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孜别克族花毡艺术

新闻
艺术科技
2017年08月22日 04:08

华永明

摘 要:乌孜别克族花毡艺术是其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朴素原始印象和审美思维的映射,蕴含着乌孜别克族传统的文化风俗和浓郁的民族情感。作为新疆乌孜别克族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艺术特征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一迁徙民族对异文化的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也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关键词:花毡;多样性;包容心态

乌孜别克族花毡工艺是以毡制品为载体的民间手工制作,精美的制作技艺表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乌孜别克族人多从事商业活动,人口少,居住分散,受教育水品高,所以没有故步自封的自大观念,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他们主动地接受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长期的杂居与共处的过程中学习融汇兄弟民族的民间手工艺技术和装饰特点,同时也努力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乌孜别克族花毡艺术就是在不断汲取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进行自我更新与创造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所以兼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花毡的特点,同时具有民族本原文化的特征。

1 新疆花毡及乌孜别克族花毡概况

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花毡制品产自新疆。新疆地区由于气候较冷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毡制品已经广泛使用。古时“毡”的定义要比现在宽泛得多,既指如今的“无纺织布”的毡,也指毛织物。对花毡的最早记载是《魏书·西域传》中所提到的“锦毡”即今天的“花毡”。到了唐代花毡就比较普及,《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记载即将东渡的鉴真就拥有花毡。诗人李端《胡腾儿》一诗中,也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的诗句。花毡是新疆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花毡工艺的发展是新疆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的产物。

毡制品是乌兹别克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和其他伊斯兰教民族一样乌孜别克族人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毡具有隔潮隔热作用,所以花毡同时兼有使用和审美的功能,无论在毡房还是在土炕上花毡就成为一道装饰居室的亮丽风景线。花毡在乌孜别克语中称“纳马特”。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费尔干纳盆地和卡拉卡尔帕克斯坦等地区的游牧民族还保留着花毡制作传统,他们善于制作图案多样、线条丰富、色彩鲜艳的花毡,常以各种颜色的半点和线条组合而成。从事这项手艺的主要是牧区的妇女。由此可以推断,乌孜别克族人在东迁以前应该就掌握了花毡制作的工艺。

自元代开始至18世纪中叶,中亚乌孜别克人由于丝绸贸易不断涌入新疆南北疆,当时被称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与当地民族不断融合形成现在的乌孜别克族。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其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民族传统手工业也产生了影响。新疆的乌孜别克族花毡主要受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影响。居住在南疆喀什、莎车、阿克苏、巴楚等绿洲地区的乌孜别克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花毡制作受维吾尔族影响。居住在北疆天山一带木垒、奇台、新源、尼勒克等地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牧業生产,花毡制作则受到同是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影响较多。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南疆乌孜别克族的花毡规整、理性、繁复,北疆乌孜别克族的花毡则粗犷、简洁、感性。

乌孜别克人不仅重视花毡本身的装饰效果,还注意到花毡使用中的效果。家中家具、餐具、桌布以及人们的服饰都有类似的纹饰图案,这些与花毡交相呼应,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现出乌孜别克族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喜爱装饰的性格。乌孜别克族花毡的实用性以及它所具备的作为席褥,能够抵御风寒并经久耐用,是它作为艺术品欣赏的先决条件。随着工艺的完善,图案设计的日趋精美使其美学的内涵日益丰富。花毡与乌孜别克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审美,比较直接体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规律。

2 乌孜别克族花毡的制作工艺的多样性

乌孜别克族在新疆居住分散,分布在南北疆各地州。所以花毡的制作工艺受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制作花毡的原料以羊毛、羊毛线、彩色布、线等为主。夏天是乌孜别克族人制作花毡的最佳季节,因为从弹毛、擀毡、晾晒、缝制等整个过程都需要的高温晴好的天气。乌孜别克族花毡从制作技术上分为擀制、印制、缝制和秀花毡。花毡有单层和多层之分,单层用染色的毡子拼出图案直接擀制出来;双层则是在制好的素毡上擀制、拼贴、缝制、秀制。双层花毡结实耐用,所以比较普及。

