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新闻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10月30日 15:25

聂珍钊教授作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禁忌与哈姆雷特的两难选择 学术报告

宋鸿雁+赵春花

摘 要:《哈姆雷特》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可以看到在家庭与社会伦理的错综复杂关系中,由于哈姆雷特的伦理身份在是否要弑君、弑父这样艰难的抉择,在复仇的过程中与多人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造成王后饮下毒酒而亡,而王后的死亡也解决了哈姆雷特的伦理难题,故事结局,克劳狄斯、雷欧提斯以及哈姆雷特都一起在舞台上死亡,哈姆雷特虽然死了,但是他也守住了道德底线,没有犯下伦理罪行。

关键词:哈姆雷特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伦理身份 伦理抉择

中图分类号:I56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56-01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初莎士比亚的戏剧从西方被译介到中国以后,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评论的领域,研究方法拓展到了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原型批评、比较文学、形象学等等。而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文学伦理学解读所呈现的哈姆雷特双重的伦理身份和他的艰难的伦理抉择启示我们避免做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敢于追求人性的美好。

二、双重的伦理身份

(一)杀父仇人的继子

哈姆雷特从小受人尊敬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随着父亲的突然死亡,母亲的改嫁给叔父让哈姆雷特的伦理身份发生了本质变化,克劳狄斯即成了他的继父以及丹麦国王,而哈姆雷特因此成了克劳狄斯的继子和王子。克劳狄斯把自己置于一个父亲的伦理位置上处理同哈姆雷特的关系,从克劳狄斯的称呼“我的儿子”中,可以看出这种伦理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哈姆雷特坚持孝道,怀念父亲,悲伤不已。克劳狄斯却利用一种自然道德的理论劝说哈姆雷特放弃他的以悲伤形式表现的对父亲的孝道,并且企图在他同哈姆雷特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伦理关系,让哈姆雷特用对父亲的道德伦理感情对待他。

(二)为父复仇的儿子

父亲死后不久,哈姆雷特的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和现实中,他陷入了深深地矛盾中,哈姆雷特所面对的社会伦理层面同样纷乱,作为臣子的叔父谋害父亲,同时死去的父亲化作鬼魂交代他复仇的责任。为了尽父亲的孝道,哈姆雷特不得不要为自己的父亲进行复仇计划。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死亡的真相时,对待谋杀自己父亲的叔叔充满仇恨,同时对在父亲死后如此短时间内急于改嫁的母亲充满怨恨。父亲的死终结了哈姆雷特的王子生涯,叔叔的篡位摧毁了他对亲情的信任,母亲的改嫁玷污了他内心神圣的爱情,作为父亲的的儿子这一伦理身份,哈姆雷特必须要复仇,哈姆雷特对作为国王的叔父有杀父娶母之仇。他“无法真正成为冷眼的旁观者,复仇成为了他无法避免的伦理责任”。

二、艰难的伦理抉择

(一)弑君和弑父

哈姆雷特遇到他父亲灵魂的时候。“如果你曾经爱过的父亲,就替他报那惨遭谋害的冤仇。”父亲的阴魂愤怒而哀怨地对哈姆雷特说。“你叔父为了满足兽欲,骗上了我那位贞洁的妻子,用毒汁灌进我的耳朵,夺去了我的生命、王冠、王后。”得知真相后的哈姆雷特自是无比愤怒。但是由于自己伦理身份的转变。由原来的叔侄关系转变为现在的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哈姆雷特已是人子人臣,他本应该遵循和履行相应的伦理秩序,即使这种履行是被逼迫的,但这种以晋级形势出现的伦理秩序有其应有的威慑力。哈姆雷特肩负的双重伦理身份严重制约了他复仇的行为,如果他进行复仇,必會背负弑君和弑父的双重罪名,而这又会违背已有的伦理秩序而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所以哈姆雷特不仅要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社会秩序相抗衡,而且还要与自己本有的伦理意识相斗争。“

虽然这一行为从道义上来说是正义的,但从伦理关系方面来看,他也必将违背君臣、父子关系的准则”。 在责任伦理层面,他需要为被作为臣子、弟弟的叔叔谋杀了的本为君王、兄长的父亲报仇,哈姆雷特对杀父之仇有切齿痛,对死去父亲的亡灵进行切心追讨。他利用戏班在皇宫中上演了杀兄夺妻的戏贡扎古之死证实了叔父的恶行,于是他决心为父报仇。

当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犹豫和延宕,实际上源于她他对弑父这一伦理禁忌的畏惧。哈姆雷特在此过程中也进行自我发问,“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去了, 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 睡去了;睡了也许还会做梦。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在后面的庆功酒上,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哈姆雷特消除了伦理上的障碍,于是他用剑刺死了克劳狄斯。同时,哈姆雷特也为此行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哈姆雷特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伦理选择,经过选择,他完成了复仇,也接受了最严厉的惩罚。

(二)放弃弑君、弑父

哈姆雷特的复仇对于崇尚人文精神,高呼人类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杰作的哈姆雷特来说,弑君、弑父这种有违人伦、泯灭人性的行为无疑是他心中最为鄙视的人类行为。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理性的人应该为父亲复仇,但是复仇就是犯罪;一个有理性的人不应该犯罪,但是如果避免犯罪就放弃复仇,而放弃复仇又不合理。因此,哈姆雷特会说出“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遭遇到这样的理想挫折,面对残酷的现实,哈姆雷特绝望地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座牢狱,“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很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对于你们它并不是牢狱;因为世上的事情本来没有善恶,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们分别出来的;对于我它是一所牢狱。”这种发自肺腑、声嘶力竭的话语正是哈姆雷特陷人绝境深处时的痛苦心声,也正是他无法逾越的人伦常规,但又不得不亲手破坏这种伦理秩序时的苦闷呐喊。哈姆雷特对于弑君与弑父这一伦理禁忌的畏惧,哈姆雷特总是为自己寻找或放弃否丑的借口。当他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被谋害的真相后,哈姆雷特表现得无比激昂,发誓立即为父报仇。在演出的伶人来到宫中,哈姆雷特看了排烟,他谴责了自己的软弱。但是哈姆雷特马上又为自己找到了延宕的借口。从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想复仇,根本原因在与父亲的鬼魂也可能是魔鬼的化身,演把他引诱到沉沦的录上去。从信誓旦旦的犹疑,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愿意在于哈姆雷特害怕伦理犯罪是他陷入万劫不复深渊中。换言而之,他不敢杀了现在以父亲和国王的身份出现的叔父。

三、结语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莎士比亚无异于我们的同龄人,一如我们也与他同属一个时代,因为莎士比亚作品所创造的世界也是我们正在生活的世界。”

本文以哈姆雷特双重的伦理身份以及这样的身份给他后来带来的艰难的伦理抉择。双重伦理身份形成的不可抗拒的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力量对哈姆雷特行动的制衡作用。梁实秋评价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从哈姆雷特这一悲剧也启示了读者应勇于克服思想之“巨人”,行动之“矮子”的这样一个怪圈,敢于向往追求人性的美好。哈姆雷特这个人物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却是一个完美的道德形象。

参考文献:

[1]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文集[C].2012.

[2]符鹏.责任的重负——哈姆雷特的伦理困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3]张能泉.经典重释: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02).

[4]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M]. Pocket Books,1601.

[5]林玉珍.文学伦理学批判研究的新高的——“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判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外国文学研究,2015(05).endprint

中国娱乐在线©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生活 真相 伦理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