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建构

新闻
艺术评鉴
2017年08月31日 01:07

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的当代构建

周涛

摘要:20世纪随着人类的思维模式、生活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构成方式、造型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景观雕塑本身而言,它是艺术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的载体,是特定公共空间环境中设计的空间艺术形态,因为它创造了空间, 所以既可以把它当作一件雕塑作品又可以看成环境空间的设计作品。现代景观雕塑已不是一个孤立体,它与环境产生联系后具有了公共性、整体性等特点,并和城市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而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休憩、放松、聚会的场所,与人们息息相关。并在特定的公共环境中营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内涵,构建成人性化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

关键词:景观雕塑 公共性 整体性 公共空间 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63-03

一、现代景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建构要求

景观雕塑也不是简单的艺术品,它兼具文化意义的表现,是物化了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同时现代景观雕塑在创作实践中要求应该充分考虑市民与雕塑之间的互动、参与功能的实现,并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要求景观雕塑应该由传统的精神互动向现代的物质互动转化;由传统视觉欣赏,向看、触、嗅、穿行、坐卧等多种日常行为的欣赏方式转变,最终实现可以自由参观、自由触摸、自由依偎、攀援其间的日常功能,让景观雕塑本身显得充满亲和力,并表现平凡情趣的现实生活,把雕塑对象转到观众的互动和体验之中。实际上,通过体验和参与,观众完成了雕塑。而雕塑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体置于空间之中,雕塑的塑造语言与景观充分结合,有时往往就是地面的铺装形式,肌理构成。

二、城市公共空间与现代景观雕塑的文化构建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景观雕塑蜂拥而至,曾一度获得了“雕塑是城市的眼睛”的美誉,由于我国缺乏西方雕塑文化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文化渊源根基,这“眼睛”在我国逐渐走向“千眼一律”的境地,多数均是机械地安置于城市室外环境中,与环境极不相融,逐渐沦为了城市环境中严重的“视觉垃圾”。

景观雕塑应该由传统的精神互动向现代的物质互动转化;由传统视觉欣赏,借助环境的虚体空间向看、触、嗅、穿行、坐卧等多种日常行为的方式构建转变,最终实现可以自由参观、自由触摸、自由依偎、攀援其间的日常功能,让景观雕塑本身显得充满亲和力,并表现平凡情趣的现实生活,同时具有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把雕塑对象转到观众的互动和体验之中。实际上,通过体验和参与,观众完成了公共空间中雕塑的构建。而雕塑也不仅仅是一个单体置于空间之中,雕塑的塑造语言与城市公共空间充分结合,有时往往就是地面的特有的铺装形式,材料置换,肌理构成形成特有的文化符号。因此笔者认为现代景观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文化构建中至少要考虑到公共性、整体性两大关系。

(一)现代景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构建的公共性关系

本文谈论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现代景观雕塑的安置地,从逻辑上讲,出现在公共空间中艺术或其他艺术设计,自然而然应该彰显其相应的公共性。什么是公共性呢?“公共性的概念,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观点,可归结为:开放的、进入公共领域的,以具有能够在广泛社会人群中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可以获得某种普遍认可的属性作为特征。”苏珊·雷西认为:公共艺术的历史的建构不是在做材料、空间或艺术媒介的类型研究,而是以观众关系沟通和政治意图等想法为主。由此可见景观雕塑的公共性表现在它不是供人凝思或琢磨的艺术品,而是与人互动与自然协调的艺术形式。

例如一些立体构成式的雕塑形体通过穿插、起伏、厚薄、肌理的变化同时赋予水的流动,水会形成如:水帘、叠水、水幕、壁流等生动的水景。景观雕塑基于公共艺术和现代景观学的双重特性,实现日常的交往、放松、娱乐、游戏等多种日常需求并提炼出当地特有的文化符号形成个性的雕塑语言已成为表现的核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不再仅仅局限于雕与塑两种手段,而趋向于纳入能成型立体材料的任何手段,这就意味着雕塑的造型手段中,能包括焊接,同时又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神,把这些融入于雕塑之中建构赋有文化内涵又充满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雕塑这样的艺术是共享的,不是个人的,大众是艺术服务的主题也是其存在的前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意接触到的,欣赏艺术、触摸艺术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本身的过程。

如都江堰水文化广场上以水纹理浮雕形式开凿波纹的肌理效果(图1、图2),并和水的流动相融合,当潺潺的溪水缓缓流过富有雕塑般纹理铺装表面的时候,形成淡淡的水花,仿佛鱼儿在水里翻腾,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戏水的无限乐趣。而主题雕塑以都江堰古时防洪拦水的竹石笼为文化元素,提炼构成当地文化符号,与流水、草地、植被构建成供人民休憩、玩耍、聚会同时具有文化韵味的城市公共空间,总之,公共性要求现代景观雕塑建造需以现代构造为手段,以实现日常生活服务为目的,最终走向大众审美。

(二)现代景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构建的整体性关系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就说到:“也许个别的美也会感动人,但真正的艺术品,个别的美是没有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19世纪伟大哲学家黑格尔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在《美学》一书中直接指出:“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想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谢林、黑格尔的美学观点,集中反映了现代美学的整体性特点,现代景观雕塑本身就是一个现代产物,用这种审美哲学来指导现代景观雕塑设计非常贴切。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景观雕塑设计方法更加倾向于雕与塑,而忽略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关系,即使在讨论与公共环境整体性时,也更多是再强调如何与建筑、道路、庭院等和谐,而根本还未上升到“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来对待。现代景观雕塑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公共空间环境的整体上的设计。例如:野口勇1983年为加州一个办公楼内庭设计的景观作品《加州剧本》(图3、图 4、图5)该作品野口勇以加州的典型景观特色为文化创意来源,抽象提取,庭院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体现了加州多样的地域景观特色。如:用大块南非浅棕色不规则的片石铺砌庭院地面,以此暗示加州布满岩石的荒漠;将加州中南部的沙漠抽象出砂砾覆盖的土坡;将加州中部和东部的山脉抽象出三角形的樱形高墙;将加州的主要河流抽象成曲曲折折的溪流;从加州茂密的峡谷森林提取出种满本土植物的红杉树单坡;对加州富饶起源的思索抽象出极富戏剧性的雕塑——利马豆的精神;由加州自然奇迹的无限生命力抽象出圆锥形喷泉。最后,野口勇还对加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设计了一块覆盖有巨大花岗岩的草坡,以讽刺加州为加快城市发展而吞噬大片肥沃农田的做法。整个设计都带上了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印迹,具有强烈的表达性,平易近人,容易理解,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景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空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传统雕塑形式走向现代构成形式,简洁、几何、抽象、装饰的构成方式逐渐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或直接把室外空间作为雕塑塑造的对象进行构建,追求一种与空间、人文、场所、地域、材质的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尊重人性,赋予文化,而不是仅仅当作城市公共空间的附属品,因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形体自身的表现和艺术创作上,更要考虑所处的整体环境空间中各因素关系的整体协调,应在设计时认真地分析、考察、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使景观雕塑成为傳达与建筑、景观和文化精神相结合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林振德编著.公共空间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2]林早.从雕塑的文化反溯来思考“雕塑与公共空间”[J].美术观察,2011,(08).

[3]林梓波,赵兰涛.关于公共雕塑的思考[J].装饰,2004,(09).

[4][美]彼得·沃克,梅拉妮·西莫.看不见的花园[M].王建,王向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朱毅.当代北京住宅小区雕塑现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7年.

[7]周东红.景观雕塑及其环境的艺术形态[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9]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雕塑 文章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