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做 中国特色传统布艺刺绣品 大号 -布艺工艺品 中国黄页
祁晓松
摘 要:陇县地区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原因,形成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得民俗传统留存较为完善,疙瘩脸社火、皮影戏、布艺制品等民俗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性。本文试图从布艺制品的造型、色彩、审美上探寻陇县布艺制品的艺术特点,进而寻找在整个陇县地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共同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陇县地区;布艺制品;造型;色彩;民俗内涵
从较大的文化生态环境来看,陇县属于关陇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关陇文化区”特殊的地理结构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以伏羲-姜炎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周秦汉唐文明。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此地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1]尽管在整个关陇地区许多民风民俗、审美心理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陇县地区的民俗传统保存和延续较为完善,而且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布艺制品中的夸张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就突出体现了这种鲜明的文化特点。
1 陇县布艺制品的概述与现状
陇县,是宝鸡地区西部的重要门户。其西北部靠近甘肃庆阳,东部与千阳相邻。陇县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从秦代至解放前多次和千阳县拆分合并,在文化上既有共同也存在着鲜明差异的文化特点。
根据笔者的前期调查结果来看,陇县地区依然部分保存着布艺的制作、使用、馈赠的风俗习惯。从制作情况来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制作,由于受地域和消费群体的限制,目前还有以陈美娥为代表的个体户生产经营方式和以东南镇东兴村的华艺公司为代表的合作社生产经营方式。
陇县地区的布艺制品从种类上大致有三类:婚俗用品、满月用品、节日宗教用品。这些布艺制品是民俗礼仪的几个大的方面,同时也对应着人们生活的几个关键的时刻。这些布艺制品是对礼仪信仰的严肃表达,又和生活需求相结合,也是对生活的热情礼赞。
时至今日不少人已不再自己亲手制作,而是直接购买现成品。可是布艺依然还具有相应的仪式功能和社会习俗,这成为了陇县地区布艺能够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周围临县千阳、庆阳的布艺、刺绣都较为发达,市场的占有率较高,陇县地区的布艺制作的社会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2 陇县布艺制品的艺术特点
陇县地区布艺制品的造型和色彩都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在造型上夸张地突出立体的感觉,在色彩上采用黑色为基本色,而且善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醒目的视觉效果。
陈美娥的黑猪枕,造型上就是采用了极为强烈的立体造型手法。整个黑猪枕形态上略似于野猪,它的鼻子向上拱起,背部的曲线也比较强烈,利用布艺制作中的走线和内部填充的手法增加形象的立体感,使得整件作品的立体感十分突出。具有传统风貌的虎头帽在造型上采用的是局部夸张突出的处理手法,在整个虎头形象中单独突出眼睛部位,巧妙地采用弹簧来将眼睛部位的突出感加以表现,在眼睛上用纽扣贴花的方式使得整个虎头帽富于突出的立体感,同时也更加灵活变化。
陇县地区的布艺在色彩上具有明显的地域色,有别于千阳布艺鲜亮活跃的用色方法,陇县布艺采用黑色为基本色,再配合小面积的红色、绿色搭配,用白色、黄色来点缀。如陈美娥的黑猪枕,就是在传统的黑虎枕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虽然在造型和用色上都有所变化,但是在色彩的基本处理上还是沿袭传统黑虎枕的黑色为主色的配色手法。这一手法使得布艺作品具有十分稳重、淳朴的艺术效果,利用黑色为基色搭配以红绿色的手法使得色彩具有了极其强烈的色彩效果。
这种夸张的立体造型和强烈的配色方式就好比陕西地区的秦腔一样,是这片黄土地孕育出来的产物。它是人们从原始时期就一直存在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延续,也是周秦汉唐在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的遗存。
3 陇县布艺制品的民俗内涵
在陇县地区最具特色的礼仪风俗活动——隆重的年節游神活动中,队伍的最前方的神轿轿帘上都绣有花卉、人物等祛邪攘吉的图案(宝鸡地区常见的神位是九天圣母,送子娘娘),布艺就成为了整个社火游行“文化狂欢场”[1]中渲染气氛的重要表现。
陇县地区的布艺在人们精神信仰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除上文所述的神轿轿帘上的表达以外,在广大农村的大小神庙寺院中,垂帘和顶部幔帐上的五毒、花卉图案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布艺在重要的宗教及民俗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配角,即整个宗教场景中的气氛装扮。
宝鸡地区的民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是小孩满月时,由外婆亲手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肚兜等小孩常用的必备衣物套装。这些手工衣物寄托着人们的鲜活炙热的感情,主体形象是以老虎为主要表现形象的衣物套装。“虎作为一种圣兽,顶在孩童头顶之上,更显示出它是一个作为至高无上、通天的保佑百姓的神祗,而被顶礼膜拜。”[2]虎形象不单是以帽子上的主要形象出现,它对应着“天地人”三才的相应位置,天地对应着人的头和脚的部位,这两个部位也得以重点的表现,在满月套装中虎头帽和虎头鞋往往是最精心制作的。对应于人的位置则是中间的肚兜,一般常用五毒的形象作为表达的内容,用蝎子、蜘蛛等毒物保护着新出生的幼儿,具有辟邪和保佑平安和健康成长的寓意。以虎形象为主,再辅以五毒等其他的凶猛厉害的毒虫,共同构建起了对新生命精神的保护层,也寄托了人们对新生命的炙热的感情。
在陇县地区所有民俗活动中,布艺的使用大部分是静态的展示,但在某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也作为动态的使用,例如在结婚时的挂门帘、小孩满月时的穿戴虎头鞋、帽的动作,也使得布艺具有了更加丰富的仪式作用。布艺制品主要在民俗生活中承担着装饰和美化的渲染气氛的静态作用,同时也具有礼仪活动中的动态的仪式性作用。
陇县地区的布艺以其夸张的立体造型、稳重的黑色主打色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构成了这一地区布艺的艺术特点,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陇县地区的布艺在年俗活动、宗教场合充当着渲染气氛的配角,在满月或百天等生命的重要时间节点,它以主要的仪式道具演绎着民俗仪式中的主要角色。不论扮演着何种角色,布艺的制作和使用已经融入民俗生活的角落,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民俗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礼仪道具和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 赵德利.和谐的节庆狂欢——论关陇社火的文化特点[J].文艺争鸣,2011(06):126+128.
[2] 李强.宝鸡民间艺术“崇虎”的文化意蕴[J].文艺争鸣,201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