擀制:将羊毛或驼毛洗净晒干,同时把用于制作图案的有色羊毛经过染色晒干备用。在底毡上用有色羊毛摆放设计好的图案,把干净的羊毛松软的弹在上面均匀覆盖,然后喷洒热水,迅速连同底毡一起松紧适度的卷起反复擀压数遍,打开晒干即成。

印制:在擀好的素白毡上用染料印出图案。这种方法类似于印花布的工艺,简单易行。用带有图案的木印模在素毡压印图案,也有用套色方法印制的图案层次感强的花毡。还有一种是印制完后用笔在纹路间填色。工艺有所差别但制作出的花毡效果相似。印花用的染料以前使用天然的植物或矿物色,现在多用化学染料替代。

缝制:也叫补花毡,类似于民间百纳的工艺。将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用有色的羊毛线缝制在一起。也有用彩色的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是用红、蓝、黑、绿等颜色的布套做成,正反对比、虚实相映。具有纹饰粗犷豪放,色彩对比鲜明的特点,颇富艺术感染力。

秀花毡: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固定在素色的毡子上。用钩针和彩线秀制出图案;还有一种是用面粉调制成糊状在深色的毡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根据图案用亮丽的彩线秀制。秀制花毡工期长、难度大,对工艺要求也最高。

3 乌孜别克族花毡图案、配色及构成方式

3.1 图案

乌孜别克族花毡图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花卉、飞禽、动物等变形图案组成,一种是包括圆形、椭圆形、菱形、波纹形几何纹样图案组成。题材上受到伊斯兰文化不立偶像传统的影响,反对具象写实的纯观赏性题材。

乌孜别克族花毡图案的取材以花卉居多,花卉图案有团花、散花、缠枝等方式构成,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素材,一部分是浪漫想象的纹样。乌孜别克族是爱花的民族,特别钟爱玫瑰花,其民间叙事长诗《阿尔孜古丽》中说:“花丛中最美的是玫瑰花,花蕊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以此来形容美丽的姑娘。所以花毡的图案中以玫瑰花占的比重最多。以木垒县博斯坦乡的花毡最具代表性,用大小不等的玫瑰花瓣拼出绚丽的极富想象力的蝴蝶图案。乌孜别克族花毡图案纹样的表现力在不断演化、组合、融会与发展着。生活在北疆的乌孜别克族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着游牧生活,受周边游牧民族的影响,图案中也多有动物角的图案,想通过花毡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寓意是祈求牲畜兴旺。但乌孜别克族花毡图案中不喜欢用的羊角纹饰,可能有意识区别于其他民族,他们更多的选择鹿角纹饰。

花毡的制作方法也会对装饰图案的效果产生影响,不同方法制作出来的花毡在色彩、质地、纹理上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擀制和印制的图案手工艺手法的局限无法达到很细致,图案类型较粗犷;缝制和秀制花毡工艺细致,能够体现图案细节,且针脚的粗细、长短、疏密也成为有效的表现手法。

3.2 配色

乌孜别克族花毡的色彩观深受民族历史传统和民间信仰习俗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审美特征。乌孜别克族是一个伦理观念很强的民族,对色彩的喜好也有受这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崇尚白色、蓝色、苍青色和黑色。这在花毡制作中也多有体现。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圣神;黑色象征强大、伟大。所以花毡多以黑色、白色为底;另一方面喜欢亮丽的红色、紫色、绿色,花毡的主体图案用色大胆,花卉以鲜艳的红色、紫色、绿色去表现强烈、明快绚丽的效果。这些恰恰就构成了乌孜别克族花毡色彩的单纯、简洁和强烈的装饰性。

手工艺人在花毡制作中巧妙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把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等要素统一在一起,使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的配置在一起,令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色彩印象而没有细碎支离感。色彩的面积和形状在配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运用色彩花毡制作手工艺人有一套程式化的手法和成熟的经验。比如:在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对比色间形以深色的线条间隔,或者缩小一类颜色的面积达到调和的效果,运用缝制时的针脚来达到色彩对比与调和也是花毡中常用的方法。

