画创作理想之地,聚集了丰富的地貌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北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四季分明,为北方风景画家的创作,增添了北方地域特色。画家张钦若就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他一直以东北的苍茫大地为创作题材,作品传达着一种苍茫雄浑的气概。如《黑土地》《静秋》等作品,画风质朴。风景画家王克举,则多是描绘的我国山东地区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画面质朴浑厚,自然恬静,色彩浓郁,极具表现性。作品体现了北方地域特色和齐鲁特有的文化风情,代表作品《黄昏》《青纱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风景温婉秀丽,与北方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有着极大反差。地域性的不同使南方风景展现出一种区别与北方的淡雅的美。由于地处亚热带,南方的风景油画主要以亚热带风光、中国古建筑和江南水乡为创作题材。与北方不同,南方风景油画总能给人以清新婉约的色彩感受,艺术家在色彩的运用上有着柔和和含蓄性的特点。 “漓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冬峰的作品表现了南方人特有的温润、细腻的心境。南方风景油画的代表艺术家还有林风眠和吴冠中,他们的作品与北方风景油画相比多了些许表现意象派的趣味。
3 风景画本土化的探索
3.1 风景画本土化面临的挑战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传入,中国油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现代主义为油画的进一步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机遇。西方现代主义对主观感情的关注和表达与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精神境界的表达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现代主义改变了西方油画客观描绘自然和事物的观点,开始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实现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这又与中国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不谋而合。由于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客观上促进了油画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使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进一步实现了在思想境界上的融合。在这一阶段风景画的本土化走在了油画本土化的前端,风景画获得了极大发展,中国当代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普遍开始了对于传统山水表达方式的借鉴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意象油画”、“油画山水”等现象。当代代表画家有朱乃正、祁海平和洪凌等,其中洪凌更是曾经被誉为“中国油画山水第一人”。朱乃正这一时期的油画风景作品,融合了传统写意山水的构成和立意,画面色彩厚重、意境豪放、场景开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写意山水境界的追求。祁海平的风景画更多的吸收了传统绘画中水墨的变现手法和书法趣味,运用黑色块白对比来表现虚实关系的变化,画面优雅抒情,表现出作者对于传统山水精神的追求。
3.2 风景画本土化探索的意义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文化艺术大融合的时代。中国当代油画家受到各种艺术流派、表现方式、艺术形式的影响,艺术呈多元化发展。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路更为开阔。西方的艺术流派为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弊端。
所以,中国的画家要如何对待外来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等是我们要面临的重要的问题。这时候,油画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艺术流派、表现方式的传入都要经过一个本土化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吸收外来绘画的同时要保留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描绘出具有我国特有的民族特色的绘画,将风景油画本土化、民族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
[4] 丹纳.艺术哲学[M].
[5]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