3.3 构成方式

烏孜别克族花毡受使用功能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民族思维方式的限制,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按照他们所理解的美的法则进行处理创造。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出令观赏者目不暇接,而又不失于混乱的丰富多彩的构成方式。这些经验不仅来自于花毡民间技艺的积累和传承,更源于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从图案的构成结构上看乌孜别克族花毡使用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方式,但连续性结构使用的较多,非连续性结构则主要用于折枝花卉和较大的团花图案。分别根据制作的工艺、方法、选用材料的特性及成品效果等因素提前设计。在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分割的平面形中设计适合纹样。有的非常繁复,有的则简洁明快,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乌孜别克族人的喜好与制毡手工艺人的制作技术和设计水平。大多数花毡讲求几何对称性,只有的少数单独纹样或折枝花卉的运用不对称的构成方式。图案的连接展开方式有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连缀式纹样等多种。他们还善于运用对称均衡、虚实变化、节奏韵律等原理来处理花毡图形节奏上的变化。

4 乌孜别克族花毡的艺术特征

首先,乌孜别克族花毡装饰符号在视觉上具有单纯性,给人一种质朴无华原始粗犷单纯的审美感受。表现在视觉符号象征寓意的单纯性,一件乌孜别克族的花毡制品无论从文化含义,还是民俗功能都是非常单纯的,都是对生活的无比希望和美好向往。视觉符号造型的单纯性,花毡所使用视觉符号的目的极其简单,就是实用和美观,又要兼顾信仰民俗和老少皆宜,所以在乌孜别克族花毡造型中尽可能地简化造型、简化线条,无论哪种风格都尽量使用平面化、程式化、单纯化造型语言。

其次,是乌孜别克族花毡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节奏体现在花毡造型和色彩两方面所营造出的整体秩序中。在造型中是反复形态和构造,在色彩中是同类色、对比色的交替使用。乌孜别克族花毡视觉节奏所体现的韵律,不同于其他民族,更加急促更加轻快,正如乌孜别克族民间歌舞一样,曲调时而婉转曲折、优美动人,时而轻巧、富于变化。可见,乌孜别克族花毡中体现的这种强烈节奏韵律感源于乌孜别克族人热爱歌舞的民族性格。

最后,乌孜别克族花毡的制作过程也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乌孜别克族是勤劳的民族,热爱手工艺劳动。他们民间就流传着“与其贪求意外的财富,不如专心学习一点手艺”、“没有无刺的蔷薇,没有不费力的技艺”这样的民间谚语。乌孜别克族花毡制作过程全用手工,正如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所说:“手工是伴随着喜悦的工作,而机械却不如此。一方面自己是工作的主导,一方面却是对机械地顺从。前者是自由的,后者则是被束缚的。”如果是一家准备制作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所以可以说每个花毡的制作过程都是一个集体智慧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乌孜别克人享受花毡制作的过程,置身花毡制作现场伴随着有节律的歌舞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劳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类似于歌舞的酣畅淋漓的愉悦感,沉浸其中的快乐是机器生产所无法取代的。

5 结语

乌孜别克族的花毡工艺分布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的广大地区。从当地兄弟民族那里学习了花毡的技艺和装饰造型的一些特征,同时也融入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乌孜别克族在农耕、游牧、商业不同背景下呈现出的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花毡工艺的审美风格。体现出乌孜别克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的创造精神。花毡工艺不仅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价值,还具有乌孜别克族本元文化的特点,它蕴含着乌孜别克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因此,它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它承载着生活在新疆的乌孜别克人的生活记忆和民族情感。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凌明.乌孜别克族的美术[J].新美术,1992(4).

[3] 再努拉·再伊丁.伊犁地区花毡图案[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唐淑娴.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5] 夏鑫:新疆花毡[J].新大学学报,2005(4).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生活 图案 民族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